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春秋五霸
留得霸业故事在
写尽春秋无义战

齐桓公(?—前643)“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时齐国国君。姜姓,名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国力富强。多次大会诸侯,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晋文公(前697或前671—前628)“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时晋国国君。名重耳。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即位后整顿内政,增强军队,国力强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

秦穆公(?—前621)“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时秦国国君。名任好,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在位时曾向西发展,攻灭十二国,称霸西戎。

楚庄王(?—前591)“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时楚国国君。芈姓,名旅。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在位时国势强盛,曾大败晋军于?(今河南荥阳北),成为霸主。

宋襄公(?—前637)“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时宋国国君。名兹父。公元前650—前637年在位。在位时为谋求霸权,与楚军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因在战场上讲究“仁义”,被楚军打败受伤,伤重而死。

齐桓公九合诸侯,订立五项条约

毛泽东少年时期,就通读《东周列国志》和《左传》,对春秋五霸是很熟悉的。毛泽东谈齐桓公故事,现在见有文字记录的,是1913年他在长沙求学期间的笔记,所录的刘向《新序》齐桓公小白和野人就郭氏之墟的对话。这是一则鲜为人知的轶事,由此或可推测毛泽东对齐桓公的兴趣。1963年8月,纪登奎出任河南商丘地委第一书记。10月,毛泽东在听取他与刘建勋和李葆华谈及两省水利纠纷问题已解决了,表示满意,很有兴趣地谈了齐桓公“葵丘会盟”的故事:当时齐桓公就联络各地的诸侯,到葵丘(今河南兰考境)开会缔结盟约,其中就有一条讲的是各诸侯国不能在边界筑堤阻水,要疏通河道,联合治水。 (《百年潮》2007年10月) 1964年8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谈及黄河流域水利建设时说:齐桓公九合诸侯,订立五项条约,其中有水利一条,行不通。秦始皇统一中国,才行得通。 (《希望》1992年新总第1期)

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毛泽东推崇晋文公重耳指挥城濮之战的战术。当时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临濮集)与楚军对峙,重耳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打败对手。1945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曾两次谈到城濮之战晋军的战术,以喻与国民党的斗争原则,所谈的三条原则其中之一,就是采用城濮之战中的“退避三舍”。“退避三舍”,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中说:“我和国民党的联络参谋也这样讲过,我说我们的方针,第一条,就是老子的哲学,叫做‘不为天下先’。就是说,我们不打第一枪。第二条,就是《左传》上讲的‘退避三舍’。你来,我们就向后转开步走。第一舍是三十里,三舍是九十里,不过这也不一定,要看地方大小,我们讲退避三舍,就是你来了,我们让一下的意思。” (《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第129—130页) 5月31日,他《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结论》中在谈到国内形势时说:“出了斯科比,中国变成希腊这种情况我们要用各种方法来避免,如果发生了,就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方针。我曾经同国民党的联络参谋讲过,我们的原则是三条:第一条不打第一枪,《老子》上讲‘不为天下先’,我们不先发制人,而是后发制人。第二条‘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三舍九十里,这是《左传》上讲晋文公在晋楚城濮之战中的事,我们也要采取这样的政策。第三条‘礼尚往来’,这是《礼记》上讲的,礼是讲究往来的,‘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你来到我这里,我不到你那里去,就没有礼节,所以我们也要到你们那里去。我叫国民党的联络参谋把这三条告诉胡宗南,希望他们也采取‘不为天下先’、‘退避三舍’、‘礼尚往来’的政策,这样就打不起来。他们不喜欢马克思主义。我们说,这是‘老子主义’,是‘晋文公主义’,是‘孔夫子主义’!” (《毛泽东文集》第三卷,第389页) 1961年毛泽东在广州会议期间,还建议与会领导同志去找一本叫《城濮之战》的连环画仔细看看。

在春秋五霸主中,毛泽东对齐桓公、晋文公充分肯定,把他们列为与秦始皇同一阵营。20世纪60年代,他说:孟夫子一派主张法先王,厚古薄今,反对秦始皇;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属于荀子一派,主张法后王,后王就是齐桓、晋文,秦始皇也算。 (《希望》1992年新总第1期)

