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稻的人工育种

真是难以想象,早在1万年前,勤劳聪颖的华夏先祖已经懂得种植水稻,并将收获物贮藏在陶制的器皿之中。当人们走进陈列着在上山遗址发现的“万年米”的浙江省浦江县博物馆时,视觉证实了这些似乎梦幻般的信息全是真实的!

发现“万年米”的陶制容器名为“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料”既是一种计量单位,又是一种计量的容器。把“万年米”放在“料”中,说明当时的原始农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人工培植的水稻的数量也有了一定的规模,不然,何必用“料”来料一料呢?

双人抬物图彩陶盆。以扛挑劳作景象为纹饰图案,足见对农耕的重视(青海同德宗日遗址出土)

继“万年米”之后又发现了8000年前的“八十当古稻”。“八十当”,位于湖南澧县梦溪乡,有山、有水、有平川,气候条件温和,而且雨水充足,正是培植和发展农业尤其是水稻种植业的好地方。考古工作者在不太大的范围里,发现了1万粒稻谷。1万粒,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说明当时当地的植稻业有了相当的发展。这是一种驯化未久的水稻品种,这些稻粒大小参差不齐,最大的是最小颗粒的4—6倍。现代水稻分为籼粳两种,而“八十当”古稻还没有明显的籼粳之分,类似籼稻的稻谷,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微结构又多粳稻的特点。这些都说明了它培育的不成熟性。地处湖南的“八十当”水稻与地处浙江的上山“万年稻”之间,相隔万水千山,也说不上有什么直接的传承关系,这说明祖国广袤大地上的先民约在1万年前或1万年不到的时间里,各自为了生计开始了水稻的培植。

“八十当”古稻虽然不太成熟,但产量却相当可观。被发现的1万多粒水稻颗粒浸藏在一条河道中。这是怎么回事呢?据科学家猜测,这只能作这样的解释:“八十当”的远古先民,在迎来了一个丰收年以后,喜气洋洋,把大量的稻谷倒入河中,以祭祀天神、水神和河神,而当时他们生产的水稻的实际产量要大大高于现今的发现呢!

种植业每前进一大步,都要经历千年的奋斗。从“八十当”的似籼似粳的稻粒,到河姆渡的明确无误的籼稻品种,时间又过去了1000年。河姆渡发现的籼稻,在祖国大地上是首见,它属于距今7000年前的产品。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这里气候湿润,河网密集,土地肥沃。中国古人类的一支经过数度迁徙、选择,最后终于选定在河姆渡边安营扎寨。他们建造了牢固而有南方特色的住房,打造了品种繁多的生产工具,种植水稻,以养家活口。

在河姆渡遗址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堆积有1米以上厚度的稻谷、稻谷壳和稻秆。那么多的稻谷遗存!是当时人因为太忙来不及收拾呢,还是故意存放在那里的呢,现在已经无法查考了。但是,面对这些,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地被丰收景象所倾倒,他们唱啊,跳啊,歌啊,那场面一定是十分壮观的。

稻穗纹敛口钵

黑陶敛口釜上的稻谷纹

考古人员说,发掘出土时,一些稻秆还是金黄色的,十分鲜活,稻谷颗粒和稻谷的形状也保存得十分完好,像是新近收割下来的那样,后来出土经氧化就变黑了。稻谷及稻秆的堆积物是如此的厚,说明当时水稻种植已经相当发达,在这里居住的人也自然不少了。 AV6ha8kZ37d9Fj6h/xGpW/SV/DpGGAsgf8xUO4zorvtH27U2F1fsHhtXGdnE6OH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