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南稻北粟”

中国历来就有“南稻北粟”的说法,其意是说,祖国大地的南部地区自古以来种植水稻,而北部地区种植的是粟米,这里说的“南”与“北”,大致上是以长江为分界线。

这话并没错,但又有所交错,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南稻北粟”的界限渐趋模糊了。据专家统计,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存有120余处,其中90余处属于长江流域,广东、福建各2处,台湾5处,属于黄河流域的有12处,最北端在山东栖霞杨家圈遗址,地理位置在北纬37度。杨家圈遗址的这一发现对判定中国水稻东传朝鲜、日本的线路和时代有着重要价值。

粟是中国北方原始农业最早驯化培育的谷类之一。世界各国学者一致认为中国华北是粟的起源中心。在山东、山西、河北、河南、辽宁、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的新石器遗址中,先后发现粟粒、粟壳和粟的谷灰达40多处。但是,经过几千年的漫长发展,粟的栽培也走向了江苏、湖南、湖北等地,甚至在遥远的广西、云南也种植起粟来了。

7000年前栽培的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远古时代起“南稻北粟”格局的渐次被打破,说明祖国大家庭中的南北文化交流是古已有之的。物的交错,与人的迁徙、走动是同步的,祖国大家庭中人员的走南闯北、友好互访,早在大约七八千年前就开始了。这就使“南稻北粟”成为一个十分相对的概念。 zpixrGDgJxeUTsNrACuFjDQe/mztzJFDca8mtGncyj9gFEXrBm30f8qj4g7fNFQ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