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横溪镇西塘下村(今属兰溪市西塘下村)即我家乡。
1931年9月10日(农历七月二十八),我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这片历史悠久,有着良渚文化深厚底蕴的热土。因为是男孩,全家老小喜笑颜开。祖父喜不自禁,得意地瞅着襁褓中的我说,我们方家有香火继承了!父亲则说要是长大能有出息就更好了!这是我稍大些,母亲亲口告诉我的。
前段时期,我看到新闻,说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我们那片土地上繁衍生息。200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浦江博物馆在浦江蜈蚣溪古河道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大规模良渚文化中期遗址,出土文物有陶豆、陶罐、陶壶等,还出土了良渚文化中不曾发现过的三足鼎、石球等,首次证明良渚文化越过钱塘江向南发展,到浦阳江流域形成独特个性的文化。因此我们那里地域文化特色,均有良渚文化的印记。
我生在浦江,我们那里素有“文化之邦”“书画之乡”的美誉,历代人才辈出,在历史上均有着重大影响。
先说一下我故乡西塘下村的地理位置。我的故乡西塘下村,东南与柳村相邻(相传柳村为元代文学家柳贯出生地),北与胡宅村相接,西与通津桥村(我外婆家村庄)等毗邻。我们村庄坐落在乌蜀山西南麓,地处金华、兰溪、浦江、义乌四县市交界处,是一个多山地多丘陵的偏僻村庄。与中国大多村庄类似,我们村基本上为方姓家族,祖上是明初由浦江方宅迁来的,方宅在浦江县仙华山麓。方宅方姓是晚唐诗人方干先生的四代孙,由桐庐县迁来浦阳仙华的。
这里四季分明,邻里相互关照。屋宇一排排傍山而筑,井然有序,这建筑群排列格局,是延续当地的风俗习惯—据长者讲,可防范外侵,抵御强盗,亦利于族人同居,相互照应。
老宅乌瓦粉墙,砖木结构,五间二层的农舍。村庄四周鸟语花香,溪水潺潺。清晨,炊烟袅袅。阳光下,层层屋檐错落有致。家的后窗是一畦菜地,边上有一棵紫薇,两三米高。开花时节,猩红色晃人眼睛。田园间农人牛畜耕作。这些景象深深地刻在了我的灵魂深处。
深秋时节,乌桕树叶会变成深红色,一眼望去,似一团团红云,笼罩整个原野,景色迷人,令人陶醉。我于《放牛》诗中曾写到“数叶凋零玛瑙红”,比喻的就是此景。
乌桕树待霜打后,树叶飘零,果实即展露出来。它自然开裂,脱去黑色外壳,白色的桕籽露出,呈现满树银花,远远望去,犹如白云朵朵,变成了另一番迷人景致。
记得年少时,把乌桕籽儿采回家,送到榨油土作坊,做成块蜡和桕籽油。桕籽油土名叫栚油,桕籽树也叫栚籽树。乌桕籽的块蜡可制成蜡烛,用来照明,或制成桕籽油用来点灯,它属于高级润滑油。桕蜡块和桕籽油都是国家收购物资。
山脚有梨树、李树、桃树、柿树、枇杷树及香樟树、苦槠树、石楠、冬青、油桐、棕榈、竹林,池塘、溪岸,垂柳拂面。尤其池塘边古樟树,树干直径竟达五米许。枝叶繁茂,树冠遮掩半个池塘,惜毁于火灾。向阳山坡坡度较缓,山脚有田,可以躬耕。
故乡流行着这样一首猜谜谣,第一阕:六月(公历)卦苏,指桕籽花长条形,似流苏;第二阕:包龙图,指成熟的果实为黑色;第三阕:白宝将,指桕籽是白色的;第四阕:陈友谅(元末割据军阀之一),指“栚油亮”的谐音,即栚籽油点的照明灯。六月卦苏、包龙图、白宝将、陈友谅即为婺剧中的四阕戏名。特别有意思。
“薰德善良”匾额 我们家从祖父这代起,都是读书人、教书先生,属于寒门。旧事已经很模糊了,不能悉记,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家里的中、老年妇女均裹小脚,社会地位低。我外婆家比较开明,我母亲和我姨母(行三,也是我的养母)已放足,不再裹小脚。这在乡间属凤毛麟角。
江南一带多旧式耕读传家,曾祖父方本滋公即为典型。祖父方景包公,生于同治癸酉正月二十二日,字甲甫,号缉熙,清末公学师范毕业。祖母名周施春,生于光绪乙亥二月初七。慈眉善目,待人和善。她很疼爱孙子,只要有好吃的,就省着,专给我吃。我两岁半,她抱我在家门口拍了张合照。她勤俭持家,穿一身黑粗布面料的棉袄,干净利落。
