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4 脾胃决定生死

邪气为什么会在身体里停留?

张元素是补土派理论的奠基者,他的地位特别高,在中医界影响很大。

我记得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任应秋老师 (我导师的老师) 当年就说,“我特别想看张元素的《医学启源》这本书,张元素就是用这本教材教出了李东垣这位大医,这本教材肯定也了不得。”

李东垣成了一代大医后,他又把全部学问传给了罗天益。罗天益的社会地位更高,他当太医时记载了很多医案,也写了很多书,他把李东垣所有的学问都传承下来了。但是罗天益特别谦虚,他经常说我的老师、先师如何如何,洁古 (张元素) 之学如何如何,他的学问是怎么传下来的。这师徒三人的关系特别好,是中医历史上师徒关系的经典范本,他们不仅学术传承得好,德行也特别好。

他们这一学派特别重视脾胃在人体中的作用。他们的学说,虽然各方面都有,什么病都治,什么样的方法都用,但是他们更重视脾胃的重要性,重视元气。所以,补土派有点像武林里面的少林派一样,非常正。

在金元时期,同样还有其他学派。比如张从正的“攻邪派”,他主张“汗、吐、下”三法——邪在身体的上面,就吐出去;邪在体表,就发汗发出去;邪在下边,就泻下去。这个人很有个性,治起病来也是痛快淋漓。但是大家都觉得他治病的手段太猛了,所以他的方法在当时不为人们接受。

其实后世医家也用了他的部分方法,只是现在像他那么治病的人比较少。李东垣、罗天益他们是扶正派,我曾经写文章,说过扶正和攻邪这两者是要结合在一起用的,这样就比较全面。

但是我必须跟大家讲清楚,真正要调身体的人,一定要重视扶正这一派。

很多朋友学中医以后,不知道到底应该先化瘀血,还是先养血补气。

我认为您在调理前首先要思考,邪气为什么会在身体里停留?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我有时候讲邪气讲多了,大家就觉得邪气到身体里来是应该的。

不是的,是因为您的身体内部出了问题。

我们的身体内部出现问题,主要是因为饮食劳倦、七情内伤。 饮食劳倦指吃得不好,过度疲劳地工作等,这都会消耗身体。加上七情内伤会导致肝气不舒,气血郁结,身体内部就会出现问题。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这四种虚证是疾病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有时候气聚了,会肝气郁结;有时候会形成瘀血、痰湿等。严格地说,后边三个都是您内生的邪气所致。

当您身体的内部乱了,外边的邪气才能进来。所以,当大家看到邪气的时候,一定要想到,首先是您身体内部的正气有问题了,否则邪气进不来。您如果气虚或者阳虚了,寒邪稍微一侵袭就进到身体里了,您就受不了了。

但如果您阳气旺盛,旺得不得了,稍微吹点凉风,至于生病吗?不至于。

大家一定要意识到,我们身体所患的疾病,但凡提到了邪气,一定是我们的正气、气血阴阳出了问题,外加一个肝气不舒 (情绪不好) 。因为情绪不好会扰乱气血,导致前面的基础更不好,这是互为因果的。

先扶正,再祛邪

当身体内部有问题时,一个重要的调理方式就是先把身体里的气血阴阳调好,慢慢补正以后,再祛邪气——扶正是非常重要的。

大家一定要有这个认识,这是基础的工作,当您扶正调好以后,再祛邪气就容易了。您如果正气不足,气血阴阳一塌糊涂,就去化痰湿,痰湿化完之后它还会再来。因为您的身体里面脾虚、气虚,阳气不足,湿气还会聚集,痰湿也还会来。

所以大家记住,扶正永远是根本。

在什么情况下,祛邪非常重要呢?

