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文雅夙成的少年

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十月十八日,司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县的官舍,父母因此就以光作为他的名字 。在明代光山的县学里有口井,相传司马光出生时,汲此井之水洗浴,后人为了纪念此事,就名此井为司马光井,并在井旁建起涑水书院以祠奉司马光。

司马光出生后,一直跟随父亲游宦四方。三岁左右,司马光随父来到寿州(今安徽凤台县)安丰县,此时司马池由光山调任安丰县征收酒税。淮南在北宋是富庶之区,这里“土壤膏沃,有茶盐丝帛之利。人性轻扬,善商贾,廛里饶富,多高赀之家”,给儿时的司马光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后来在送友人赴任淮南时,不禁写下了“弱岁家淮南,常爱风土美。悠然送君行,思逐高秋起” 这样深情的诗句。尽管在安丰时,司马光年齿尚幼,但是,父兄已对他寄托着殷切的期望。那时安丰县有位才子姓丁名浦江,“以年少气俊,诵书属文,闻于县中”,司马光父兄都希望他将来能像丁浦江一样聪明有出息。

不久,司马光又随父入川,来到小溪县。很多年后,司马光回忆起在遂州小溪县的那段生活,回想起父亲的政绩和百姓对他的爱戴,还不禁潸然泪下。他在送友人赴遂州的诗中写道:“闻道西州遗画像,使我涕泪空沾衣。” 父亲为民除害、为国分忧的事迹给幼小的司马光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司马池在小溪县任满后,来到洛阳任职。此时,司马光已有六七岁了。洛阳是唐、宋两代的陪都,是历史悠久的名城,地理位置居天下之中,因而又是一个繁华的都市,在这里司马光得到健康的成长。

有一次,司马光玩青核桃,姐姐给他剥皮,怎么也剥不开。姐姐走后,一个丫环用开水烫了烫核桃,一会儿就剥开了。姐姐回来后问他是谁剥开的,司马光谎称是自己。目睹实情的司马池严厉地训斥了儿子,他说:“小孩子怎么能撒谎!”这事对司马光影响很大,从此以后,司马光再也没有说过假话,诚实成了司马光服膺一生的信条。

司马光幼年时,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少年老成之态。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耍,有个小朋友太顽皮了,竟爬上了一口装满水的大缸,一不小心,掉进缸里。孩子们一看,闯大祸了,一时间纷纷逃走。这时,司马光见义勇为,急中生智,拾起一块大石头,猛地一下把缸砸破,水从缺口处流出,掉进缸里的小孩得救了。据说这个故事当时被画成画儿,一再翻印,在东京开封、西京洛阳一带广为传播。在洛阳的生活是美好的,也是极有意义的,多少年后,司马光在诗中写下了对这段美好生活的幸福回忆:“彩服昔为儿,随亲宦洛师。至今余梦想,常记旧游嬉。”

六岁那年,司马光开始接受系统、严格的家庭教育,父兄开始教他读书识字。那个时代的孩子启蒙时,首先教识数,从一、十到百、千、万,再教东、西、南、北等表示方向的字,男孩子此时就开始练字了。接下来就是学习《孝经》《论语》,均须熟读。六岁的孩子,哪能懂得如此深奥的大道理,所以,司马光是“虽诵之不能知其义”。但是,司马光对史学颖悟有独特的天赋。七岁那年,他听人家讲《左传》,听后就能领会其中的大义,回家后,还能给人讲解。从此以后,司马光对《左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爱不释手,不知饥渴寒暑,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司马光与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日后他编纂《资治通鉴》等史学著作应萌发于此。爱好、颖悟和对国家的忠诚,成了他史学事业一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司马光在学习上有自己的优势,也有不足之处,他“记诵不如人”,与叔伯兄弟们一块读书,其他人都已背好功课出去做游戏了,而他却还未背得。这时,司马光总是独自留下,放下帷幕,专心致志地继续反反复复地背诵,直到背得滚瓜烂熟为止。他认为只有多下功夫,才能把知识真正学到手,做到终生不忘。司马光幼时有位小朋友叫庞之道,长司马光数岁,“性明颖”“敏于为学”“于文辞不待力学而自能。读书初如不措意,已尽得其精要,前辈见之皆惊叹”。三十多年后,司马光回忆起来,犹钦佩不已,他说:“光年不相远,自视如土瓦之望珠玉。” 看来司马光在接受知识上有点“鲁钝”。

那时,男孩子到了八岁要背诵《尚书》,九岁开始读《春秋》及诸史,教师要为他讲解书中的大义,“使晓义理”。十岁,男孩子便要离家外出读书,寄宿于外,学习《诗》《礼》《传》,要懂得仁义礼智信。再往后可以读《孟子》《荀子》《扬子》,博观群书,如《礼记》《学记》《大学》《中庸》《乐记》之类。而异端邪说非圣贤之书则禁止阅读,以防“惑乱其志”。“观书皆通,始可学文辞”。司马光也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接受儒家正统思想文化教育的。故后来司马光回忆说,十二三岁时“始得稍闻圣人之道”。司马光学习勤奋刻苦,肯动脑筋,钻研得很深。平时他充分利用骑在马上、半夜未眠的时间去背诵,去思考。“朝诵之,夕思之”,以勤补拙,持之以恒,数易寒暑,到十五岁那年,学问已相当渊博了。儒家的经典著作,他“无所不通”。又写得一手好文章,正像宋代大文豪苏轼后来所评价的那样:“文辞醇深,有西汉风。”

