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也可谓“人心节节高”。
人们不能满足于半地穴式的生活,向往着真正地走向地面。
终于,有一天——大约是距今7000年前吧,一幢幢民居开始升起在华夏大地的地平线上了。
从半坡遗址、姜寨遗址,人们约略看到了当年拔地而起的地面建筑的英姿。
这里,让我们对半坡遗址的一间十多平方米的方形小屋作简单的解剖。
房屋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充分考虑到了房屋的坚实牢固。在造屋时,先把地表的松泥用骨铲铲平,然后搬来一些大石块,将房基部分夯了又夯,夯得结结实实。这是整座房屋之“基”。重视房基建设,是我国先民的智慧所在。
房屋南北长3.58米,东西宽3.89米。在东西南北的墙基处,均匀地分布着相当粗大的柱洞,东西是3列,南北是4列。十分明显,这些柱洞是插入作为房屋骨架的木柱子用的。以这么多碗口大的柱子支撑这么一间不大的房屋,可见当时的人们对木结构的框架十分重视。
最值得注意的是,每个柱洞的底部各有一块石头,这就是所谓的“础”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础润而雨”,即从“础”上的湿润与否,可以预测到天气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础”可以防止房屋的立柱下端因潮湿日久而腐烂。中国式建筑重“基”和“础”,看来这是个传统。
房顶部分则由相当稠密的木板和木椽铺排而成。
房屋的木构架搭建好后,就在墙壁内外两侧各涂上厚约8—15厘米的草泥土,屋顶也认真地加以涂抹,使木质骨架不外露。
最后一道工序是对草泥土进行恰到好处的烧烤,使它变成带有一点陶化的红土。这样,墙壁和屋顶都不怕风吹雨淋了。因为土木结构的房子具有相当的柔韧性,就是在狂风暴雨条件下一般也不会倒塌了。
土木结构的建筑物,在华夏古土的地平线上升起,标志着这里的原始人真正进入了定居生活。
与北方紧贴地面的土木建筑相映成趣的,是南方拔地而起架于空间的“高干栏式”的建筑。
中国的北方地区,气候条件比较干旱,雨水少,蚊蝇也相对少些,紧贴地面的建筑无疑是较为省事的上乘选择。可是,在气候潮湿多雨的南方地区,尤其是在河岸沼泽地区,蚊蝇蛇虫时时会前来打扰,紧贴地面的建筑会有诸多不便,弄不好还会闹出流行病来呢!于是,居住在南方地区的远古先民发明了别具一格的“高干栏式”居室。
河姆渡遗址复原的高干栏式建筑
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层中找到了高干栏式建筑的实证。
这真是中华先民的一个大手笔。
河姆渡人从几十公里外的大树林中,搬运来一根根又大又粗的树。当时又没有什么运输工具,不知他们是怎么把那些又粗又笨重的大树搬到河姆渡来的。河姆渡人建房用的大树,比北方建房用的树粗好几倍。把树的枝枝杈杈都削掉,然后把那么粗的树干打进地层里去,深入地层足足有一人高那么深,形成一排排不可动摇的木桩。然后,在木桩的上端铺上成排的木板。这样,在木桩的底部与木桩的上部之间留出了一人多高的一个空间。一般的野兽蛇虫要超越这个空间爬上来伤人不太可能,同时蚊蝇也少得多了。
下一步就在木板上砌墙,墙砌到大约一人半高后,再在墙头架大梁、小梁(龙骨),最后盖屋面,在屋面上铺上厚厚的稻草。
为了解决房屋的牢度问题,他们还发明了长屋这种式样。把一排排高干栏式建筑长长地连在一起,既有气派,又很牢固。在河姆渡,发掘出的长屋有多幢,最长的达20多米,等于六七间房子连接着造,其牢度是可以成倍提高的。为了便于这些生活在高空中的人走动,还特意设计了一道1.3米宽的前廊,与现代的多户连通的阳台差不了多少。
尤为有趣的是,他们把高干栏的楼面用作居住,而楼下就用来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一举而多得,先民的聪明才智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对河姆渡先民创造的高干栏式居室,后世的人们多有溢美之词。有的说,它简直可以与经典中说到的“有巢氏”的“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齐名
;有的说,这是名副其实的空中楼阁,是建筑史上奇迹中的奇迹;有的说,这是中国现代西南少数民族民居的先声。这种种说法都不为过。要知道,这是7000年前的古人在手无寸铁条件下创造出来的啊,仅此一点,还不值得我们引为自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