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法式的“好好学”和德式的“好好玩”

3~6岁上幼儿园的这三年,是应该让孩子好好玩,还是好好学?有多少中国父母一直在这两条路上左右摇摆。

很多文章声称:西方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幼儿园里好好玩,什么也不学。其实这里所说的“西方”,概括不了所有的西方国家,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的育儿风格也可能大不一样。

我早先在法国的幼儿园当老师,有了孩子之后,成为德国幼儿园的孩子家长。深入德、法两国“育儿圈”后我很快发现,就连近在咫尺的两个欧洲国家,幼儿教育理念都大相径庭。比如在法国,孩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家长会对孩子说:“好好学。”但是在德国,家长就会对孩子说:“好好玩。”

有段时间,我经常在学校放假或者开学之际乘坐火车往返于德、法两国,沿途遇到过不少带着孩子穿行欧洲大陆走亲戚的家庭,常会听到类似德国的爷爷嫌弃法国幼儿园老师总教孩子认字、数数,或者法国的妈妈抱怨德国幼儿园完全放养的声音。

我们到底是应该让孩子像德国孩子一样“好好玩”,还是像法国孩子一样“好好学”呢?在德、法两国生活的10年里,我不断与一些跨越两国的教育工作者进行探讨,想不到我们都有非常相似的观察体会。

德国是幼儿园的发源地,英文“kindergarten”来自德语,直译是“儿童花园”。不过与创始地位不相匹配的是,在联邦德国时期,西德很多州的幼儿教育系统没有得到太多来自政府的支持,因此,德国的幼儿园流派众多,它们各自自由发展,质量参差不齐。直到今天,德国很多城市的幼儿园学位还很紧俏,学费昂贵。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愈发青睐自由宽松的育儿风格,可能也有关于社会公平的考量,使得德国传统的幼儿园老师及家长都不赞成孩子在幼儿园期间接触读写、算术等内容,孩子们在幼儿园多是自由玩耍,因此到了小学一年级,绝大部分德国孩子都处于同一起跑线。而在德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幼儿园老师们相对重视音乐教育和自然教育,有不少德国幼儿园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会坚持带孩子们去森林徒步。

德国教育体系最有特色的就是“双轨制”。这个制度可以帮助不同的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既可以选择进入通往大学的文理中学,也可以选择进入实科学校或者职业预科学校。或许跟大部分中国孩子的想法不同,很多德国孩子更愿意选择后者,因为可以早早毕业,并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

德国教育体系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先松后紧,宽松的早期教育和严格的高等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德国的家长都会努力让孩子从一开始就觉得上学是件好玩的事情,所以德国的孩子在幼儿园,甚至在小学的前两年都会处于“尽情玩”的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压力才会逐渐增加。如果选择文理中学这条路,那也是很辛苦的,进入大学之后,这些孩子就完全没有轻松的日子了,因为不好好努力是很难从德国高校毕业的。

在这样一个奉行“平均主义”、选择多元、先松后紧的教育环境中,德国的家长也就不容易感到焦虑,能够真正放手让孩子去“好好玩”。

德式的“好好玩”是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尽情地体验大自然,积累丰富的感官经验,激发对科学文化的广泛兴趣。在资源富足的环境中自由玩耍,对孩子来说就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还能及时、有效地支持孩子在书写、阅读、数学等方面的发展,不错过学术启蒙关键期,在我看来,德式的“好好玩”便无可挑剔了。

我们再来说说法国。法语中“幼儿园”单词是“école maternelle”,直译是“母亲学校”。19世纪,法国就领先于世界确立了近代学前教育制度。在这之后,法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学前教育,并将其纳入了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在法国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所有孩子都可以就近享受免费的公立幼儿教育,法国的幼儿园老师都要经过严格筛选,全部为硕士及以上学历。法国政府还通过立法保障了学前教育的质量,依据法律,法国学前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激发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为将来的系统学习做准备。根据《法国学前教育大纲》( Le Programme d’enseignement de l’école maternelle ),幼儿园教育分五大学习领域:语言、体育、艺术、逻辑、科学文化。之所以将语言置于首位,是因为对于法国人来说,语言是一切的基础,母语是最重要的科目。除了发展口语,法国幼儿园的语言教育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循序渐进地带领孩子进入文字世界,开始书写和阅读。

