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害怕被拒绝

羞怯的人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意见。

美国社会学教授布莱恩·吉尔马丁曾经针对羞怯人群做过一项耗时超过10年的调查,调查主题是“社交退缩行为”。他采访了300名非同性恋取向的腼腆型男性,他们主要来自纽约和洛杉矶,也有少数几位来自美国南部。访谈在7所大学展开,计划每个采访用时3小时,但实际不少采访持续了4小时左右。

其中,年龄在30岁到50岁、未婚、性格内向害羞的100人,后文将用“羞怯的成年人”来称呼;年龄在19岁到24岁、未婚、性格腼腆的200人,后文则用“羞怯的大学生”来称呼。

作为对照,还有年龄在19岁到24岁、非腼腆性格的200人,后文称作“自信的大学生”。

另外还需提到的是,“羞怯的大学生”和“自信的大学生”是从相同的社会背景中抽取的。

据吉尔马丁在其著作( The Shy Man Syndrome, Madison’s books)中称,在“是否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一问题上,66%的“羞怯的大学生”和93%的“羞怯的成年人”都选择了“是”,而“自信的大学生”中,只有19%做出了肯定回答;在“你小时候是否很安静,不常哭”这一问题上,有73%的“羞怯的大学生”和86%的“羞怯的成年人”选择了“是”,而“自信的大学生”中,只有16%做出了肯定回答。

显而易见,和自信的人相比,羞怯的人更难以表达自己。

人会恋爱,羞怯的少年也不例外。然而,他们却无法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害怕被拒绝。此外,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开口。羞怯的年轻人即使心里很喜欢对方,也不敢轻举妄动,只是在远处默默守护。偶尔有机会坐在对方旁边,也不会搭话。别说是谈恋爱了,就连普通人际关系中的交流都会默默压抑自己。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可以结交新朋友的机会,但是他们无法利用这样的机会。这样一来,机会反而变得令人郁闷。与其要努力搭话去构筑人际关系,还不如一个人待着。他们不具有那样的能量。因为缺乏自信而无法表达自己意见的人,总是在忍耐,慢慢地就变成了阴郁的人。

人们一旦在某件事上取得成功,之后就会不断地重复成功。 而羞怯的人无法制造初次成功的契机。他们经常会感到孤独。即使他们心里已经寂寞得在哭泣了,但表面上,反而常常表现得很强势。就这样,他们渐渐失去了温柔待人的心。而最危险的是,习惯了这样的孤独。

心里已经因为孤独在哭泣了。但表面上,反而常常做出强势的表现。

因无法表达自我而焦虑

人在释放负面情绪的时候,才能得到治愈。 而羞怯的人无法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他们受伤的心灵永远无法得到治愈。就像堵车的马路一样,心灵长期处于负面情绪堵塞的状态。由于意见与感受得不到表达,负面情绪会逐渐积累,于是他们就会焦虑,感到压力。

与之相随的则是孤独。而孤独会使因无法表达情绪而产生的焦虑进一步放大。

例如,一个人在回家的电车上,心里愤愤地想着“今天主管竟用那种态度对我,绝对不会原谅他”。但其实,如果在气愤的当下就向主管抗议,回家时的心情就会轻松一点;或者和关系好的同事找个地方喝一杯,尽情地吐槽,把愤怒的情绪发泄出来,心情也会变得轻松。

羞怯的人因为难以表达自己的意见,所以会给人谦虚的印象。但这并不会使他们感到满足。自己言辞谦逊,但听到的人却照单全收,也会使他们感到愤愤不平。

例如,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英文很不错,却谦虚地说“我的英语马马虎虎”,但如果对方听了只是说“原来是这样”,他就会不高兴,私底下会想说那个人的坏话,打心底讨厌那个人。

他们表现得很谦虚,只是因为想要被尊敬,被喜爱,并不是真正的谦虚,因此才会因为对方照表面意思理解自己的话而心存不满。所以,虽然羞怯的人常常妥协,但他们并非从心底认可对方的意见。所以每次妥协,愤怒就会在心里逐渐积攒,然后整个人变得烦躁不安。

一直以来,无论是否愿意,总要向别人妥协,被压抑的愤怒或许正是由此产生。

我曾写过一本《电车是“心灵的休息室”》的书。总是烦躁不安的人,在电车里,会思考为什么自己会这么烦躁。也许羞怯的人也会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的原因。

