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贵立志,学先立志

固然,生命离不开生计,但生计不等于生命,不管怎样,人生的第一任务是堂堂正正做个人,如果这样的话,今天流行的学习观真的太有纠正的必要了。

感谢邀请我来到你们这样一所美丽的学校,这样一所人才辈出、有着骄人历史的著名中学。其实,苏州中学的大名早有耳闻,这次能身临其中,十分荣幸。如果你们要问我此时此刻的心情的话,我只有两个字“羡慕”。羡慕各位老师能在这样的地方工作,也羡慕各位同学能在这样的地方学习。

人生在世,总要追求值得追求的东西

学生时代是一生最美好的岁月,而中学时代,更是这美好岁月的全面展开时期。可是与同学们相比,我的中学时代不堪回首。我小学毕业正逢“文革”爆发,中学四年是在一片混乱中度过的,没有什么可称得上学习的事情,有的就是念语录、学社论、参加批判会、学工学农,然后算是毕业,奔赴农村。中学四年,没有固定的老师,经常是昨天还来上课,今天人已被关进“牛棚”了。没有什么像样的课程,老师个个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学生也无人管。我直到毕业,也没有认全全班同学,现在能记得的中学同学不超过十个,因为大家基本上都不正常上学,也无东西可学。

中学毕业后我被下放到一个人称“安徽的西伯利亚”的地方,那里直到今天还是安徽最穷的地方,那个时候就更不用说了。我在那里对中国的现实有了直接的了解,也明白了一个中国人有责任使他的国家变得更好。国家不好是每个国民的耻辱。在农村,一时前途茫茫,不知何时才有出路。为了解决自己思想人生的困惑,也因为人天生有好学之心,尤其是一个年轻人对知识的饥渴,我开始了自学,看一切可以弄到手的书。那时谁都不会想到中国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我还能进入国内外的一流大学学习,能在国内外的一流大学教书。我只是觉得人不能虚度一生,追求知识、追求真理是人的本分,是人之为人的标志。我的孩子曾问我,在那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没有保证,你怎么还会去学哲学、学外语。是啊,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你至少应该先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然后再讲学习的事吧。可是我们这代人的确有很多人与过去和现在的流行想法不同,对于我们来说,生命不等于呼吸,活着不等于生活。人生在世,总要追求值得追求的东西,追求体现我们人类价值的东西。正因为如此,我们这代人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自学故事,只是现在似乎没有人愿意听了。

再回到刚才我孩子曾经向我提出的问题。我当时的回答是:因为我想占有人类千辛万苦创造和传承下来的宝贵遗产,这就是人类的精神文明、人类的知识、人类的文化。即便我一生只是一个农民、一个工人、一个社会底层的什么人,只要我是人类的一份子,我就是这份伟大遗产的继承人,只有傻瓜才会放弃这份无价的遗产。这也是我至今对学习和教育目的的根本理解。

教育是人之异于和优于动物的根本之处

教育是人之异于和优于动物的根本之处。论自然天赋,人不如许多动物,但人终于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胜出,那是因为人并不仅仅依靠自己的自然禀赋,哪怕这种禀赋在某些人身上达到极高的程度。人是通过教育把一代又一代的人达到的成就传承下去,使得人类得以不断超越自己,而不是像动物那样,尽管凭其自然本能能做到甚至令人类都叹为观止的事情,但却无法将它传承下去,一代又一代的动物只能不断重复前辈做过的事情,而无法从根本上超越。原始教育的目的一定是要把已经取得的成就传承下去,但后人受教当然不仅仅是照单全收,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超越。这就是为什么人类文明会日新月异,不断发展。

人类得以超越并在自然界里胜出,最终形成人类世界,是因为人能群,即人类能形成一个人类共同体,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克服种种困难,创造出地球文明。但是,就先天而言,人毕竟是动物,他是后天通过一定的教育和教化才成为人的。教育对于人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至关重要,真正的教育家都把培养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作为自己的根本目标。如你们老校长汪懋祖老师、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就是这样,他们始终坚持把培养合格的公民作为教育的根本。

在我们中国,教育之“教”也就是“教化”之“教”。我们古人首先把教育理解为教化,即让人明白做人的道理,这是任何一个社会的当务之急,否则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而人如果不懂做人的道理,不接受教育,也与禽兽无异,孟子就是这么说的:“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而最早的教化根据古代的传说恰恰是因为舜发现当时“百姓不亲,五品不逊”,而让契当司徒,对百姓“敬敷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中国古人从来不是把读书学习看作是解决生计的准备手段,而是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必要途径。虽然民间也一直有“书中自有黄金屋”和“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的思想,但这从来不是主流看法,主流看法还是教育是成为人的关键。这就是为什么在古代社会教育具有无比崇高的地位的原因。

