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当然,石头会被磨蚀,不像秦始皇预想的那样万寿无疆。意犹未尽的秦始皇不知是否会想到,石头也是不可靠的,因为石头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样,都处在时间的统辖之下,都要经历岁月的腐蚀。清代金石学家叶昌炽曾经总结出导致石碑破坏的“七厄”,分别是:一,洪水和地震;二,以石碑为建筑材料;三,在碑铭上涂鸦;四,磨光碑面重刻;五,毁坏政敌之碑;六,为熟人和上级摹拓;七,士大夫和鉴赏家搜集拓片。“七厄”中,除了第一厄,其他皆是人为原因。

石上的文字被这“七厄”裹挟而去,变得漫漶不清,直至彻底消失。石头说,文字是会衰老、死亡的,总有一天,吾与汝皆亡。文字却说,我不想死,也不会死,真正永久的不是石头,也不是朝代,而是文字,千秋万代,永存不灭。

于是,拓片出场了,以弥补石头的过失。中国书法艺术史,从来都是一个疏而不漏的精密体系。拓片的出现,载满了文字的嘱托。巫鸿在《时空中的美术》一书中写道:“沉重的石碑较之纸上的墨拓更为短命——这个事实似乎难以置信但千真万确。” 由于一张旧拓可能比现存的碑刻更加清晰、更能体现碑刻的原貌,所以,一张旧拓往往更具有客观性,甚至足以“挑战实物的历史真实性和权威性” 。但拓片的出场很晚,因为拓印的主要材料是纸,纸虽在两千多年前(西汉初期)就已出现,但在4世纪(晋代)才取代简帛成为书写材料(书法史上有著名的“晋残纸” [图1-5] ),在8世纪(唐代)才得以广泛使用。今天能够见到的最早拓本为唐拓,有柳公权《金刚经》《神策军碑》、欧阳询《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等。犹如足球比赛下半场才出场的替补,拓本有一点儿亡羊补牢的意思,但好的替补队员可以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真正永恒的,不是石头,而是李斯写下的文字。那些字,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两千年前,李斯把它注入时间中,变成造血干细胞,在时间中繁殖和壮大。时隔两千年,李斯当年蕴含在手腕间的力道,随时可以通过我眼前的拓本复原。那些字,在脱离石头之后仍然存活着。它们不像石头那样,企图对抗时间的意志,而是与时间达成了和解,甚至借助了时间的力量,通过不断的拓刻与摹写,在时间中传递(关于摹与拓的关系,下一章《永和九年的那场醉》还将详述)。正是这些不同时代的拓本,构成了对两千年前的那个经典性的瞬间的集体追述,让凝视着这拓本的我,有可能、也有勇气去触碰那只原本已经消失的手。

李斯可能是汉字书法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地与作品流传下来的书法家。

秦始皇——这帝国里最高的王不会想到,为他打下手的李斯,成了中国书写艺术的发轫者之一。李斯缔造了一个新的世界,在那里,他才是至高无上的王。有了他,才有历朝历代的书法艺术家,在那个世界里群雄逐鹿、驰骋纵横。

[图1-5]《楼兰文书残纸》(局部),魏晋,苏德兴

秦始皇更不会想到,他在石上刻字的举动,开启了中国人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一种在方寸间完成的刻触美学——篆刻。它是一种微观的刻石,却通向无限的宏观。黑白的书法,以绛红色的印章点染,立刻生机无限。石屑飞扬间,诞生了无数的大师,如文彭 、邓石如、吴昌硕、齐白石。

篆刻中,至少包含着三个“硬”件——石头、刻刀、篆书(小篆),还隐藏着一个“软”件,就是毛笔(大部分篆刻家都是先将篆字书写下来,反印在石头上,再进行雕刻)。因此,它是通向古典的、通向历史的筋络血脉。岁月流转,篆刻始终陪伴着我们。中国书法无论怎样变幻,都始终在向它的源头致敬。 d/uLzL0mIJk5izhrX6v1V3g+EE9s1TlM8nX5BhGYky0ET1lhkVAilQSpE6yNrHf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