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半坡的远古文化遗址中,曾发现有700多件骨质的发笄,在陶盆上还有发髻插笄的图像。这可算是一个惊人的发现了。
要那么多的“笄”,派什么用场呢?
原来古人还不懂得理发,或者说他们有一种迷信,以为头发出自父母的血脉,是不能割弃和损伤的,因此十分忌讳断发。“断发”和“文身”同样被认为是辱及祖先的大事,还认为是野蛮人所为。但是,随着人的一点点长大,头发就会长起来。长一点没关系,太长了就不好办。于是,就想法把头发梳理起来,再用一种东西把它绾住,使它不易散开,这种东西就是“笄”了。
骨笄
单是在半坡遗址中就发现700多件发笄,说明它是男男女女的必备之物。实际上,在考古发掘中,南至广东,北至内蒙,东至江浙,西至新疆,都发现有发笄。可见,发笄是东西南北的人们共同拥有的生活必需品。
制作发笄的材料在不断地变化。开初是用树枝充当,后来就有了木制的、石制的、骨制的、蚌壳制的、玉石制的发笄。随着制作材料的一步步升级,发笄的功能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它由单纯的实用性,转化为实用与美化兼而有之了。在甘肃永昌鸳鸯池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发笄的顶部,还用黑色黏合物镶黏上36枚精美的乳白色的骨珠呢!
另外,梳子是每个家庭的必备物,这个传统发源于六七千年前的远古时期。
有趣的是,在地下发掘中,梳子常常被安放在人的头骨的旁边。这明确告诉人们:它是主人的梳妆用品。
现今留存下来的梳子有骨质的,有石质的,还有玉质的。梳子的大小不一,有的只有几厘米,齿也不多,有的有20多厘米,20多齿。在形状上也是花色品种繁多,有长条形的,有方形的,有近于圆形的,还有的别出心裁地做成斧钺形的。各种不同的形态,代表着某一种观念或者复杂的心态,不过这些现在都说不清楚了。
大概山东大汶口新石器遗址出土的一把梳子最具典型意义了。
这是一把较为大型的制作相当讲究的象牙梳。长16.7厘米,有17齿,差不多1厘米一个齿。在梳齿上方的梳背上,镂有一个大大的“S”字纹,整个字纹由三条平行的曲线组成,在“S”字纹的中间,隐隐然有两个“T”字纹。十分明显,这些都是为了美化梳子,与实用是没有多大关系的。有人推断,像这样经过精心装饰的象牙梳子,除了它的实用功能外,主要插在发际上作为装饰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