现代教育的最大问题

现代教育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就是剥去教育的教化功能,而把它变成纯粹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教育并不承担培养学生成人的责任,而只是为学生今后的就业负责。有助于就业的学校、专业,学生趋之若鹜;反之,则乏人问津。这样一来,问题就大了。从最基本的方面说,学校不再告诉学生做人的道理,而学生也丝毫不以此为意,学业成绩说明一切,决定一切,使得学生成为一个人形机器,他们有知识,有机能,却缺乏人的情感和良知。他们的生理年龄在增长,但他们的人文水准始终处于极低的程度。最明显的是,他们不知道,一般也不太思考人生的意义,拼命学习只是为了将来能“饱食煖衣”,有个富裕的生活。看起来好像有追求,实际上虚掷了大好的年华。

如果只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而学习,那就必然把自己的学习限制在很窄的范围内,对我将来找工作有用的我才去学,否则就不学。这样,就不可能充分享受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而只是满足于一些物质享受而已。但是,真正的人生应该是很丰富的,人如果只是为吃饭而活着实在是太可悲了。可我们现在,从社会到家长,差不多都是以孩子将来找工作作为受教育的唯一目的,着眼的只是生计,而不是生命。固然,生命离不开生计,但生计不等于生命,不管怎样,人生的第一任务是堂堂正正做个人,如果这样的话,今天流行的学习观真的太有纠正的必要了。

贵校原来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产业,他把它拿出来办学。中国的读书人没有不知道范仲淹的,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流传至今,尽管已经很少有人以此来要求自己了。我们知道,范仲淹出身清寒,在断齑画粥的情况下,却首先不为自己着想,而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意识,这正是范仲淹之所以伟大的地方。当然,这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成果。这种教育理念虽然产生于古代,却具有永久的价值。而当今世界流行的教育思想,却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的逻辑而产生的。

当今的世界是资本统治的世界,资本在解决生计问题的借口下,把人类的价值简单化为只有能为资本发展和增值服务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否则一概予以否定。现代教育自觉不自觉地迎合了资本的需要,人们不再把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作为教育的目的,而把使人成为资本机器上的一个齿轮与螺丝钉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家长、学校与社会以孩子将来的就业为唯一目的,看起来好像是为孩子考虑,其实是在剥夺孩子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们丰富完全的人生,他们健全的人格,他们的生命意义。

传统的君子不器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哲人和西方古典的教育思想家,都充分肯定人拥有各种潜能,而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把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使自己的各种能力达到极致。无论是孔子的君子不器的思想,还是西方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都是反对把人专业化,使人成为一个除了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几无所知的专家,而要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现在大家在谈蔡元培先生办北大的基本理念时只讲他的兼容并包,却忘了他更重要的反对把学校办成职业养成所的思想,忘了他一心要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传统的君子不器的思想是把学生当人,而现今培养所谓专业人才的思想是把人当物。问题是我们愿意把自己当人还是当物。

在我国古代,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小学学的是文字训诂之学,而大学才是成人成己、治国平天下之学。《大戴礼记·保傅篇》:“古者八岁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小艺”指文字而言,“小节”指洒扫应对进退而言。“大艺”即《诗》、《书》、《礼》、《乐》,“大节”乃大学之道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首先不是学习客观知识,如现代社会所理解的那样,学是成己成物的一个必要步骤,是生命或人生的头等大事,它不仅仅是一个智性的活动,更是人生的生命实践活动。所以中国传统思想从来是讲知行合一,不能行就等于不知,知者必能行。这与西方讲的理论与实践的分野是非常不同的。那种区分恰恰把人生算在知识的范围之外。中国人讲的学,是生命之学;讲的知,是实践之知。这种知或学,不能像学习客观知识那样去学,因为它本身就是生命活动的一个主要部分。孔子当然并不轻视客观知识,他是他那个时代知识最丰富的人之一。但是,对他来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而现今的人恰恰把生命之学不当学,而只认谋生之学,高级的如金融管理、工程技术,等而下之的如翻译技巧、服装设计、烹饪调酒、驾驶技术都算是知识或学,唯独不把人生之学当回事。最多钱挣够了,开始来学无用之学了,但只要将生命之学当作所谓客观知识,就根本不可能懂我们传统的生命之学,或成己成物之学。四书中的《大学》开篇的四句话就阐明了大学的根本目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关键在“止于至善”这四个字。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是将个人的完善进而天下的完善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教育固然是要教客观的知识,但更要育人。经师与人师的区别也在于前者只管教书,后者更重育人。人文教育从其性质上说就应该是以育人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

