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纺织品使用的原料,主要是葛、苎、大麻等野生植物的纤维。在陕西华县柳子镇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了麻布类织物。在江苏苏州的草鞋山马家浜文化遗址中,发掘到了3块炭化了的野生葛纤维织品的残片。这些都说明了,在中华大地上,早在七八千年前植物纤维的纺织品就已经出现了。
那么,被称为“丝绸之国”的家蚕丝绸的源头在哪里呢?
在远古时代还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只能由地下发掘来作答了。
中国是蚕桑技术的发源地,远在7000多年之前,中华远祖就已开始养蚕制丝了。早在1927年,考古工作者就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灰土岭的新石器遗址中发现了一个人工半切割的蚕茧。从这一蚕茧的大小看,它肯定是家养蚕的茧;从切割技术的高明和完整程度看,当时养蚕技术和抽丝技术都有了相当的发展。
1978年,在浙江河姆渡新石器遗址中发现了7000年前的一只象牙盅,象牙盅的外壁上刻画有四条活龙活现的蚕纹,其情状完全是写实的。毫无疑问,这种珍贵的象牙盅不是先民的日用品,而是宗教或祭祀用品。这里进一步说明了,当时蚕已经被奉为蚕神,不时地要加以祭祀了。它的地位相当于同样被祭祀的谷神。
甲骨文中还有关于蚕神和祭礼蚕神的记载。当时人们为了养好蚕,用牛或羊等丰厚的祭品祭祀蚕神。
在古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养蚕的直接记载。反映夏末殷初淮河长江一带的生产情况的《夏小正》中说:“三月……摄桑,……妾子始蚕。”这是说,夏历三月要修整桑树,妇女开始养蚕。殷代甲骨文中不仅有蚕、桑、丝、帛等字,而且还有一些和蚕丝生产有关的完整卜辞。
尽管这些是后世的记载,但多少也反映了此前的养蚕发展进程。甲骨文学者胡厚宣的研究指出,有的卜辞上记载,叫人察看蚕事,要经过九次占卜。可见,蚕桑在当时以及在此以前很长的历史时段里,都是一项“要事”。考古学家还不止一次在古墓中发现有形态逼真的玉蚕。在河南荥阳青台村的一座仰韶文化墓葬中,发现有粘在尸骨上的丝帛残片。在浙江湖州新石器遗址中,发现了一批放在竹筐中的丝织品,这些附着有丝织物的痕迹或绢丝断片,说明只有靠发展人工养蚕,才能提供足够的蚕丝原料,以生产大量的丝织品。这是当时的“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