就是当邪气聚集到了一定程度,已经严重危及您的健康了,比如说这个人体内的痰热特别重,痰迷心窍,痰迷清窍,大便秘结,两眼通红,血压很高,口眼歪斜,两肢动作不协调,已经中风,危及生命了,这时候扶正就有点慢了,此时应该赶快清痰热、化痰热、通肠道,把热邪给清掉,把痰给化掉。先把急症给控制住,接着再来调理脏腑,该补的补,该通的通。

所以,当患者的病情特别严重,邪气确实很明显的时候,我们以祛邪为主。一旦情况控制住了,您要知道根本原因是正气不足,体内才会产生痰湿,然后才会化热,所以您要培补肝肾之气、脾胃之气来化痰湿等。

同时,再慢慢扶正,加上通络 (也是祛邪的方式) ,把瘀血化掉 (瘀血也是 邪气)

扶正和祛邪往往一起用。此时祛邪包括化痰、祛湿、清热,化除瘀血,解除肝气郁结。但是在清邪气的同时,您还要记住扶正。

李东垣都特别重视补气,像黄芪、人参、白术这样的药,他经常用来祛邪气,再配合点茯苓祛湿气,或者配合点陈皮理气。您的气郁住了,我帮您通开——扶正加一点点祛邪。

他还擅长用风药,风药可以起到通畅经络的作用。您的体内如果湿气重、经络被堵住、气郁了,就可以用风药。所谓风药就是我们讲的祛风之药,这些药往往具有辛散的功能,比如防风、荆芥、独活、白芷等。

他的方子里还会有“引经报使”药,“引经报使”的理论是张元素提出的。他的学派在中医理论里特别重要,就是因为很多理论都是他提出的。像“引经报使”,比如柴胡入少阳、升麻入阳明,有的药往上行,有的药往下行,让所用的药精准定位到经络,把经络打开。张元素特别擅长使用“引经报使”的理论,所以他的方子里面都有君臣佐使,这个“使”就是报使的意思,引着药到对应部位去。

这里面的核心就是扶正。在扶正的基础上,配合一点祛邪。“祛邪”指什么?

我们保持身体内部的经络通畅就叫祛邪,比如说化瘀血,祛除痰湿这种邪气。

经络瘀阻,就用风药帮您通开经络的郁结,这种打开通道的方法也叫祛邪。

外边冷引起体内有寒,祛邪就是让身体温起来,把寒邪祛掉;外边热引起体内有热,就给您凉下来;外边燥,给您润;外边湿,给您祛湿……这些是外来的邪气,风寒暑湿燥火,我们也叫六淫。

身体的正气从哪来?

中医认为,身体的正气从脾胃来,脾胃吸收了食物的营养物质,将它转化为血液,所以气血的核心在脾胃 (脾生血) 。有人说是造血干细胞生血,这是不对的,他们的认识浅薄了。造血干细胞还是要通过脾胃吸收食物的营养物质,所以脾胃一旦受伤了,您的血的来源就出问题了。

血的来源,包括营卫之气的“营”,都是从处于中焦的脾胃来的。

最根本的气是肾气,肾中有元气、精气。肾气生脾胃之气,脾胃是后天生化之源,肾气为先天之本,先、后天结合起来才重要。先天的气父母给多少,您就有多少,我们没办法调整。剩下的自然生发之气,有一个规律,随着年龄增大会慢慢衰落,没听说过人的肾精会越来越多。

这个过程我们能干扰的不多,能做的就是别过度消耗,但多数人消耗得很厉害。

脾胃是后天的生化之源。 脾胃吸收食物的营养物质,再加上呼吸空气的轻清之气,形成后天之精,封藏于肾。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脾胃,脾胃功能强,我们的气就足。您不信您饿几顿,就会说话都没劲了。

脾胃的功能下降,人的气就开始虚了。我们经常说脾胃之气是人体气的来源,脾胃功能强了,人体的气才能足,肺气才能足,才能保护体表。而我们后天的肾气,也是靠脾胃之气滋养的,所以肾精才能不断生发。

气和血,都有赖于脾胃的强壮才能得到源源不断地充实,所以脾胃对身体特别重要。

那么,医家都只注重脾胃,不调肾吗?

不是的,他们都是兼顾的。古代医家有不同的流派,有的特别重视脾胃,有的特别重视肾。比如张景岳,他讲熟地所以重视肾,但也经常用人参、白术来补气,补脾胃;而李东垣这个学派,就特别重视脾胃的问题,但也用补肾的药。

因为他们不断地阐发,所以中医理论就丰富起来了。实际上想扶正,补脾胃和肾是最关键的。

先赶走体内过度的风寒暑湿燥火,然后再祛邪

如果您能学会李东垣的学说,您就把脾胃这块掌握好了,几乎就已经做到扶正了。

大家一定要知道,祛邪一定要在扶正的基础上,这个道理是金元四大家的最后一位——朱丹溪悟出来的。

他一开始也不懂,就琢磨,如果像张从正那么攻邪,就太猛了吧,能行吗?

