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赵奢 赵括
知子者莫若父
知父者鲜为子

赵奢 战国后期赵国将领。曾在阏与(今山西和顺)大破秦军,封马服君。

赵括(?—前260)赵奢子,好谈兵法,然无实战经验,不知应变。赵孝成王时带兵四十万,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战败,被射杀。全军降秦,尽遭坑杀。赵国自此衰落。

毛泽东很熟悉赵奢、赵括父子的事迹。赵奢是阏与(今山西和顺)之战一举成名的,他是军事家。冯梦龙《智囊》卷二十二《兵智部·制胜》的赵奢篇,据《史记》编写了赵奢带赵军援韩,拯救被秦军久围阏与军民的故事。毛泽东很欣赏赵奢在阏与之战中采用的战略战术,并就冯梦龙所写评语:“孙子曰:‘反间者,因敌间而用之’。‘我得亦利,彼得亦利,为争地。’阏与之捷是也。”在“反间者”三字旁画有一条着重线,在“因敌间而用之”旁逐字加了旁圈,并就此段故事写下批语:“老师坚城之下,又不意赵救,此秦之所以败也。”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67页) 此语真入木三分,点出了赵胜于秦的阏与解围战的原因。

赵奢对自己的胜利谦虚、谨慎,可其子赵括却以为打仗取胜是容易的事,无实战经验,却经常夸夸其谈,终致在长平之战中败死。1936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用了纸上谈兵的成语,他说:“做一个真正能干的高级指挥员,不是初出茅庐或仅仅善于在纸上谈兵的角色所能办到的,必须在战争中学习才能办得到。”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81页) 毛泽东曾向有关人员说过纸上谈兵这个典故。他说:战国初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读了不少兵书,谈起兵法,头头是道,连他的父亲都难不倒他。但是赵奢认为赵括不能当大将。后来秦国攻赵,赵括接受兵权,打起仗来照搬兵书,结果被秦军围住,赵军四十万全军覆灭,赵括自己也被射死。1939年春,毛泽东在延安给抗大学员讲军事辩证法课,说战争史上,有的人既不知彼,又不知己,专凭热情,或专靠书本,或唯上是从,去指导战争与作战,因而难免碰壁。接着又举战国时期长平之战赵括这个典型人物的故事说:赵王在长平之战中,从企图占据上党郡的主观愿望出发,不重视敌我力量的对比,轻率地决定对秦国采取战略进攻的方针(当时赵军统帅廉颇采取战略防御方针)。而赵王急于打败秦军,又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撤换坚持战略防御的廉颇,任命只知空谈兵法的赵括。赵括既过低估计秦军的力量,又过高估计赵军的力量,既不知彼,又不知己,轻举妄动对秦国采取战略进攻的方针。结果被秦军包围,最后全军覆没,使赵国处于濒临灭亡的危险境地。 (《烽火岁月——程国璠文集》,第10页)

1955年9月,毛泽东视察河北邯郸地区。他对警卫员说:邯郸是古时赵国的都城,历史上出了不少典故,至今对我们仍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接着毛泽东就举了若干典故,其中之一就是赵括的“纸上谈兵”。

阏与之战

公元前270年,秦伐赵,围阏与(今山西和顺)。赵王问计廉颇和乐乘如何救阏与。两人都说:“路远又险狭,难救。”赵王又问赵奢,赵奢说:“路远又险狭,如两鼠斗于洞中,勇者胜。”赵王派赵奢救援。赵奢军离邯郸三十里就驻扎不前,且下令全军:“有谁上书与秦军战者斩。”赵军坚守二十八日不动,且强化工事。秦将以为赵军不动了。赵奢候秦军不备时,以两天一夜赶至离阏与50里处驻扎。他听从小军官许历建议先抢占北山,秦军后至,争北山不能上,赵奢出军合击,大败秦军,解阏与之围。由是唐杜佑认为此战为“示缓及先据要地”(《通典》第一五三卷)的范例。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秦国以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裨将率军攻赵,自七月至九月,将赵军主力困于长平(山西高平),断其粮道。赵军四十六日无粮,饥饿以至人互相食。主帅赵括无计可施只得拼命突围,被秦军射死,军心更乱,顿时瓦解,全军四十万投降。白起下令将降卒全部活埋,只留下幼小的二百四十人归赵,以便宣扬秦的军威。

战国多兵员

战国初期,主要兵源来自农民。后各国多采取征兵制和常备兵制,又因郡县的广泛设立,能保证征兵顺利进行。当时男子通常从十五岁至六十岁服兵役,国家可随时征调入伍。据战役和需要决定服役时间。如大战役,则征调全国壮丁服役,如长平之战,赵国即征发兵员四十余万。各国还实行常备兵制度,常备兵经严格选拔,多是精锐。战国后期,战争频仍,大国军队多有在三十万至一百万的。 LZOG1kq034gNKWm4LTDyVfXBgcVJjmElmtRkdXOjbRlTMtUX700IsqsnHPUiXxN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