一直以来,无论遇到什么事,自己总是要向别人妥协,这也许就是被压抑着的强烈愤怒产生的原因。

不说“NO”就会被骗

在羞怯人群里,有一部分人患有无法与人对视的“视线恐惧症”。与人四目相对后,他们就会手足无措。

如果明确地知道自己要怎么做,即使与他人对视,也不会不知所措。但羞怯的人没有主见,这大概是他们害怕与人目光相对的原因。就算是在便利店结账时,也不敢抬头。总之,先躲开他人再说。

而做事的时候,他们也不会去争取主导权,因为担心自己主导的结果会令对方不满意。与其说拿不到主导权,不如说他们常常被剥夺了主导权。因此,很容易被狡猾的人利用,变成冤大头,在商务等方面也很容易失败。

例如,当羞怯的人被告知“没什么可担心的,请在这里签名就好”时,就会不由自主地直接把字签了。“不,我不太理解这些条款的意思,我需要与我的律师商量后再作决定。”他们其实很想这样说,却说不出口。就连“我不太明白,没办法签字”“我想再考虑一下再说”这样的话,他们都说不出来。

辛苦工作赚来的钱就这样被人轻易地拿走,这既是羞怯的人的悲哀,也是他们的特征。

从小时候起,他们所见到的世界与他们被世界对待的方式,这两者并未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 他们的父母从来没有正视过他们的需求。这一切使他们习惯了逆来顺受,即使长大成人之后,也总是在关键时刻流露出软弱。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逼着做决定,他们即使不情愿,也往往会妥协。

最近发生在日本的一个人被装修公司骗钱的案例,背后就有这方面的原因。羞怯的人即使明知道有时不拒绝的话,会令自己蒙受损失,也难以对别人的要求说“不”。说“不”意味着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羞怯的人对此十分恐惧。

除了装修公司,羞怯的人也常被各种各样的人当作冤大头,这其中甚至包括他们信赖的人。因此,羞怯的人容易患上抑郁症。得了抑郁症,说着“不如死了算了”这种话时,他们其实是想要一个出口来释放心中的怨恨。患上抑郁症的人悔恨不甘、想要发泄时,不会对外表现出攻击性,而是会产生“死掉就好了”这样的念头。正因如此,周围的人无从察觉他们悔恨的情绪,有心计的人反而会抓住他们的弱点得寸进尺。

最令人感到痛苦的,莫过于得知自己被欺骗了。“骗得我好苦。”这样想的时候,内心一定是无比苦涩吧。然而羞怯的人因为太寂寞,常常会把客套或者是装出来的亲昵当真。因为他们从小就压抑着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变得不喜欢自己,也无法感受到快乐和生活的美好。

根据前文提到的吉尔马丁教授的问卷调查结果,针对“人生中是否有许多有趣的事”这一问题,“羞怯的大学生”中做出肯定答复的人仅占34%,而“羞怯的成年人”里仅有20%。

因为想做的事总是做不了,而自己又好像总是在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所以羞怯的人难以产生满足感、安全感、成就感这些正面情绪。如果所做的事情可以带来正面情绪,他们就会找到方向,领悟到“今后要像这样生活下去”。

易患抑郁症的羞怯者

羞怯者在他人前会变得拘谨而笨拙,所以他们千方百计地避免被人搭话。例如,去食堂的时候,他们会带本书看。与人见面令他们深感疲惫,因为自己会坐立不安,无法放松。

心理咨询师阿伦·贝克(Aaron T. Beck)对抑郁症病人做出的描述与羞怯的人十分相似:“抑郁症患者不会主动交谈或主动陈述,当被询问时,会用有限的词语做尽量简短的回答。因为他们没有什么想说的话。但如果是讲别人的坏话,即使是与当下的情况毫无关系,他们也可能会一吐为快。” [1]

这样一来,羞怯的人如果做销售工作,就很难有良好的业绩。销售业绩好的人,往往是积极、乐观、自信的人,也并不讨厌与人接触。

这里要特别注意,优雅与羞怯两者是不同的。

总之,羞怯的人无法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就像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所说的那样,害羞的人容易得抑郁症。

在与他人对话时,人们会投入其中,在将自己展现给他人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对话更加了解自己是个怎样的人。 在我翻译过的美国心理咨询师麦金尼斯(McGinniss)的著作中,他写道:“向别人展示你自己,这样你就会了解自己。”