后来朱丹溪从他的老师,前三位学术大成集一身者罗知悌那学到了攻邪的方法。罗知悌知道李东垣是怎么扶正的,所以在祛邪之前,先给人吃猪肚、喝粥,给他补,觉得这人的正气慢慢足了,再用泻下的汤剂,一下子就把病给治好了。

朱丹溪看完就悟了,人家是把扶正和祛邪合在一起的,而且用了很长时间扶正,最后才祛邪,一下子就祛掉了。您没有长时间的扶正,想上来就祛邪,可能邪没祛掉,一泻虚脱了人就走了,因为正气可能已经虚得不行了。

所以,朱丹溪专门写过文章论述,扶正和祛邪合在一起是怎样互为因果的,扶正绝对是关键。

所以,学了被誉为医中王道的李东垣的学派,补肾您能不能学好,不一定,但是您把它的思想学好了,大部分健康问题是能够解决的。

在扶正的基础上,慢慢祛邪就不着急了。

中医的思路其实特别清晰,就是这个理论框架。但是如果您掌握不好的话,就容易用错。

每一位关注健康的朋友,一定要学到扶正的思想。我们生病了以后,大家特别容易把眼光放到邪气上,因为邪气让您难受,让您受不了,所以您恨不得把邪气一下子给拔出去,所以就着急怎么祛邪。

大家一定要认识到,祛邪只是治标,而治本在扶正。祛邪很容易,正常一两天就结束了,但扶正是慢工夫,因为您的身体虚不是一两天,要一点点扶正。大家要有正确的认识。

我们平时可以怎么扶正?

第一,可以吃点五谷杂粮、青菜等,清淡饮食。通过饮食来调整脾胃,扶助脾胃之气。

第二,可以吃点补脾的药物,像人参、白术、怀山药等。

在一点一点扶正的过程中,邪气还在,所以有时候有矛盾,我们可能不知道怎么祛邪。古代的名医,他们知道邪气怎么祛,所以一边扶正,一边配点药,直接两三服药,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但是大家中医辨证学得没那么好,看不出来问题到底在哪。也不用着急,您只要一点点扶正,矛盾冲突会慢慢爆发出来。比如有的人补上火了,就怀疑,这是中药的副作用吧?或觉得这个药可能是吃反了,他就不吃了。我跟您讲实话,我认为能上点火是好事。

首先,说明您吃进去这个药有反应了;其次,说明您的身体问题开始显现,跟别人斗争了,您上点火有什么问题呢?上火了,脸上起包了,有的人就受不了,“肯定是吃错了”。其实未必!可能再接着吃,正气会越来越足,把邪气顶出去才好呢!

有的人扶正,扶着扶着就发热了,这其实是因为邪气在您的身体里面,而您的身体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本事跟它作战了,这回正气足了。就好像小偷在您的家里已经住了两个月了,您都赶不出去,这回您吃饱了,力气大了,能跟小偷搏斗了,这是好事呀,千万别停。

有些人看中医吃了中药后,身体稍微有点反应,比如说吃完药上火了,就觉得天都塌了,立马觉得这个医生不行,这是错的。您可以去化解一下,比如说吃点保和丸,或者停药两天,再接着吃,只要阴阳的大方向没搞错,您补了之后稍微上点火是正常的,我觉得是好事,因为这是正气充足的反映。

邪气很盛的人,多数都是长期折磨自己的身体,最后把正气搞得很虚弱的人,所以邪气在他的身体里缠绵不去。像这样的人,扶正是关键。

扶正,实际上就是赶走风寒暑湿燥火,大致就是这么一个坐标。

邪气就是身体里面有瘀血、痰湿、郁结。大家在扶正的基础上,一点点清理这些邪气,才能真正把邪气清掉。

如果您扶正没下功夫,指望医生用几服药就把邪气清掉了,过一个半月,邪气又来了,您就不知道怎么弄它了,所以方向不要搞反。

李东垣的补土派,提示我们脾胃的重要性。调脾胃在扶正里面,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向。

如果大家能够把脾胃学说学好了,对于我们爱护健康、重视养生的人来说,应该是最大的受益。 l41lgHr7IWEl2VJthUslGl23HFM5Ixl79Hb3iLzEiNEO7jn1KcnbADynqgdxaWi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