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民居,在地平线上升起

人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也可谓“人心节节高”。

人们不能满足于半地穴式的生活,向往着真正地走向地面。

终于,有一天——大约是距今7000年前吧,一幢幢民居开始升起在华夏大地的地平线上了。

从半坡遗址、姜寨遗址,人们约略看到了当年拔地而起的地面建筑的英姿。

这里,让我们对半坡遗址的一间十多平方米的方形小屋作简单的解剖。

房屋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充分考虑到了房屋的坚实牢固。在造屋时,先把地表的松泥用骨铲铲平,然后搬来一些大石块,将房基部分夯了又夯,夯得结结实实。这是整座房屋之“基”。重视房基建设,是我国先民的智慧所在。

房屋南北长3.58米,东西宽3.89米。在东西南北的墙基处,均匀地分布着相当粗大的柱洞,东西是3列,南北是4列。十分明显,这些柱洞是插入作为房屋骨架的木柱子用的。以这么多碗口大的柱子支撑这么一间不大的房屋,可见当时的人们对木结构的框架十分重视。

最值得注意的是,每个柱洞的底部各有一块石头,这就是所谓的“础”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础润而雨”,即从“础”上的湿润与否,可以预测到天气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础”可以防止房屋的立柱下端因潮湿日久而腐烂。中国式建筑重“基”和“础”,看来这是个传统。

房顶部分则由相当稠密的木板和木椽铺排而成。

房屋的木构架搭建好后,就在墙壁内外两侧各涂上厚约8—15厘米的草泥土,屋顶也认真地加以涂抹,使木质骨架不外露。

最后一道工序是对草泥土进行恰到好处的烧烤,使它变成带有一点陶化的红土。这样,墙壁和屋顶都不怕风吹雨淋了。因为土木结构的房子具有相当的柔韧性,就是在狂风暴雨条件下一般也不会倒塌了。

土木结构的建筑物,在华夏古土的地平线上升起,标志着这里的原始人真正进入了定居生活。 fcb+Br4JwdWJq2lLV+ZhEv0OczcPyCfPMAenxuG1cGzVBh7T5ZG38X3zIO6BLkh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