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 蔺相如 战国后期赵国大臣,两人辅赵惠文王,卓有政绩。廉颇以勇敢善战闻名于诸侯;蔺相如面斥强秦,不辱国体,司马迁很称赞他们的武文合璧。在《史记》中有名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大臣,一武一文,为国家栋梁。毛泽东饱读《史记》,对他们事迹很熟悉,他常常在谈话中举例。新中国成立初,京剧《将相和》在北京上演。毛泽东观看后,对蔺相如顾全大局、不计私怨和廉颇勇于认错、负荆请罪,最后两人结成刎颈之交的故事十分赞赏。他说:我党干部要学将相和,宽宏大量,襟怀坦白,做维护团结的模范。
毛泽东还把蔺相如名字作为在外交上坚持正义的符号。1949年底访苏时,以当年苏联米高扬来西柏坡不吃死鱼事,他也拒绝苏联招待以死鱼,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只好学蔺相如使秦的办法,回报他一颜色。 (《开国领袖毛泽东》,第392页)
1950年3月,毛泽东和即将出任大使的黄镇谈话。他解释“黄镇”名字时说:黄镇这个名字也不错。《楚辞》中说“白玉兮为镇”。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黄而不可毁其节。派你出去,是要完璧归赵喽。你也做个蔺相如吧! (《将军不辱使命》,第10页)
毛泽东对蔺相如是赞赏的。对廉颇也倍加有赞。1939年在延安抗大讲授战争辩证法“知彼知己”时,就举例长平之战谈到廉颇:当赵军统帅廉颇在长平之战初期,经两次进攻受挫后,认为进攻力量不够,乃果断采取战略防御。他敢于按照实际情况改变战法,不愧为杰出的军事家。 (《烽火岁月——程国璠文集》,第10页)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三次赴河北邯郸。邯郸是战国时期赵国都城,至今还留存有关廉颇和蔺相如的古迹。毛泽东每次赴邯郸,都谈到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毛泽东卫士长李银桥曾回忆:1955年9月,毛泽东在视察时介绍说:邯郸是古时赵国的都城,历史上出了不少典故,至今对我们仍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接着,他就说起了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
1958年11月,在邯郸与当地干部谈话时,又说:你们这里古时是赵国,平原君就在邯郸,蔺相如在街上同廉颇相遇还要回车避让,我们的干部有的闹不团结,连车也不回,还不如他们呢! (《毛泽东年谱1949—1976》(三),第4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