这话一点都没错。而羞怯的人不敢将自己的内心示人。羞怯的人因为对外界持有很强的警惕心,所以无法放松地投入对话,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津巴多认为,当我们过于巧妙地在他人面前隐藏真实的自己时,会增加迷失自我的风险。 [2] 如果总是在别人面前隐藏自己,就难以客观冷静地分析自己,进而无法了解自己。

那么,所谓“迷失自我”指的是什么?就是自己也不了解自己的感情,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

为什么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羞怯的人尽管从不主动表达自己,却仍希望别人能够懂得自己的感情。他们既想做绅士,又想撒娇。这就有些贪心了。如果真是个愚钝的傻瓜,或许会好受些,可事实又并非如此。

他们从不说“我想这样做”,而是说“既然大家想这样”。他们一边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扮演着温柔随和的角色,一边暗自希望事情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发展。“那样做会不会更好一点?”喜欢这样说的人,也是一样。

美国某所大学招收短期语言留学生,并设置了初级、中级、高级3个阶段。其中,学生们对中级阶段的外语老师表示了不满。一位负责日本留学生的工作人员因此与学校进行了交涉,但学校并没有更换老师。不过,在学生们的送别晚宴上,校方没有邀请这位老师参加。于是,学生们拜托学校把这位老师也请过来参加。这一举动令美国大学的工作人员感到十分诧异。也就是说,学生们之前所表现出的不满,并不是他们真正的想法,只是发发牢骚罢了。

人为什么会回避表达意见这件事呢?因为害怕表达了意见而被别人讨厌。 有很多人为了不被讨厌而守口如瓶,这样做其实是牺牲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 但为了让别人喜欢自己,他们做了不知道多少让自己难受的事情。随着一次又一次的伪装,逐渐变得不知道真实的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因为害怕被讨厌,害怕变成孤家寡人,便会跟着别人做出相同的选择和行动。

为了让别人喜欢自己,他们做了不知道多少让自己难受的事情。

但如果认为不发表意见的都是性格温顺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们的心底其实暗藏敌意。因为心底隐藏着怨恨,他们有时会为别人的不幸遭遇而暗自欢喜。

在强势专制的家长养育下形成的恐惧

羞怯的人之所以会形成这种性格,是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十分恶劣,在那样的环境中,他们不敢表达任何意见。一想到自己所表达的情感不合家长的意将带来怎样的后果,就害怕得什么也不敢说,不敢做。

比如,对别人表现出崇敬之情,“哇,那个人好厉害”,说不定就碰触了自卑感强的父亲的逆鳞,然后一直被责骂到半夜。从此以后,他们就会害怕表达自己的情感。

又比如,因为养的小狗死了,伤心得不能自已,而父亲却说:“堂堂男子汉,死了一条狗就难过成这样,真是个废物。”从此以后,他们就再不敢流露出悲伤的情绪。

即使长大成人后,这种恐惧仍会牢牢刻在记忆深处,很难消失。 每当想要说出自己的想法时,记忆深处的恐惧就会立刻苏醒,令他们害怕得什么都不敢说。所以他们无法表达意见,也无法展现自己,就这样逐渐把自己的心封闭了起来。

心门紧闭的人是被儿时的恐惧支配的人。如果能在经历恐惧之后很快得到抚慰,就不会留下这样的后遗症。但羞怯的人在经历恐惧之后,没有得到任何的抚慰。如果当时能有母亲之类的角色介入,或许就可以让他得到治愈。

没有经历过这种恐惧体验的人,是难以理解这种恐惧的运行机制的。

有这样一位名人去参加了某个活动,在饭局结束之后,有人对他说:“接您回去的车已经准备好了。”他明明有车,却没有拒绝,而是把自己的车留在那里,上了别人安排的车辆回去了。

当听到“车已经准备好”时,曾经因拒绝别人而被讨厌的那种恐惧瞬间涌遍全身,于是他无法开口拒绝。小时候,他曾因为拒绝了对方的好意而经历了可怕的体验。这种记忆仿佛深入骨髓,使得他在长大成人之后也会条件反射一般地立刻说“谢谢”,甚至自己都来不及察觉。

