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女娲抟黄土造“人”

女娲抟黄土造人的故事,历来被诠释成一则“创世”故事,作如此解释当然未尝不可。但是,更实际地说,或者说从原本意义上加以读解,它该是一则以人的自身形体制作陶器的神话传说故事。因此,“女娲抟黄土造人”的“人”,应加上引号,它指的是人形的陶制器物。

神话传说是这样告诉人们的──

女娲先是将黄土加上水,反复搅拌和合,使泥土发黏,成糊状。然后把糊状的泥巴搓成条状,再盘旋成神态各异的种种人形器物(即传说中的所谓“抟黄土”)。加以烧制后,就是人形的陶制品了。因为是“人形”的,因此在许多人心目中就有了人的灵性,在语词的使用过程中有时就直接名之为“人”了。

女娲用黄土抟造出人形的陶制器物以后,大受当时人们的青睐,也就是神话传说中写到的“剧务,力不暇供”,“不暇供”,明明说的是“人”形陶品供不应求。

“供不应求,怎么办呢?”女娲的心中有点急。

她与另外一些人一起商量之后,终于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更为先进的制作人形陶器的方法,那就是挖出一个大坑,把坑中的黄泥和上水,再用一根大绳子在里面上下搅动,等泥浆比较黏稠以后,再拿这些黄土制作成一批批人形陶器。这就相当于批量生产了。

女娲伏羲图

另外有“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实际上说的也是制陶过程中的事。在制陶过程中,有时难免会将“人”形陶器打碎。那时的人们制作一件陶器很不容易,就调制出一种可以修补破碎陶器的黏合剂。破了,就将这种黏合剂涂上,可以凑合着使用,这个过程就称之为“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五色石不就是制作陶器用的掺和有各种色料的黄土吗?

甘肃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一只陶瓶,整个儿模仿人体塑成。它可以看成是女娲造人的典型作品。

因为是一只陶瓶,在塑造人体时故意省略了双手和双腿。人体塑造得挺拔、富有生气,头部与整个身段的比例得宜,强化了直立人与万物不同的特性。头颈略略显得有点粗壮,给人以一种十分健康的印象。

当年人体的塑造者,十分注重于人物头部形象的刻画。脸上眼、鼻、耳、口齐全,所放置的部位也很是得当,且略略有点儿艺术的美化。更为奇妙的是,作者将眼、鼻、耳、口全都镂空成大小不一的洞孔,不只增强了立体感,也塑出了“七窍传情”的妙趣。后脑披拂的长发,和前额齐眉的刘海,又平添了几分女性所特有的妩媚。人体的圆润和腹部的微微隆起,又暗喻着被塑者是一位孕妇。人体颈部以下、底部以上红黑相间的陶纹,仿佛是一袭裹在身躯上的织品袍子,既柔和,又艳丽。

看着这样的人体自塑像,谁都会发出赞叹:

彩陶人头器口瓶(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

人,多美啊!

一尊人体的自塑像,成了一曲人生的赞歌。

多么了不起啊,远古的祖先!就在制作和创造陶品器具的初始阶段,他们也懂得了赋予陶器以生命的意义。

令人惊叹的是绘在一尊彩陶壶上的裸体双性人像,它出土于青海乐都县柳湾遗址。

人像两侧分别为两个相套叠的圆圈网纹,与人形纹相对应的有一简化的变体人形纹。彩陶人形的形象为全身裸体形态,人体站立,头位于壶的颈部,五官俱备,身躯和四肢位于壶的腹部。腹部十分肥大,两手作自然的护腹状。五指伸展,似在轻轻拍打自己的腹部。

最为奇特的是,乳头用黑彩点绘,人像下腹夸张地一同塑造出男女两性生殖器。这一裸体人像兼有男性和女性的性器官,完全是一个双性人。这在远古时代的作品中是少见的。双性人的长发一直披散到陶壶的背面,发下又绘有比双性人画面更抽象的人字形图像,那情状似乎是两组人手拉着手在舞蹈。

这是处在童年期的原始先民心目中的一则美丽动人的童话。

双性人是人的神化。双性人又称阴阳人,阳为天,阴为地,顶天立地的双性人实际上成了沟通天、地、人、神的中介。陶壶背面的舞状抽象人物像,更加强化了双性人的神韵和灵气。

请注意,在壶体上的双性人两侧,有两个布满网纹的硕大的圆,那是什么?那是两轮光芒四射的太阳!把两轮太阳画在双性人身边,明显具有阳光化育万物、万物在阳光雨露中生长的寓意。

堆塑和彩绘相结合的裸体人像,似为男女两性复合体(青海柳湾遗址出土) i3Qf2ExYxhR+SY+0PrK+T12FpzB7FFFcG6bK0NGI+3UCt1dKzPP+ePaVKiP5WP3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