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羞怯者的特征

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

人在有自信的时候,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与羞怯的人相比,自信的人会用更直截了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面对讨厌的东西,就说“不要”;想拜托别人帮忙,就说“拜托啦”;而 羞怯的人因为缺乏自信,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意愿,说话总是拐弯抹角的,会使用间接的表达方式和很多理由,所以对方常常搞不清他们想说什么

因为无法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自然也无法与他人良好地交流。“没有啦,我倒是无所谓……”或是“你觉得可以就好”或是“我也不是特别想去”等,总之,他们不会明确说出自己的想法。

给某个羞怯的日本人做导游的美国人,在做向导的过程中会忍不住说“请饶了我吧”。一问缘由,原来是完全搞不清楚对方到底是不是想去某个景点。

羞怯的人很怕给别人添麻烦,怕被认为是厚脸皮的人,怕被人讨厌。怀着这种不安的情绪,他们无法明确说出“想要这样做”之类的话。

想要进行有效的沟通,除了要有自信,也要清楚自己和对方的关系——自己现在是在与家人对话,与恋人对话,与昨天刚认识的人对话,与今天初次见面的生意伙伴对话,与长辈对话,还是与帮助过自己的人对话,一定要清楚与对方的关系。

羞怯的人难以把握社交的距离。更糟糕的是,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过强,一心只想让对方看到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反而表现得对对方毫不关心。这就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了。

由于害怕被人讨厌,会找些没有必要的借口,常常令人搞不清楚他们想说什么。有时对方并没有问,他们也会絮絮叨叨地说起来。

羞怯的人一直这样勉强自己。觉得冷的时候,连“好冷”都说不出;想吃乌冬面时,连“想吃乌冬面哪”都说不出。他们无法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无法让对方了解,便只能被无视,这样一来又会感到受伤。

羞怯的人也曾试图沟通,但因为太想被人喜欢,就会勉强自己,结果却无法实现有效的沟通。不满的情绪就在心里积攒起来。

比如,学校里有位老师,明明生病发着烧,却硬撑着给大家上课。这时候,如果教室里有人窃窃私语,这位老师就会觉得学生很讨厌。“我发着烧还在给你们上课呢,给我安静点!”其实这样说出来就好了,但羞怯的人做不到。

又比如,与喜欢的人约好了见面,想要体现自己的诚意,在约定的时间之前到达,于是早早地就去了。而对方只是按时赴约,并没有感受到自己早早到达的诚意,羞怯的人就会觉得受伤。

羞怯的人面对这个人勉强自己,面对那个人也勉强自己,却得不到想要的回应。这样的事情日积月累,就变成了敌意。换句话说,他们并不是生来便具有攻击性的。

对方没有感受到自己的诚意,就觉得受伤。这样的事日积月累,就变成了敌意。

说出自己的意见,并不是要强加于他人,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向别人说明,把该说的事情说出来而已。说出目中无人的话才是任性妄为。

所以,羞怯的人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算觉得丢脸也没关系,请大胆说出来吧!世界也会由此变得广阔起来。

想委婉地提醒对方自己的牺牲

与他人交流,一定要让对方明白自己的心意。如果对方了解自己,即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人际关系也不会变得奇怪。

例如,自己明明带了三明治,但是对方问“要不要吃饭团”,便说着“谢谢”去吃饭团了,对方说“很好吃吧”,自己也会跟着说“好吃”。又例如,“我是价值50元的精品苹果”,明明这样就可以说出自己的价值,却要说“40元是不是有点便宜呀”。

羞怯的人总是这样吞吞吐吐,做着无用的努力。他们想要被认可,耗费了不少精力,却都是徒劳。

比如,他们想让别人了解自己做出的牺牲。就像苹果田里的苹果说:“今年有好多场台风,总算挺到现在,真是费了不少力气……”而多年后,他们发现或者认为,周围的人并不理解自己。“大家到现在也不理解我。”出于这样的想法,他们开始强调自己的牺牲。

尽管羞怯的人也会照顾别人的感受,却不受欢迎,常会给人冷漠的印象。就好像作为苹果的他们,曾经在梨园里待过,周围的人并不欣赏苹果。长大成人后,即使在苹果园里,他们仍然会像在梨园里时那样说话。其实,苹果园里的每个人都是知道苹果的价值的。“如果你吃了这个苹果我会很开心的”,明明这样说就好,出口却成了“你不怎么吃苹果之类的吧”。 羞怯的人并没有和当下身边的人真正建立联系,他们的内心仍停留在过去 —— 被不认可自己的人包围。虽然在他们身边的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那些人了,现在身边的人会认可真实的自己,可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一点。

