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十人九脾虚,为什么脾虚的人那么多?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明明什么事情都没做,但就觉得浑身疲乏;晚上多梦易醒,睡得再久也不解乏;白天总觉得昏昏沉沉的,身体沉重;舌头上有齿痕,口中还有恼人的口臭;肤色蜡黄,涂再多护肤品都没用;肚子上的“游泳圈”越来越厚,怎么控制饮食都没用,还便秘、尿频……

日常生活中,很多被我们称为“亚健康”的症状,在中医看来,都是脾虚导致的。脾虚的症状繁多,覆盖人群也是相当广泛,甚至有“十人九脾虚”的说法。

很多人会表示难以理解:怎么可能那么多人“脾”都不好呢?

这就要从“脾”的概念说起了。很多人以为“脾”只是一个器官,但在中医的概念里,脾所指代的不是器官“脾脏”,而是涉及消化、呼吸、免疫、循环、运动等多个系统的总称,如果非要指明一个位置,那就是横膈下方到肚脐上方的中焦一带。

脾就像是一块孕育万物的土壤。只有土壤肥沃了,万物才能生机勃勃;一旦土壤贫瘠了,自然是寸草不生。也就是说,脾不好,人就会缺乏生机。所以在中医看来,脾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的源头。

“后天之本”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父母遗传给我们的体质,是先天之本,通过吸收饮食中的养分获得的生存资源,则是后天之本。而脾的主要作用,就是把从胃肠里吸收来的水谷精微,转运到全身,这样我们才有能量进行日常的工作学习。

脾好了,人自然有精神;脾不好,人看着就蔫蔫的。

那么,为什么脾虚这么常见呢?这要从两个导致脾虚的因素说起。一是劳倦,中国人自古勤劳,起早贪黑地劳作,容易透支身体;二是忧思,我们骨子里就有“居安思危”的传统,今天想明天,今年想明年,有了孩子,还要为孩子操心一辈子的事,思来想去,忧思过度。

在中医看来,中国适合全民补脾。这一点在《黄帝内经》里也有相关解释。

《黄帝内经》把生物分为五类:毛虫(兽类,麒麟为毛虫之长)、羽虫(禽类,凤凰为羽虫之长)、倮虫(“倮”通“裸”,即无毛覆盖的意思,包括人类及蛙、蚯蚓等)、介虫(指有甲壳的虫类及水族,如贝类、螃蟹、龟等,灵龟为甲虫之长)和鳞虫(鱼类及蜥蜴、蛇等有鳞片的动物,还包括有翅的昆虫),分属木火土金水。其中,人作为“倮虫”,属土,适合黄色。简单来说就是,“人是一种适合黄色的虫子”。

所以,我们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方式,都应该从“土”着手。比如从土中求金、求水、求火、求木。“从土论证”也是中医治疗很多疾病的根本大法,不管治疗什么疾病,都要先从补脾护脾入手。

西方人喜欢锻炼肌肉,而作为农耕民族,中国人的强项却是思维,是修心。因此,主肌肉的“脾”,往往很容易出问题。正因为如此,张仲景在《伤寒论》的112个方子中,70个方子都用到了甘草这味药。甘草入脾经,能在治病的同时保护脾胃。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脑力劳动者的比例越来越高,久坐、忧思让脾虚的人越来越多。现代人想要改变“亚健康”的状态,往往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比如失眠了就吃褪黑素,感冒了就吃感冒药。

实际上,在中医看来,失眠属于心血虚,要先补脾,脾补好了,营养物质转化为阴血,心血才能补上,心神才能安宁,人才能睡得着觉。容易感冒、动不动就出汗的人,更应该补脾,脾是肺之母,脾好了,肺自然就不虚了。

如果中国人想要调养身体,从根本上改善体质,那么普通好用的方法,就是先补脾。补脾的药物一般都很平和,而且常见,很多补脾的药材都能当食物吃,补起来也不会担心增加身体负担,比如山药、大枣、小米、莲子、薏仁等。

对脾虚的人而言,小米粥要比牛奶更养人,尤其是小米粥上面那层米油,非常适合小孩子补脾。早上喝一碗小米粥,会让你觉得整个身体都暖洋洋的,脾胃也没负担,很舒服。

我们中国人的肠胃,其实更适合吃老祖宗吃惯了的东西。《黄帝内经》里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说法,意思是说,不管是水果、蔬菜,还是各种肉类,都只能起到辅助补益的作用,要想养生,还是得以五谷为主。

五谷,是指稻、黍、稷、麦、菽,它们都入脾经,能够健脾补气。对于“脾”更薄弱的中国人来说,五谷才是更好的选择。补好了脾气,五脏之气都会跟着好起来。

如果你也觉得身体总是不得劲,去医院做检查又查不出什么,那么不妨试一试,从今天开始补脾,感受一下当脾被补起来之后整个人身体的变化,看看你是不是变得有精神了?脸色不再蜡黄了?虚胖的身体是不是慢慢变得紧致了?

实践出真知,本书中会提供很多具体的方法和食谱,帮助你好好补脾。即便你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医,只要跟着书里的方法来做,坚持一段时间,相信你也会看到身体方方面面的变化。 xVL8mpm3rMQF44NRPN7o48KIBvCJ80PdBQ6Pe0tqQ/glxarIOeIEN2olt/eZSb5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