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华夏第一“陶”

在江西省万年县,有个大源镇。在大源镇的一座不太高的小山上,有个宽敞深邃的仙人洞。仙人洞中烟气升腾,自有一番神仙境象,难怪人们要以此命名了。

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在这个洞穴中发掘和采集到了200余块陶器的残片。经碳-14测定,这是1万多年以前留存下来的陶片,专家断言这是中华最为古老的陶器残片,可称为华夏第一“陶”。

这是一些十分古朴的破碎陶片,它也许是那个时代的原始人将若干件陶品器物砸碎后弃置的物件。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努力,现在已经将其中的一些碎片,修复成为一只古朴的圆底陶罐,使人得以重睹1万多年前先民的杰作。这种圆底陶罐的底部比较平直,重心很稳,不易翻倒。它的容量不算大,大致够盛一个人一顿食物的容量。据此,专家认为这是最原始的食器,相当于后来的碗,既可盛各种食物,又可盛水,因为陶器口大,食用起来十分方便。可见,陶器的发明是直接与人类的饮食等生活相关联的。

华夏第一“陶”(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

当时的原始人还居住在洞穴中,洞穴既是他们居住的场所,又是他们制作陶器的工场。中华先民在洞穴中制作了陶器的毛坯后,再到洞前的场地上进行烧制,然后又将成品藏在洞中,因为洞里避开了阳光雨水,不易风化。最早的陶制品能保存在洞穴中,正是这个道理。

万年县仙人洞中出土的陶片呈赤红色,上有疏密不等的不规则的绳纹状图案。可见,当时还没有特定的制陶工具。正像小孩子玩家家差不多,随意得很。发明创造从来不会是刻意而为,远古的先民更是这样。仔细看,陶片上还有不少大小不一的孔洞,可见这些陶片是相当的疏松和粗糙。尽管如此,它既是生活之工具,也是一种艺术。这些绳纹粗细不一。粗的有半根手指头那么粗,细的像一根头发丝那样细。绳纹的排列也交错混杂,没有一定的规则。据考古学家推断,这无规则花纹正是那时的原始美学。

在陶片的表层有明显的泥条盘筑痕迹。原始先民先是将淘稠了的黏土搓成泥条,然后一圈一圈地盘成器皿的形状,再用手抚平,最后是烧制成器。居处在“仙人洞”中的先民显然还是制陶生手,他们搓成的泥条粗的粗、细的细,用手抚平时能用就行了,制出的陶器的器壁高低不平、厚薄不均。但是,就那样的随意,更可见其制作时的浑然天成和盎然童趣了。 2AtSugJuw4pr11Uu50yybjAU1Lv4mHkxOVJOaY17FyJA0MhY6+FHtW2RGszz+qJ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