秦穆公打了败仗,敢于自责

毛泽东也称赞过秦穆公。1959年6月,在开往韶山的列车上,毛泽东给王任重讲了秦穆公和孟明视的故事:孟明视挂帅伐晋,打了败仗,秦穆公没有责备,还说由于没听你们的意见,害了你们,是我的罪过,你们没有罪。再次伐晋,又打了败仗仍是重用他。于是孟明视增修国政,富国强兵,又大举伐晋,势不可挡,凯旋而归。毛泽东用这个故事说明:自古以来,常胜将军是没有的。打两个胜仗一次败仗,就是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啦。又说:如果是决策错了,领导人要承担责任,不能片面地责备下面。领导者替被领导者承担责任,这是取得下级信任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1962年1月30日晚,在中南海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说:凡是犯了错误的干部,只要是能改正的一律要使用。他讲了秦穆公的故事,说:秦国进攻郑国,被晋国抄了后路,秦国军队全军覆没。晋国俘虏了三个秦国将军,这三个将军在晋国都有私人关系,晋国的人把这三人放走了。三个将军跑回秦国,秦穆公穿着孝衣去迎接他们,并且说打了败仗不怪你们,这是我的责任。秦穆公仍然重用这三位将军。三年以后,秦国攻打晋国,晋国全军覆没。对犯了错误的人,只要能改正一定要使用,就像秦穆公那样。 (《毛泽东年谱(1949—1976)》(五)第81页)

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现在所见有毛泽东直接评论楚庄王的文字就是“一鸣惊人”,1945年9月在重庆与作家徐迟谈话时听徐迟谈及自己作品写得不好,宁可放着,改好了再发表时,毛泽东当即引用了楚庄王的故事:你是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喽!

毛泽东很善于运用“一鸣惊人”这个成语,试举数例:1950年10月为越北边界战役大捷所发的电报就用了“年轻的越军,一鸣惊人”表示祝贺。 (《百年追思——陈庚大将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第22页) 1952年7月,又就抗美援朝空军参战前夕,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希望达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效果后指出:“一鸣则已,不必惊人。”反映了对空作战使用空军谨慎的态度。 (《党史博览》2003年第10期,第43页) 1960年12月,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就关于整风整社事说及糊涂人,还讲了这个故事:楚庄王做君王,三年不管事。有一个大臣向楚庄王说,有一种鸟,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楚庄王听了这话,觉悟了,开始振作起来。可见糊涂人,也是可以振作起来的。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下],第1108页) 他也提到辅助楚庄王成霸业的令尹孙叔敖。1959年,毛泽东路过河南信阳,那里在春秋时是楚地。孙叔敖在任期间,曾修建了期思陂(今河南淮滨)、芍陂(今安徽寿县安丰塘)等多处水利工程,毛泽东触景生情,由此想到了孙叔敖,称赞他是中国的水利专家。

宋襄公空谈仁义,是头蠢猪

在“春秋五霸”中,唯有宋襄公毛泽东是看不起的。早在1910年,毛泽东在东山学堂就写过一篇《宋襄公论》,受到校长赞赏。此文观点从后来毛泽东否定宋襄公的言论看来,可能就是1938年所发表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所提及的,“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492页) 类似的观点,他后来在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还作了详细叙述:春秋时期,宋国与强大的楚国作战,宋兵已经排列成阵,楚兵还在渡河。宋国有官员认为楚兵多,宋兵少,主张利用楚兵渡河未毕的时机出击。但宋襄公说:不可,君子不应乘别人困难的时候攻打人家。楚兵渡河以后,还未排列成阵,宋国官员又请求出击,宋襄公又说:不可,君子不应攻击不成阵势的队伍。一直等到楚兵准备好了以后,宋襄公才下令出击。结果,宋国军队大败,宋襄公自己也身负重伤,落荒而逃。对待蒋介石,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毛泽东以后又多次谈到宋襄公的故事。1949年3月下旬,刘仲容来北平向他传递白崇禧建议“划江而治”,刘请求毛泽东给些适当面子。他不同意,说:古语云各为其主,刘先生的用心可谓良苦,然恕难接受了。我们不行宋襄公的仁义之师,必须过江。 (陆茂清《解密毛泽东三见“神秘客”》,《文史天地》转引《人物周报》2008年第28期) l0x73y82aSg+HDQOP8jfYqJL/9+14Z/FLinFJcL1EJL3dd9XtGQFC6XetvZ9Bo3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