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李牧
旌旗移幕府
荆棘蔓丛台

李牧(?—前229)战国后期赵国将领。长于用兵。驻守赵北边境,屡败匈奴。先后在肥(今河北藁城西南)和番吾(今河北平山东)大败秦军。秦灭韩后,领兵抗拒秦军东犯,屡胜。相持一年,因赵王中秦反间计,被诬杀害。宋司马光有诗《李牧》:椎牛飨壮士,拨距养奇材。敌帐方惊避,秦金已暗来。旌旗移幕府,荆棘蔓丛台。部曲依稀在,犹能话郭开。

毛泽东早年读《史记》、《资治通鉴》,就熟悉战国名将李牧的故事。1948年4月6日,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由陕北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来到代县。毛泽东提出去看雁门关。他们瞭望关外大片开阔平野地带,这里相传是古代南北交锋的战场,触景生情,谈起了杨家将和三关故事。周恩来说:相传杨六郎镇守的三关,是在河北的徐水、唐县一带,不在山西这里。毛泽东同意此说。他说:历史上的许多事情,如果没有史书记载,经后人们七传八传,时间久了,也就说不清楚。但有一条可以确信,这里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李牧大败匈奴的地方,应该不会错的。又说:这里是古代边防要塞,经常打仗的地方。战国时赵国的大将李牧在这里驻防,大破匈奴十余万骑,之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来此犯境。 (《毛泽东诗谊——毛泽东和他的诗友》,第164页) 谈笑间,毛泽东等人走下关楼,先依次浏览了雁门关的三座关门,又来到关侧的李牧祠庙,仔细地读了庙里所立的《武安君庙碑记》。武安君是李牧打败秦国将军桓齮、解邯郸围后所封的爵号,祠庙也是在他被害后由地方人士所建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读《古文辞类纂》中收的欧阳修《为君难论》时,对该文所称赵王用赵括、秦王用李信,分别遭到失败,“予又以谓秦赵二主,非徒失于听言,亦由乐用新进,忽弃老成,此其所以败也”之语不以为然,批驳说:“看什么新进。起、翦、颇、牧,其始皆新进也。”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97页) 意思是说,老成者和新进者不能一概而论,就像白起、王翦、廉颇和李牧等“新进”将领,就不能与丧师辱国的李信、赵括一样等同,他们都是智勇俱全的名将。

雁门关

李牧在雁门备匈奴,“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史记·李牧传》)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近赵边城。按:雁门(今山西代县北),为赵长城要口之一。唐于雁门山顶置关,始有“雁门关”。 Nn6fRBux7JNlfuHE+FHKhmHQxSzbfxclFf/wUIKECyjgMNItMkfxUpUpZTjqF2Q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