西方的教育在古代,尤其是在古希腊,基本也是以人文教育为主。到了中世纪,由于教育基本掌握在教会手里,教育成为宗教的仆人和工具,以神学为主要内容。虽然文艺复兴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人文教育的发展,但进入近代的西方教育却不能不越来越受市场需要的制约。例如大学,最早的大学出现在中世纪晚期,但却是当时社会由于城市生活和经济发展对律师与医生的需要而产生的,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产物。当然,大学产生后使教育逐渐摆脱教会的控制,的确也促进了思想自由和学术独立。随着现代性的发展,敏感的思想家开始看出现代生活方式和教育制度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首先是卢梭,他发现现代教育制度实际上是对人天性的束缚,主张通过教育使人的天性得到全面的自由的发展。康德深受卢梭的影响,他认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除了教育在他身上所造就出的东西外,他什么也不是。”他提出:“人类应该将其人性之全部自然禀赋,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步从自身中发挥出来。”“人的天性将通过教育而越来越好地得到发展,而且人们可以使教育具有一种合乎人性的形式。”(康德:《论教育学》)柏林大学的创办者洪堡继承了卢梭和康德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并以此理念作为柏林大学的办学宗旨。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归根结底应该是人文教育,即以全面和谐地培养学生的人格与个性为目的。

可以看到,现在流行的教育思想,与这样的人文教育理念相去甚远。如果我们愿意把自己当人,那么,我们就不应该接受现在流行的教育思想,就应该以成己成物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而不是以找个有丰厚收入的工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成己”,顾名思义是成为自己或完成自己。在我们古人看来,这是一个漫长的甚至是终身的过程,而学校教育不过是这个过程的开始。“成己”就是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让自己具有一个人应该具有的是非心和正义感,能明辨是非,有同情心,当然也充分掌握人类的精神遗产,包括种种文化知识。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子孙后代,为了全人类。因为人类的精神遗产终究是要靠人来传承的。像现在这样的职业教育,必然使得许多人类千辛万苦保存下来的东西失传,而且失传的东西会越来越多。当我们每天进入教室、拿起书本时,应该想到自己是传承文明之火的一根薪柴。只有成己,才能成物,这是没有问题的。不成己,不但不能成物,还会毁物,这也是没有疑义的。

学生的责任感在哪里?

我注意到苏中强调责任感,这在当今时代尤其需要。我们知道,美国西点军校的校训就是责任、荣誉、国家。这些在我们的国家却已很少有人当回事,这是很不正常的。毋庸讳言,今天流行的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人们虽然有时也讲责任感,但却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责任感的意义,以至于不少人认为“以天下为己任”只是一句漂亮的大话和空话,说说而已。其实我们是社会的人,而不是如有些人以为的那样是原子式的个人,那么,责任就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东西。不同的社会角色有不同的责任,拿我们学生来说,我们的责任感应该在哪里?我觉得首先不是对于自己和家庭的责任,而是对于社会、国家和人类的责任。有同学可能会认为我这是在讲大话,其实不是。父母生我,但我们之所以有今天,无数的他人直接与间接地帮助了我们。而我们之所以能享受现在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是因为前人所赐。也许我们无法回报前人,但我们应该回报人类。回报人类,当然包括回报父母师长。努力完成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不虚度人生,才是对自己负责。

正因为你们是精英学生,正因为你们享受了同龄人无法享受的优质教育,你们更不能光为自己活着,而是对人类有更大的责任。耶鲁大学校长在对该校 2010 级毕业生的演讲中问学生“一个深植于耶鲁之精神与传统,以至于你们中的许多人都已经把它看作与生俱来的问题,那就是,你将如何奉献?你将如何把你在学校中为集体奉献、在纽黑文为这座城市奉献的精神,带到你的生活之中,去改善你身边每一个人的生活?”有良知的人都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而不是问自己要学什么专业才能挣更多的钱。

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彻底摒弃时下社会流行的学习观,重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这是古人对学的认识,学不仅仅是学习和掌握客观的知识与技能,更是培养自己的人格与品德,寻求对人生的觉悟,追求真理,以期未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有益于家国人类,这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若为解决生计问题而学,则不是在学成人,而是在学谋生,此为古人所不取。