法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毕业时,不仅能写出自己的名字,会分解音节,还掌握了基础的数量对应、几何知识、科学文化常识等。大多数法国孩子要在幼儿园毕业后进入“CP班”,即学前班,用一年的时间掌握自主阅读。孩子们只有在幼儿园循序渐进地学习过,才能更顺利地衔接法国“CP班”和小学。

相比于德国,法国的幼儿启蒙方案更加完整,法国的幼儿教育也曾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尽管如此,如今却有越来越多的法国人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幼儿园,他们认为旧的模式已经不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新世界。近年来,蒙台梭利教育在法国也很受欢迎。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在形成的过程中曾经深受法国幼儿教育的启发,因此这套方法体系与《法国学前教育大纲》到今天都能相得益彰。很多法国传统的幼儿园老师开始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方法,追随每个孩子的发展节奏,努力让孩子在学中玩,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更多的乐趣和自主权。

到底是应该像德国人一样让孩子“好好玩”,还是应该像法国人一样让孩子“好好学”呢?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会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但是父母完全可以灵活、自由地取各家之长,形成适合自己的育儿风格。

中国父母的三种育儿风格

从我近年来对知识星球“在家蒙台梭利社群”中近千个中国家庭的跟踪观察发现,当今的中国父母育儿有如下三种风格。

第一种风格的父母,也就是所谓的直升机式父母。他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中心,把孩子每天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试图将孩子培养成自己期待的样子。这样的父母很喜欢盲目照搬、拼凑各家“成功”经验,强迫孩子“好好学”,也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产生焦虑情绪。

很多父母觉得,总应该做点什么来“帮助”孩子应对竞争压力满满的未来。但是他们不明白,如果没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和系统的教育方法做支持,他们所做的一切究竟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助力还是阻力,都不一定呢。在错的方向上用力过猛,还不如像第二种父母一样什么也不做。

第二种风格的父母,可以称为放养式父母。他们更加尊重孩子,用平等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懂得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却不太了解如何恰当地辅助孩子的发展,不过好在他们知道自己不懂,也没去破坏,孩子还能相对自由地成长。有些父母是因为自己小时候吃够了学习的苦,一定要给孩子补一个“快乐童年”,所以将压力推迟,尽量让孩子“好好玩”。

第三种风格的父母,不论他们是否了解蒙台梭利教育,都是我眼中的“蒙氏父母”。他们不受各种外界声音的影响,不去纠结到底是该让孩子玩还是该让孩子学,他们只是有意识地观察孩子的发展,跟随孩子的节奏,懂得调动起孩子参与生活的积极性,巧妙激发孩子对世界的兴趣。孩子可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生活就是课堂,世界便是老师。

集德法所长,让孩子自主“工作”

对于“蒙氏父母”来说,“玩”和“学”根本不是对立的。如果你仔细观察就很容易发现,孩子天生对学习感兴趣。也许我们成年人觉得学习是件辛苦的事,但是孩子并不这样认为。当成长环境为孩子提供了足够的支持时,你就能观察到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孩子受大自然的指引,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确切地说,他们是在“工作”,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自己的大脑发展而“工作”。

孩子是最独特,也是最高级的学习者。与成年人不同的是,对孩子来说,过程即目的。在自主的“工作”中,孩子会完全沉浸其中,通过不断的重复,达到专注、忘我的状态,拥有高频率的“心流体验”。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将其描述为一种内心高度兴奋、喜悦、充实的感觉。在这个时候,孩子成长得最快,他们的大脑在飞速地变化着。

因此,所谓的“玩”和“学”,都是从成年人的角度出发来定义的,对孩子来说,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心智建构。如果成年人很少有体验心流的机会,那就很难理解和想象孩子的精神世界所能抵达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尽可能保持谦卑,清空成见,通过营造科学的环境,让孩子自发地玩耍和学习,达到深度专注,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已经建立起这种现代教养目标的共识,但是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去实践,于是只能做第二种放养式的“佛系”父母,起码不去破坏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和能力。

当今育儿市场上的各种“科学方法”“系统方法”让人眼花缭乱,这些方法不一定真的经得起科学推敲,经得起大样本、长时间的实践检验,也许很多方法只是一家之言,仅能代表个人经验。