就像明明身在苹果园里,却以为自己是在梨园里。起初,被人说“你是一个烂苹果”,之后也总会听到这样的话,因此他们并不知道这世上也会有人认为“你是一个很棒的苹果”。

羞怯的人越是宣扬自己的价值,越是令人讨厌。如果不把精力浪费在没用的地方,或许可以做出很厉害的事情。

不清楚人际关系中的“边界”

羞怯的人建立和秉持的人生观,往往源自强势专制的父母。因此他们畏惧他人,几乎是理所当然。

神经衰弱的人以及羞怯的人,从小就不曾体会过“亲近”,从未感受过与父母之间的亲密无间。只有明白什么是亲密无间,才能形成人际关系中的“边界”概念。 比如,“有些事情只有父母才能做,换作其他人就不行”之类的规则,是边界感形成的基础。但是,由于他们小时候没有与父母那样亲密地相处过,就会缺乏“边界”的概念,甚至会希望初次见面的人可以像父母一样亲密地对待自己。

有句话说:“欺凌是从家庭开始的。”羞怯这种性格的形成,也源自家庭。

有“女性恐惧症”的人会同路过的女性搭讪,这恰恰是因为他们害怕女人,也无法把握人际关系中的边界,只是循着自己内心的冲动行事。而这个冲动的核心,正是孩提时期的愿望。他把自己儿时的愿望强加在了陌生人身上。

美国社会学教授布莱恩·吉尔马丁(Brian G. Gilmartin)在其著作中提到,羞怯的人往往会急切地表现出自己的欲望而使女性感到异样。他们并不清楚现阶段二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在确定关系之前,他们在心里已经走得很远了。

一般人会想“这种情况的话,应该这样做比较好”来拉近两人间的距离;而羞怯的人只接触过长久而牢固的关系,不理解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之分,不懂初次见面时要说适合与初次见面的人说的话才行,因此无法自然地与人开始交往。

“怎样才能追到那个女生呢?”

羞怯的人是无法愉快地去琢磨这种问题的。

“下次会在会议上碰见,穿件稍微抢眼点儿的西装吧。可以坐在她斜前方,微笑着和她打个招呼。如果她对自己感兴趣了,就先装作不知道好了。对方一定会有点儿慌张,这时再忽冷忽热一下,看情况约她出来。”

羞怯的人可无法享受思考这些事情的乐趣。

难以把握人和人之间的边界,不知道要怎么交流比较好。

“那个女人第一次见面时为什么那样对我笑呢?她一定是对我有意思。下次见她时要注意整理一下西装领子和坐姿。然后想想怎么把她追到手,花时间去实行。”

这种事,羞怯的人是万万不会去做的。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怎么与人打交道,没有这样的能力,也缺乏主动推进的积极性。如果喜欢的女性没有立刻给予积极的反馈,那么主动提出邀约的机会,他们就会放弃。而一旦他们真正开口邀约,就会让人觉得十分突兀。

难以把握人和人之间的边界,也是当下年轻人的困扰:“不知道要怎么交流比较好。”不必考虑距离感这种问题的时候,就是上网了,所以人们会觉得在网上交流很轻松。

有一位社交专家曾在电视节目上说过:“如果是面对面时不能说的话,也不要通过邮件之类的方式说。”

话虽如此,但现实中通过网络交友的那群人,往往在面对面时也会说出不合时宜的话。

没有可以安心地敞开心扉的对象

羞怯的人一旦被问“为什么”就会感到不安。但人们有时并不是一定想知道为什么才问的。

人为什么会感到不愉快呢?那是因为感觉上出现了“偏差”。人们问“为什么”时,往往只是想把这种“偏差”的空隙填上而已。对话就是这样的。反过来,羞怯的人被告知“不行”时,却问不出“为什么不行呢”。

建立信任的第一步,就是问出来。“那本棒球的书借我一下。”“不行。”“为什么不行啊?”这是很正常的对话。羞怯的人却问不出口。其实,问出来会轻松很多。

情感的表达,要建立在对对方信赖的基础上。如果无法信赖对方,就无法敞开心扉。 所谓敞开心扉,是在交流中,将自己的真心暴露在别人面前。所谓信赖,是知道对方即使了解了真实的自己,也不会抛弃自己的安全感;是即使暴露了自己,也不会受到伤害的安全感。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正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安全感上的。这并不是自己一个人就能做到的事情,因此羞怯的人无法与他人好好地交流。

人前不能邋邋遢遢的,否则会让人感到不愉快。这是社交礼仪。但是,偶尔在亲近的人面前不修边幅是没关系的。和亲近的人在一起可以无话不谈。人身上具有的一些反社会的或者并不社会化的东西,可以通过这种亲密的交流得到消化。

