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苍润高逸 秀出东南

似晴欲雨费疑猜,

谁把天公巧妙开?

峰影都沉潭影底,

庐山之水日边来。

——黄龙潭

我轻轻地挥手,握别了那庐山的云烟,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扶杖重来,两鬓星霜,流光抛人,有些迟暮之感。然而黄龙潭附近的那座明代赐经亭,还是老怀未忘,到了山间的次日,我便急于去拜访它,喜幸的是居然无恙,相见之下十分亲切,仿佛重逢到一位健在的耆旧。从赐经亭向下行,在蜿蜒的山径里,云影、树影、山影、水影,忘世忘我;可惜的是喧哗的人声,代替了清脆的鸟语,觉得有些美中不足,否则真是幻入仙境了。过去游庐山是住在山麓的大丛林(寺)中,慢慢地往上,信步登山,随意览景;而今人们却留在山上,背道而行。游的方法改变,随着景观也各异了。“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太白、苏东坡皆自山下静观开始,白居易所建草堂,亦同此意。今天游山,动观代替了静观,以往观画吟诗的那种节奏乱掉了。

山水之美在于神,名山之贵在于品。古代对山予以人格化,它不仅是一个风景区,而且具有感化与教育人民的意义,庐山的精神,我说它是“苍润高逸,秀出东南”。这就是庐山的“品”,亦即我们对此风景区规划的最高指导思想。

来庐山之前,我接到江西省的邀请去开风景规划会,迟迟未允,复了一首诗:“会议催人老,新来白发多,庐山难补笔,无可奈如何!”老病恳辞,不料“州司临门”,催我上道,于是鼓起余勇,在一个漫山雨霾的傍晚到达了山巅。我为什么怕行呢?因为二十年前调查的一些古建筑,经过十年动荡,毁得差不多了,而且山林快要城市化,森林也受到相当大的损伤,我不愿磨灭记忆中美丽的倩影,于是才出此下策。

我这次到庐山本来无意附庸风雅,因为前人的名句,早将它渲染殆尽,我最多写点感触,或再发点牢骚。但在黄龙潭却哼出了那首小诗,觉得比费很多笔墨去形容来得方便。我去寻诗定是痴,不必枉费苦吟。我一向主张以明白易懂的词句,用一定的音节谱出来,使大家都能对你所感受的美的境界起共鸣便够了,那种翻类书找典故,连自己也含糊其辞的诗,我是不敢赞同,而且也没有这种高深的学问来写。我的俚句,就是仿佛照相机一样,留下我一刹那美的感受而已。

庐山之美,美在什么地方?大家都知道,游山玩水便是欣赏自然,那年我初登庐山是从山麓的万杉寺、秀峰寺调查了宋元石亭,经过栖贤桥,看了这座著名的宋代山峡桥后,仰观着五老峰一步一步带着云彩上去,慢慢认识了庐山真面目。可惜我未能健步从好汉坡再去领略一番另一条山径。如果你匆匆地赶到牯岭,在山顶上“拉练”几天,你就会感到人工的东西,并不能唤起你的游兴。那未曾开发过的深谷幽泉,悬崖绝壁,奇峰怪石,野草闲花,才能逗起你爱好自然的雅致。记得这天我冒雨到三滴泉上游去勘察风景点,乱泉奔腾,云烟四合,我却没法挽留这去来无踪的雨丝风片,淡逸空灵之趣,往往于无意中得之,古代高僧、诗人,他们是付出了疲劳的代价,享受到天地的真趣。

过去我来庐山,住在林下的平房内,清流枕居,翠松倚窗,微阳中一二声喜鹊报晓,唤我幽梦;岑寂的山居,偶然飘入淡于轻纱的白云,凉意侵人,引起我很多遐思。我自比苦修的山僧、深藏的隐士,亦曾比过甘于此山的老农,以及其他……静而定,定而后慧。每一个来庐山的人,必然有着各种各样的心境。这次住在大宾馆内,高楼前尽是西洋的树木,成排成行的各式汽车,喇叭声、汽油味,都使我对这现代化的山区,产生了厌倦,我埋怨自己,仿佛与上次变成了两个人。然而我是能独自寻趣的。我缓步登山,行到五老峰下,悄无人处望鄱阳,身旁背风开的黄花痩朵,无异是我的写照,留下了真挚的深情。回宾馆的道上,看见几个青年跳进大盆景,在请人拍照。这也许是他们不远千里而来的唯一目的吧!我默然走过他们身旁,留下了一种尴尬的印象。

我曾经说过:春水腻,夏水浓,秋水明,冬水定。庐山之美在于水,所以我说它苍润,正如美人的眼睛一样,如果那双秋波没有了,天下再美的绝色,也会失去灵魂。可能是我的偏爱,我只着重颂扬了庐山的水,饮水思源,毋忘这漫山的森林,要保水,就得固林。深望庐山的管理者,千万要留此命根,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

庐山之灵在于水,自古独步东南,就在于秀出,因此山间的瀑布、泉流、碧潭,是我终日盘桓之处。我半醉半醒,亦痴亦慧,看云、观水,有如学道学佛;云移山动,水流溪转,虚中现实,实处变虚,它存在着极其深刻的辩证之理。初识世间贫乐处,渐知水墨画云山。淡中之味,它可以教人脱离低级趣味,做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

我写到此也不想再说些本行话了,我提出如果要做好庐山的“补笔”,就是要具有:诗人的感情,宗教家的虔诚,游历家的毅力,学者的哲理。

如此说来,想来不会离题太远吧! gPt/9u/cjdAqgQcjUUqSnR6lf972hlRDpJH/5JXyIfkgwvblD6EWmF+Ra7FyP9Y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