中国近代的教育家,也都把“成人”放在教育的首位。蔡元培先生坚持认为,教育乃“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以人类也”。他并不反对培养专门人才,同样认为这是“目前的急务”,但他认为培养人格更重要,因为“国民人格的完善与否,则事关国家的隆盛”。现在普遍道德沦丧的情况,从反面证明了蔡先生的远见卓识。曾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也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大学》开头的那几句话。但是,现代的教育制度却使这个目的很难实现。《大学》之道是成己成物,所谓“成己”,就是人格的培养。人格有知、情、意三个方面,但现代教育只重客观知识的灌输,连自我认识能力的培养都做不到。至于情和意的培养,就更谈不上了。我们同学要意识到现代教育制度的这个根本缺陷,对它持一定的批判态度。

学贵立志,学先立志

要超越时下流行的学习观,没有一点志气是办不到的。古人强调学贵立志,学先立志,这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人没有志气,只为五斗米而学,那就没办法了。张之洞在给士子写的《輶轩语》中要士子立志远大,“不以一衿而自足,不以能文而自满。立志希古,不随流俗。无论学行两端,常与古人比较,不以今人自宽,是谓远大。志在圣贤,固是远大。即思立功名,图进取,亦是立志”。立志在今天这个时代尤其重要。中国大学为什么六十年来没有培养出真正的大师,就是因为有志气的人、有理想主义的人太少。有志气和有野心不同,想当什么官,什么院士,或想有多少财产,那不叫有志气,充其量是有野心。有志气是指对自己的贡献有追求,而不是对自己的所得有追求。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但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完成伟大的事业。各位同学能进苏中,天资当然没有问题,问题在有没有志气,没有志气的话,真可惜了你们的天智和你们这么好的学校。

能否立志与智商没有关系,而与品格大有关系。只有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才会立下大志。但理想主义却是这个时代最为稀缺的资源。现代教育基本以实用或实利为目的,这就使得受教育者往往成为没有远大理想的人。理想主义是人类一切伟大事业的必要条件和动力。没有了理想,人类就走不远。实用教育只管当下是否有用,不管培养人的理想。什么是理想主义?孔子讲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理想主义,即不管个人得失,唯问这事情本身有无意义和价值。我们今天为什么缺乏大师?固然有许多原因,但缺乏理想主义是主要原因之一。没有了理想主义,必然以对我有利为行动的唯一标准,不可能为了某种理想去奉献自己的一生,当然也就不可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资本主义本来就是理想主义的天敌,而中国近代以来越演越烈的实用主义思潮,更是使得理想主义无处容身。但若没有理想主义的话,我们又怎能去追求高远的目标?我们国家现在无论在什么方面都是不缺低端的东西,不缺量,而缺质,缺高端的人和高端的产品。什么是高端的人?具有真正创造性的出类拔萃之辈,真正光芒四射的人物。这些人和常人的不同的地方并不是他们的智商,而是他们的见识。才、学、识三者,识最难得,因为它无关先天的禀赋与后天的努力,而关境界与志气。境界与志气从哪里而来,与古圣先贤常相交往而来。他们的嘉言懿行让我们明白,人是可以超越自己,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的。

人可以超越自己

当然,人可以超越自己是一回事,人愿不愿意超越自己是另一回事。这里就涉及人生观的问题了。中学时代是一个人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特别重要。人生观决定了一个人最终成为怎样的人。在复旦教书多年,见过太多聪明有才的学生,但许多这样的学生令人失望,因为他们虚掷了自己的过人才智。

看起来好像这只是个人经验,实际上却是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当实利成为社会基本的价值准则后,受教育者本人及其家长必然将在学校所学的东西与学生日后的经济收益挂起钩来,兴趣、爱好、所学之物本身的价值,乃至个人的性格能力合适与否都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遑论人格修养的培养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而言,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受教育者将来能有不错的经济收益,仅此而已!古人可以安贫乐道,但现代人却是把赚钱放在第一位。因此,人文主义的教育理想只能是一个理想,一旦付诸实施,就不知要打多少折扣。

人生观的问题在我看来根本是一个哲学问题。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对于根本问题的根本思考。其实,每个人都有哲学,只是大部分人只有坏哲学,而只有少数人才有好哲学。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什么是反思?反思就是跳出功利的考虑,对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这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必要。现代人整天忙于日常事务,可以说把自己的一生浪费在为开门七件事的奋斗上。但人的生命是有意义的,人生就应该追求生命的意义。这需要我们有哲学的头脑。法国的中学开哲学课,考大学一定要考哲学,是很有道理的。学了哲学后,我们至少有精神的资源和能力抵制庸俗的人生观。同时能学会深刻地、批判地思考问题,而不是把一些实际上非常浅薄和无聊的想法当作天经地义的东西来接受。