在某个实验中,人们给一匹马播放某种声音之后,便给它所在的地板通电。反复几次后,即使仅仅播放声音,不再给地板通电,马也会在听到声音后扬起蹄子。“事实上,这匹马的行为,在过去(通电时)是有意义的,而现在只是固执而无意义的举动。” [3] 就像马条件反射似的扬起蹄子一样,在想要展现自己的那一瞬间,羞怯的人也会被恐惧支配而选择闭嘴。

没有哪一个孩子能够在专制强势的家长的控制下自由地表现自己。有人会对经常受欺负的孩子说:“那你就骂回去啊。”说这话的人一定没有体验过反抗带来的可怕后果。事实上,在家长专制的家庭中,根本没有“还嘴”这回事。除了服从,孩子做什么都不被允许。顺从、听话是最重要的美德。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总是在压抑自己的情绪,总是心怀恐惧。而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并不会简单地消失。

同样是生于这个世上,另一些孩子会被鼓励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在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环境中长大的人,是难以理解这种恐惧的。

有的人生于“天堂”,有的人生于“地狱”。因此,对有的人来讲,人间就是天堂;对另一些人来讲,人间即炼狱。

“那你就骂回去啊”,说这话的人一定没有体验过反抗带来的可怕后果。

当听到对方的意见与自己的相左时,习惯了顺从的人除了封闭自己的心,不知道还可以做什么。而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有多么痛苦和压抑,仅凭想象很难体会。那是一种深深的绝望和孤独,是一种自己的感受无人理解的悲愤交加的复杂情绪。

感到纠结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除了封闭自己的心,想不到其他对策。就这样, 羞怯的人常常压抑自己正当的攻击性,而这意味着他们会在无意识领域付出巨大的代价,即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丧失自信。 因此,无论在社会上有多么成功,他们也没有自信。

“看守”与“囚犯”的关系

羞怯的人从小就活在由“看守”与“囚犯”构成的人际关系里。“囚犯”虽然会迎合“看守”,但内心并不喜爱“看守”。

菲利普·津巴多曾做过一个十分著名又饱受争议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所有参与实验的人事先已通过心理测试,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全的。实验开始后,研究人员随机地将这些人分为两组,一组被委派了“看守”的角色,另一组被委派了“囚犯”的角色。“看守”一开始会表现得傲慢无礼,后来变得对“囚犯”越来越残忍,再后来甚至表现出施虐狂的特性;而“囚犯”一旦反抗,就会受到惩罚,他们承受着情感上的痛苦与无助,甚至愚蠢地适应了所有的规则。 [4]

在专制强势的父母面前,孩子就会产生类似的反应。 羞怯的人从小就生活在这种类似“看守”和“囚犯”构成的环境里,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变得顺从,迎合别人是他们学到的唯一的生存法则。

津巴多还提到,有一部分极端羞怯的人,他们的身上同时存在着两种人格角色。例如,据日本一项调查显示,校园霸凌中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常常是同一个人。小学时遭遇霸凌的人,中学时就变成了施暴的一方,以此来发泄心中积攒的怨恨。

羞怯的人在身为“囚犯”时,想要成为的角色其实是“看守”。对他们来说,“理想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之间存在着巨大偏差。 因此,他们每天都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一边感到烦躁,一边无意识地顺从他人。

羞怯的人害怕与人有矛盾。与人对立会使他们觉得尴尬和无所适从,与其让事情发展成那种局面,他们宁可选择缄口不言。

但是,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想法。他们有想要说的话,甚至心里比一般人更任性,想说的话比一般人更多,表面上却表现得更顺从。所以,他们的心里自然会积累更多不满,但这种不满他们也是不会说出来的。

然而,如果长期隐藏自己的想法,就会逐渐变得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最终变成心里莫名地觉得不舒服。

选择“不说”的人们

到目前为止,在描述羞怯的人时,我们用的都是“说不出”这样的字眼,但实际上,他们是“选择了不说”。

当然,在他们的意识中会认为自己是“想说”却“说不出”。但如果把无意识也考虑进去,其实还是他们自己“选择了不说”。也就是说,他们尽管在意识上有表达的欲望,却会受制于无意识里的恐惧,最终选择缄口不言。在“说”与“不说”这两个选项中,他们遵从了无意识里的恐惧,而选择了“不说”。

“人先做出了某种行动,此后,每次的行动都会强化其背后的理由和动机。”持此观点的是《“自我”创造的原则》的作者——美国著名的精神科医生乔治·温伯格(George Weinberg)。他认为, 无意识里的这种恐惧,在每次想说却最终选择不说时,都会进一步增强。也就是说,羞怯者这种羞怯的特质,往往会越来越严重。

