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管仲
一部《管子》留千秋
胜若两周百世将

管仲(?—前645)春秋政治家。名夷吾,字仲。颍上(颍水之滨)人。佐齐桓公,为上卿。推行改革,齐国大治,为东方强国。有《管子》七十六篇存世,多为后人伪托。

毛泽东对管仲是称赞的。1915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以“二十八画生”贴出“征友启事”,同校学生罗章龙前来应征,两人在长沙定王台促膝长谈三个多小时。分手时,毛泽东表示满意:我们谈得很好,愿结管鲍之谊,以后要常见面。这里,毛泽东借管仲、鲍叔牙未得志前就结为挚友一事来比喻两人的共同志向。

管仲向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策略,辅佐桓公成就霸业向为史家推崇,而更为后人推崇的是他开发山东的举措。1955年,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从新疆回京的王震。当王震提出如何安置退伍军人时,毛泽东就提出:可以组织屯垦戍边嘛!他指出:中国古代就有屯垦制,管仲搞过,诸葛亮在汉中也搞过呢!开荒就业,治疗战争创伤,巩固边疆,建设边疆,应该是个好办法。在中国历史上,管仲可以说是军队屯垦的创始人。中国古代聪明的政治家都懂得军屯的价值,如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和岳飞。

今存《管子》七十六篇,是否全出于管仲之手,有待继续考证;也许出于此原因,文人通常多不诵读。毛泽东在上井冈山前就读过这本书,且读得很细。1917年暑假,他在与同学萧瑜游学途中,就道德修养和物质生活进行了争论。毛泽东不同意萧瑜所引用的孔孟“圣贤遗训”:“君子谋道不谋食。”他说:一个人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不会想到道德修养问题的。关于我自己比较信管仲的话:衣食足而后知荣辱。这正好与孔子的认识相反(“衣食足而后知荣辱”,原句见《管子·牧民》)。

1931年4月,中央苏区研究如何粉碎国民党的第二次军事“围剿”,与会者都同意毛泽东所提出的各个歼灭敌人、粉碎“围剿”后转入战略进攻的主张。但关于先打弱敌还是先打强敌,却有不同看法。据郭化若回忆,毛泽东会后闲谈时曾说:他们不懂得在战略上也应打弱的道理,是古已有之的。《管子》中说:“故凡用兵者,攻坚则韧,乘瑕则神。攻坚则瑕者坚,乘瑕则坚者瑕。”不是古人早已讲过了吗?毛泽东所引用的这段文字,见《管子·制分》。

相传管仲是古中国提出屯田的作俑者。

管仲在齐国,特别重视发展经济、通货积财、戍兵屯田。

1940年年底,359旅王震部奉命到延安卫戍,驻防南泥湾。毛泽东、朱德命令屯田开荒,发展生产。

王震临行前,毛泽东和他谈了管仲和屯田的意义。他说:军队搞屯田,也不是现代人的什么发明,中国古时候就有了,春秋时期管子搞过,三国时诸葛亮也搞过;如今我们搞屯田,不单单是学管子的做法,而是要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我们要靠自己的两只手,做到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邸延生《历史的真迹——毛泽东风雨沉浮五十年》,第603—604页)

1941年9月,毛泽东在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李鼎铭先生谈及边区普遍开展的大生产和359旅开荒南泥湾时,又一次说到春秋时期管仲向齐桓公建议的“屯田”制:管仲搞过,我们为什么不能搞?实践证明,屯田制是一项很不错的办法,有很多益处,总的来说无外乎八个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嘛!

同年11月,在和李鼎铭谈话时,毛泽东很赞同他建议的“精兵简政”。说:这个建议好!又说:这个办法,最早还是管子向齐桓公提出来的!被齐桓公采纳了,以致后来九合诸侯,当了多年的霸主。当李鼎铭说及施行“精兵简政”,可以省出经费,支援前线的抗日作战后,毛泽东再次称赞:这确实是个好的建议!并说:这也使我想起了管子关于“捆马栈”而对齐桓公说的一番话,凡事都应该有个章程,有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哩!

管仲“捆马栈”故事,见《管子·小问》:桓公观于厩,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曰:“夷吾尝为圉人也。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无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正像毛泽东所说,这则故事的寓意,是告诫人们无论办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个章程,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毛泽东评述诸子百家》,第87、88页)

毛泽东要李鼎铭回去整理一份材料,向参议会正式提出“精兵简政”。

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作《做革命的促进派》讲话,就培养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他又引用了《管子》的话。毛泽东说:“中国有句古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树人,减少九十年,十年树人。十年树木是不对的,在南方要二十五年,在北方要更多的时间。十年树人倒是可以的。我们已经过了八年。加上十年,是十八年,估计可能基本上造成工人阶级的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专家队伍。十年以后就扩大这个队伍,提高这个队伍。”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310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典出《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管子》

相传为管仲所作,实系战国或战国后人托名而作,共二十四卷。原本八十六篇,今存七十六篇,内容庞杂。包含有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历数、舆地、经济和农业等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中国古代典籍中阐述经济问题篇幅较多的著作,在生产、分配、交易和财政等方面均有所论述;《心术》、《白心》、《内业》等篇,保存一部分道家关于“气”的学说。《水地》篇提出了以“水”为万物根源的思想。《度地》篇专论水利;《地员》篇专论土壤。注释有唐房玄龄注(实为尹知章注),清戴望《管子校正》和郭沫若《管子集校》。

管鲍之谊

管仲少时与鲍叔牙结交,常欺负鲍,鲍却不与计较。《吕氏春秋》说,有一年两人合伙赴南阳做生意,在分利润时,管仲拿了多份,鲍叔牙也默认了,并认为这是因管仲家有老母,并非贪心。后鲍叔牙还向小白(齐桓公)推荐被囚的管仲辅政,自己甘愿居下。管仲当政后很有感叹地说:“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史记·管晏列传》) D9gTGfmeYXdi3L1gMQtuKwaPD6SDOMqjFRpe6J6p+BUpG/3lbSnHMvFrDv99DlF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