真正的大师一定是哲学家,因为大师之为大师,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死知识,而在于他能超出寻常的逻辑来思维。我们国家之所以缺少大师,与哲学不昌、哲学不受重视有一定关系。有些家长甚至听到孩子要学哲学以为孩子疯了,或走火入魔了。但哲学却能在学术与做人两方面将一个人带到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哲学真正是庄子所谓的无用之用,无用乃为大用。它能使我们看到许多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其实是根本不对的,比如社会流行的思维方式。

国外的一流大学和一流教育家都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为教育的要务。耶鲁大学校长就对耶鲁的毕业生说:“你们来到这里接受教育,为的是培养你们的思辨能力,为的是让你们学会区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肤浅的、误导的、蛊惑的。无论你们所学习的是文学、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生物、物理、化学,还是工程,你们都已经可以深入思考,辨识矛盾与错误,并最终得出你们自己的正确结论。你们不仅可以运用这些能力去取得个人的成功,你们也可以为公众的利益作出贡献。”同学们虽然是中学生,却也应该追求这个目标,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而不是以考试取得好成绩为目标。

我们要追求的是创造的能力

我对现在这种以会不会考试取人的做法很不以为然。即便是奥赛得奖,也不过是会做题目而已,只是一个考试机器,绝不是创造性人才。相反,把考试或得奖当回事,必将斫伤一个人的创造性。当年复旦授予杨振宁先生荣誉教授称号时,他就在答谢致辞中痛陈这点。一个人斤斤追求考试分数是没有出息的。我们要追求的是创造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同学不要太有胜负心,人生的道路很长,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并不取决于他在一两场考试中的胜负。诚然,现在学校、家长还有社会,都很重视成绩,但一个有头脑的人要懂得藐视流行的价值。这就是前面说的批判思辨的能力。分数至上固然可以把你送进想上的学校,但即便你进了这样的学校,也没什么用,成不了真正的人才。我们现在教育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很聪明的孩子最终却很平庸。少年班办了几十年,为什么效果远不如预期,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拔苗助长,急功近利,都是人才成长的大忌,可我们却不明此理。中国人不笨,为什么很长时间出不了大师,那是因为被庸俗实用主义控制了头脑。

现在社会流行的思维方式是庸俗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什么事情都先问有没有用或有什么用,这是很成问题的。超越自己,首先就要超越这种凡事要问有没有用的庸俗实用主义思维方式。因为世界上许多重要的事情是不能拿有无用处这种简单的评判尺度来衡量的。比如说,参观一座宏伟的教堂给我们难以名状的崇高感有什么用?没有什么用。但这种崇高感却是一个真正的人不能或缺的。再比如说,研究哲学有什么用?没有什么用。如果你把用理解为与生计相关的话。但人类就是由此超越了自己,他会问生命究竟有什么意义,而不是他一生能挣多少钱。可悲的是今天很少有人认为前一个问题才是真正值得问的问题,而后一个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

当然,也有同学会说,我就想做个普通人,没必要有太高的追求,这当然也可以,但我想提醒你,即使一个普通人也不能只为吃饭而活着,他总要面对生命的意义问题。

同学们现在是最纯洁的时候,相对成人而言,你们应该是最有朝气、最有理想、最不锱铢必较、最不患得患失的一批人。但是,现在学校越来越向社会敞开,再也不是所谓的象牙塔,社会流行的那一套东西,全面进入校园,这不可能对我们的同学没有影响。怎么办?我以为同学们应该为自己营造一个精神家园,追求高尚的东西,抵制庸俗的东西。这对我们成才大有好处。同学们怎么样,将来我们的国家就怎么样。同学们如果热衷追求一些庸俗的东西,那将来的中国人都将是一些没有理想和抱负的庸人,就对不起我们的祖先和历史。

能进名校学习,意味着荣誉,也意味着责任。名校的学生都应该如范仲淹那样,有远大的志向,以天下为己任,首先成己,然后成物,继往开来,不负众望。

在苏州中学的演讲 8mbyjn8+BqjD3Hw8Afncpmz76gOYoIrDofWF2j8dOBOGbNbyHmkEneTEdWBH0Mr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