然而,如果长期隐藏自己的想法,就会逐渐变得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最终变成心里莫名地觉得不舒服。

从吉尔马丁的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年纪更大一些的羞怯者,与年轻的羞怯者相比,羞怯的特质更加突出。

我们为了追求意识上的安全而行动。但是,在无意识的领域,我们确实付出了代价,却没有考虑无意识付出代价的这个问题。所以,就像奥地利的精神科医生伯朗·沃尔夫(Beran Wolfe)所说,幸福与不幸都是呈复利式增长的。这与乔治·温伯格的观点“人的行动会强化它背后的动机”不谋而合。

我们做生意时,会选择交易的对象;买东西时,会根据价格或品质做选择,也会选择去哪一家店里买;进了餐馆,会看一下菜单,琢磨吃什么。人们会很自然地考虑,是吃拉面,还是吃咖喱呢?

我认为,这种事情每个人都会选择,或者说,在意识上做出了选择。但其实,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无意识地规避掉了很多东西。事实上,这种规避也是一种选择,就像上文提到的,是无意识里做出的选择。

无意识的不满

为什么羞怯的人无法表达不满?

那是因为想要得到大家的喜欢。

他们对谁都是笑脸相迎,但心里怀着不满,积攒了巨大的压力。所以,羞怯者的沉默并不意味着满足,只是因为不知所措才一言不发。 不满在他们的心中越攒越多,于是,无法对外展现的攻击性就会转而瞄准自己。 所以,有些人会患上抑郁症或者失眠。有时候自己能意识到这一点,有时候又意识不到。

羞怯的人,与一般人不同,他们的不满没有出口。德国图宾根大学的教授恩斯特·克雷奇默(Ernst Kretschmer)把这种释放感情的能力称作“传导能力”。羞怯的人不具有这种能够处理堆积情绪的“传导能力”,因为他们从小就养成了通过压抑自己来讨好别人的习惯,无论何时都要忍住想说的话。

愤怒一直找不到出口,就会转而攻击自己,人就会逐渐抑郁。

但是, 这些不满的情绪不会自行消失,而可能会被驱赶到无意识的领域。 也可能是有意识地,从某种时候开始,羞怯者养成了迎合他人的交往方式。于是,日复一日,心底的不满越积越多。在自己意识到之前,这种不满已经多到无法估量。而这一定会对那个人的性格产生影响。

羞怯的人好像对一切都有不满,任何事物都可能令他们感到不快,别人无论怎么做,都会令他们感到火大。在无意识里,或许别人的存在本身就已经令他们不高兴了。但这些他们都会忍耐下来。因此他们变得抑郁,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为了被上司喜欢而压抑自己的感受,变成让上司觉得容易相处的下属;反过来,想要被下属喜欢的上司,也会克制自己的任性,让自己从下属的视角来看是个好相处的上司。因为想被恋人喜欢,就压抑自己的脾气;想被配偶喜欢,就压抑自己的情绪。

虽然说是压抑自己,但并非出于为对方着想,而是因为害怕被对方讨厌。人一旦感到恐惧,就会关闭心门。而这种恐惧,以及由恐惧而滋生的不满,会破坏人的沟通能力。一旦缺少沟通能力,努力就难以得到回报,反而会在错的路上越走越远而惹得对方大动肝火。

就这样,明明做了各种努力和尝试却没有成效,羞怯的人就会心怀怒气。即便如此,他们依然会选择压抑愤怒。愤怒一直找不到出口,就会转而攻击自己,人就会逐渐抑郁。津巴多所说的“羞怯的人容易得抑郁症”,就是这么回事。


[1] “The patient does not initiate a conversation or volunteer statements and,when questioned,responds in a few words.”Aaron T. Beck, Depress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6,p.41.

[2] Philip G. Zimbardo, Shyness ,Addisi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77,p.114.

[3] 《你在被误解》(Paul Watzlawick, How Real is Real? ),小林熏译,光文社1978年版,第60~61页。

[4] 《羞怯〈一〉腼腆的人》( Shyness ),木村骏、小川和彦译,劲草书房1982年版,第1~2页。 UJ1sj+8MvFfquCgsINRVLmrAQWG/a4ZD9D/CoKwvH+nZJ1PveWBr4pbl8c6cR2O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