然而,羞怯的人并不认为面前的人可以接受像傻瓜一样的自己。即使与社会的期望不一致,自己也可以被人接纳,这样的安全感与自信息息相关。只有当真正的自己被接纳时,人们才会表现出真实的自己,个性也才会体现出来。“说这种话会被嘲笑的。”如果有这样的恐惧和不安,就算是健谈的人也会变得沉默寡言。

羞怯的人需要有真实的自己被接纳的经历。 一般人,即使冒一点风险,也愿意展现自己;而羞怯的人会彻底规避这种风险。

一个人想要表达自己的感情,是基于对对方的信赖。

例如,有一个羞怯的人去朋友家做客。他问:“可以在这儿待到几点?”朋友说:“3点吧。”他其实很想待到4点,却说不出“4点不行吗?”这样的话。如果对方说“啊,时间差不多了”,他就会立刻起身告辞。“4点不行吗?”“不行呢。”“哦,好吧。”明明就是这种简单的对话,他却做不到。

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即使被讨厌也没关系,这就是人,这就是人的尊严。

说“好像”时,是在寻求爱

一位女士觉得面前男士的包很帅气,于是问:“之前见面时好像没见过这个包,是第一次背出来吗?”

这位羞怯的男士是这样回答的:“好像是吧。”

“是Bally(品牌名)的包?”

“好像是吧。”

“怎么可能连自己的包都不知道,这个人真讨厌。”她心里想。

这位女士不相信,一个人会对自己拿着的包一无所知。但事实上,的确存在这样的男性。有的人对包毫无兴趣,有的人则是装作漠不关心。上文这位女士显然认为这位男士是在装作不感兴趣。这里就产生了认知上的“偏差”,导致彼此之间有了误会,觉得对方是个讨厌的家伙。

有的人即使确定自己是第一次背出来,也不会说“是第一次背”,而是会说“好像是吧”。“好像是吧”就是羞怯、腼腆的男性会做出的回答。他们这样说其实是在寻求爱。“好像”“也许”里边隐含的,是希望得到对方的关心、希望被在意的一种情感。但是,这样的反应常常会让称赞的人感到失落。

“还是算了吧。”对方会在心里说。对话也就到此结束,仿佛陷入一潭死水。

羞怯的人在小时候从未得到过直接的夸奖。他们身边的人也从来不会坦率地说出“你很棒”。在设法让别人更加理解自己这件事上,他们也缺乏努力。 而上述对话中的“好像是吧”其实是需要补充说明的。

“这个包很帅气呀。”

“啊,看起来不错吗?这大概是5年前买的呢。”或者“真的吗?已经有些旧了呢。”都可以作为回答。如果不太明白对方的意图,也可以问“啊,什么意思”。

有了这样的补充说明,误会就会解开。如果对方还是不能理解,这位男士也意识到自己刚才说的话不符合常识,可以再加上一句“这是之前买的”。

但是问题在于, 双方认定的常识往往并不相同。 上文中的女士认为“人不可能对自己的随身物品一无所知”,但男士并未对此做出任何补充说明。这就容易使关系变得越来越糟糕。

即使一方只是坦率地做出反应,有时也会令对方感到别扭。毕竟每个人的价值观、生活习惯是存在差异的。喜欢名牌的人与不在意品牌的人对话,难免会产生误解。比如上文的男士,嘴上说着“好像是Bally的吧”,但在他眼里,包只是包而已。要不就会说“啊对,是Bally的”。如果是相亲,估计就到此为止了吧。

人与人不可能拥有相同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这就更使羞怯的人觉得沟通是件困难的事。

羞怯的人往往难以忍受沉默,跟别人在一起时总想说点儿什么。但他们即使与恋人见面时,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或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每次约会必须有明确的路线,每次见面时都提前制定详尽的日程,这样才能安心。这就是羞怯的人能做出的最大努力了。如果约会不顺利,他们就对对方产生不满,觉得自己明明已经那么努力了。

其实, 羞怯的人搞错了努力的方向,他们应该做的不是制定行程,而是去好好倾听和理解对方。 我们结识他人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是在工作中认识的,有的人有相同的爱好,有的人是打工时认识的。但是,羞怯的人总是自我封闭,比如工作结束了,就不会再联系曾一起工作过的人。但如果能够向别人敞开心扉、坦诚相对,即使不再有工作上的接触,也不会与那些人彻底失去联系。 /1Q7QlizPD9EEgj0NbTRFYwRTLZpubtepub69DPgBi6udc1xUxCME/31L1vtPVW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