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在20世纪初创设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她之后,有这样一群信奉或推崇蒙氏教育理念的人活跃在世界各地,他们一直不断地实践和丰富着这套方法,蒙氏教育法可谓是在全世界范围内经过了上百年的实证检验。同时,这套方法非常便于在家中实践,这就是为什么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不论当地的学校教育如何,总能有蒙氏父母竭尽所能地为孩子提供个性化的家庭蒙氏教育,并取得了超越时代和阶层的成功。

我们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为中国的父母呈现这套科学、系统并且已经过上百年大规模实践检验的教育方法。有很多看过《蒙台梭利家庭方案(0~3岁)》的读者联系我们说,孩子在长大,他们非常急切地想要看到3~6岁的在家蒙氏方案是什么样的,于是我们快马加鞭地将这本书创作完成,尽可能地追赶上孩子们的成长脚步,让已经开始在家实践蒙氏教育的父母们能够一以贯之地为孩子提供这种适应未来世界的个性化家庭教育方案。

蒙氏儿童养成方案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一共6章,每章相互独立,你可以从任何感兴趣的一章开始阅读。

第一部分是理念篇,共有两章。第一章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是对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综述。我们从宏观上介绍了如何设计一个适宜3~6岁孩子的成长环境,以及如何在这个环境中给孩子科学的启蒙。

第二章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将为你呈现蒙台梭利教育背后的科学。这一章是由我先生创作的,他不仅是一位德国自然科学博士,同时也是一位国际蒙台梭利教师,在这一章,他会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科学性。

如果你读过《蒙台梭利家庭方案(0~3岁)》,那么你会发现,这一章比起上一本的“雕塑婴幼儿大脑”那一章更加深入和完善,还增加了很多针对3~6岁孩子家长关心的问题的解答。

第二部分是实践篇,我们用4章篇幅集中解决“怎么办”的问题,给你一套蒙台梭利教育法在家中具体落地的应用方案。围绕感官探索、语言表达、数学逻辑、科学文化四大板块,每一章都是单独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方案。方案内容的主体来自国际蒙台梭利协会(AMI)的培训,再结合我在法国蒙台梭利学校的教案笔记,以及女儿在德国蒙台梭利学校的活动内容,我将这套学校方案转化成了家庭版。另外,我的先生从一个科学工作者以及爸爸的角度,校对、拓展了方案细节,使其在实用的基础上,确保科学和严谨。

在尾声部分,我们将带领读者回归蒙台梭利教育哲学。父母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对家庭教育生发出更深刻的体悟,借着这个时机,结合理论文章或者书籍,再回到实践之中,便会得到更全面的提高。

本书的最后,还附有一张长卷图,完整地梳理了3~6岁的蒙台梭利家庭方案。实践过程中,家长无须翻书查阅,只要打开这幅长卷图,就可以一目了然地参照图中对应的年龄为孩子准备接下来的家庭教育方案了。

这本书既能帮助已经入读蒙台梭利学校的孩子家长了解蒙氏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能帮助那些没有机会进入蒙台梭利学校的家庭在家为孩子实践蒙氏教育方法,从做中领悟蒙氏理念。

如果你觉得蒙台梭利博士的原著太深奥,那建议你先尝试她的实践方法,当你被她的实践方法深深吸引时,再回头,便更容易理解那些抽象的教育理论;如果你欣赏蒙台梭利教育哲学,但是并不知道怎么将其落地实践,那这本书将手把手带你在家采用蒙氏方法育儿,让孩子享有个性化的全面启蒙;如果你正在为孩子的幼小衔接感到焦虑,本书会带着你从容有序地帮助孩子衔接小学生活,衔接未来人生;如果孩子在家里经常感到百无聊赖,你也不知道怎么帮助他,那跟随书中介绍的蒙氏活动方案,和孩子一同兴趣盎然地认识和探索世界吧。

相信所有父母都可以自信、独立地规划孩子3~6岁的蒙氏家庭方案,培养一个专注、好奇、适应未来世界的新儿童。 u8jQToOcBySwxhPebjk+0bRxlJfyvMQU18ShJvrYjc3UZtnGPaaRSXoqF85Zr4u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