司马光所受的家庭教育是很严格的。男女七岁开始“不同席,不共食”。“八岁,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以谦让。”“女子不出中门” ,只能在后院走动。父亲司马池作风简朴,待人诚恳,据司马光回忆,司马池很好客,“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沽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 。不过当时社会风气就是如此简朴,客人也不见怪。“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风俗是很淳厚的。

受良好家风的影响,也出于天性吧,司马光从小就养成了俭朴的生活习惯。他自幼不喜华靡奢侈,儿时起就不爱穿着打扮,大人如给他穿饰金绣银的华美之服,他“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岁那年,司马光考中进士。在专为新科进士举办的闻喜宴上,众人个个循例都戴上了花朵,唯独司马光没有戴。同年劝他:“这是主上的恩赐,不可违背。”他才戴了一朵。司马光一辈子恶衣菲食,他认为衣足以防寒,食足以充饥,就可以了。晚年,他给儿子司马康写了一篇家训,文章一开头便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说:“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希望儿子也能以俭素为美。他谆谆告诫:“一切美德都是由俭朴而来的。一个人生活俭朴,他的欲望就少了,欲望少了,就不会为物质利益所引诱。士大夫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他就可以安稳地生活,不受豪门的盘剥、欺压,保全性命。奢侈是最大的罪恶,一个人如贪图享受的话,他的欲望就多了。士大夫如果是这样,就要违反原则,贪污受贿。老百姓如果是这样,就会追求各种享受,大肆挥霍,走上盗窃犯罪的道路,最后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历史上,‘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经验教训太多了。”他要求儿子学习古人,以俭为美德。司马光就是这样的淡泊宁静,不以名利地位萦怀。宋朝文武官员到一定品级后,子弟、亲戚可以荫补为官。有一年,司马光也遇到了这样的机会,但他却推让给了他的两位堂兄。直到十五岁那年,司马光才受补为郊社斋郎。

十五岁这一年,对于司马光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幼而学,壮而行。随父亲在凤翔(今陕西凤翔县)的司马光开始壮游天下,寻师访友。他只身来到华州(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去拜见当时一位他所敬仰的前辈孙之翰先生。孙之翰对唐史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自壮至于白首”,写成《唐史记》一部,为皇家图书馆所收藏 。这次拜见,司马光向孙先生请益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或许是史学的教育作用,或许还有史书各种体裁的优劣得失?从司马光首次游学拜访的学者是唐史专家,就可以看出,在司马光的心中,史学占有的地位是何等之高了。他后来能编纂成《资治通鉴》,并非偶然。

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十九岁的司马光已形成自己的性格特征和学术思想。这从他当年所写的两篇铭文可以看得出来。

其一是《铁界方铭》:

质重精刚,端平直方。进退无私,法度攸资。燥湿不渝,寒暑不殊。立身践道,是则是效。

其二是《勇箴》:

何为而正?致诚则正。何为而勇?蹈正则勇。孟贲之材,心动则回。临义不疑,呜呼勇哉!

司马光以铁界方自喻,表明了他不管风云如何变幻,都会贯彻儒家标榜的道义,矢志不移。他认为真正的勇敢来自正义,来自道义,来自浩然之气。只有“蹈正”“致诚”“临义不疑”,才能称得上“勇”。“孟贲之材,心动则回”,是不能称之为勇士的。在这里,司马光首次提出了他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诚”。

在司马光青少年时代,有两个人影响了他的一生。一位是庞籍。天圣中,司马池奉调入京为群牧判官。在群牧司,司马池与同僚庞籍交谊极厚。两人“道同志合,出处如一。分义之美,近古所希”。两家所居相近,因而,庞籍时常到司马池家中做客,每次司马光都“获执几杖,侍见于前”。在庞籍眼中司马光“文雅夙成,而有清直之气”,因而非常喜欢他,每每“抚髫诲导,俾之就学”“爱均子姓”。在司马池病逝后的数十年中,庞籍像父亲一样关心司马光,保护他,提拔他。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庞籍病逝。此时司马光已为天子近臣天章阁待制、知谏院,他在祭文中写道,“近日所蒙,莫非公力” ,道的全是实情。

另一位是张存。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司马池同年张存自河北奉调入京,为户部副使,与司马池同省为官。张存为官,“以精敏廉直为朝廷所知”。又“性孝友”,蜀州(今四川崇州市)任满回乡,带回的“蜀中奇缯”不拿回自己房中,全放在堂上,请父母兄弟姊妹任意挑选。他常说:“兄弟如手足,不可分离,妻妾乃外人,为何因外人而断手足呢!”宗族中贫困者尽管支派疏远,也无不加以接济。孤儿寡妇则为之婚嫁。他为人庄重,即使在家中,也是衣冠整齐,否则是不见儿孙们的。与儿孙交谈,即使到半夜,也不许他们坐下。家庭之中,严肃整饬如官府一样,事无大小均有条理。一辈子无论是与客交谈,还是出席宴会,都是“垂足危坐”,即使到了夜间,也“未尝倾倚有倦怠之色”。张存家与司马池家一样都是恪守儒家伦理道德的典型士大夫家庭,加之有年谊与同僚之情,因而常来他家做客。来时司马光就立侍左右,虽未尝与张存交谈一语,但张存一见中意,“许以成人,不卜不谋(媒),遂妻以子”,将三女许配给司马光为妻。张存对司马光的信赖,使司马光终生难忘。司马光认为“知己之恩,重于姻戚” Mwc0jmdpXvc9DGE4iHZZTGVqJgBls8cbcrHWU2sW2X+HRZOFw7qhg3DVTxhhJtP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