祖父为人善良,办事公道,有学识,为人所敬重,被族人推选为西塘下村方氏宗祠祠堂总理。他尽心尽力为族人办事,排忧解难。
祖父是清末办学堂风潮中的最早一拨师范毕业生,所以在地方上兴办的小学,恐怕也是我们通化南乡(今之梅江区)最早的小学。因兴学有功,在通化地区教育方面做出过重要贡献,于民国三年(1914年),蒙浙江巡按使屈映光(字文六)授予亲书匾额一块,上书“薰德善良”四个大字,意为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使高尚的道德与善良的品格在莘莘学子的心中生根发芽。赞扬祖父所做贡献。这于地方志里均有记载。
这块硕大匾额,约200公分宽,80公分高,精致考究,黑木框,四个骨力强劲、斗大的金字,闪闪发光。字的笔画颇多,但位置经营得恰好,很稳,流畅饱满,美极了。
我祖父荣获的匾额,即刻送去挂在西塘下村方家祠堂,作为家族的荣耀。可惜匾额焚毁于1942年日机大轰炸。
方家祠堂,规模为三进五开间,在村之西首。祠堂蛮大的,三四千平米,清明时祭祖,烟雾缭绕。天长日久,祠堂铺设的地砖边角被磨圆,下雨天,潮乎乎的。内设有荫堂,陈列祖牌位。族人敬祖都在这儿进行。每逢祭奠,祭桌上放着大小碗盏、预先准备的供品,点燃香烛,然后据辈分排队,举行敬祖叩头仪式。仪式毕,还聚合吃饭。而这时,大家才收敛严谨的态度,方彼此道好,互谈家务事或外面世界发生的事情。
旧时的事历历在目,不易磨灭。
曾祖父88岁摔跤后不治身亡,在那年代他们已属高寿了。1933年祖父景苞公因患肺结核病,当时无药可治而病殁,享年61岁。祖母1959年仙逝,享年八十有五。她是无疾而终。去世前一两天,有些轻微感冒症状,也不发烧。去世前一天,家中给她买了两三斤水蜜桃,她吃了一些,还留两个,她说留待明天再吃。次日早上,家人唤她起来吃早饭,见没有答应,掀被一看,已经去世,半身已凉。我妹妹当时虚岁十二,跟祖母同床睡,那时她还在梦乡中。
田紫荆堂中药号 我的外曾祖父姓田名有昆,记不得他具体的出生年月。外曾祖家是中医世家,为当时浦江县名医,兼好书画、篆刻,也是当时浦江城里有名的书法家之一。他一生悬壶济世,家中开设“田紫荆堂”中药号,在当地很有声望。
据说田氏田紫荆堂中药号是于清道光年间从绍兴上虞迁至浦江县的。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在绍兴志里还能查到。曾外祖父为田紫荆堂第五代掌门。药号自制的膏药、眼药、口疮药等,远近闻名,生意兴隆。田家后代说,第六代掌门在抗战期间被日本鬼子所杀。药号由此凋敝,歇业。现故居还在,即浦江县民主北路38— 40号,三开间。已列为古建筑保护单位。
外曾祖父育有三男五女,我外祖母为行长。受父辈影响,我外祖母亦爱画画和刺绣,如姑娘出嫁时的专用绣品,小孩背心、团扇上的绣花,我小时候于一旁观赏过。
外祖父周守望公,为人忠厚,在本地信誉很好。与外祖母周田志润(随夫姓,又名田志胜)共养育五女。长女英年早逝,二女周云凤,三女周云鹤即我养母,四女周云鹊(为我母亲),小女周云鹿。外祖父与人合伙在横溪镇开设一家中药店,名萃泽堂,经营各种药材,亦有坐堂医生,生意不错。在日寇侵华时停业。从现遗留的曾为萃泽堂的建筑来看,石砌台门,上好材质的木格门窗,遥想当年肯定也为一时之盛景。我记忆里外祖父家殷实、开明,女儿都上私塾,知书达理。这在大城市不算什么,在闭塞乡村也属稀罕了。
萃泽堂关闭后,空余的账本无用处,记得我和二弟衢生做功课时,拿萃泽堂的厚账本反面当草稿纸。
外祖父在乡间可称有名望人士。外婆家厅堂上挂有中堂书作一幅,两侧有对联,书法苍古,是我外曾祖父田有昆先生之遗墨。惜遗失了。
我们家厅堂上(家被日寇焚烧后,我们移居外婆家。此厅堂指外婆家另有一幢三间两厢房的二层老屋的厅堂)也挂有中堂一幅,是用红颜色画的梅兰竹石图,两侧有墨写的对联。右联是三春花鸟杜工部诗,左联是四面云山王摩诘画。这些也全是我外曾祖父的手迹,今早已不复存在。
两个名字的由来 我有两个名字,一为乳名、学名,也为现用名,一为谱名,即方氏族谱上记载用。
我一生用过一次笔名,叫“吼声”,是一时兴起为之,民国时期念初中时用过外,再没使用过。
父母生育四子一女,我为长子。下有二弟方衢生,为电气机车高级工程师;三弟方龙飞,四妹方秀芳及有书画天赋、有艺术品鉴力的小弟方发祥。
我的乳名在先,谱名在后。
方增先的名字,是由我们当地的神医郭先生取的。因为我是方家长孙,在外婆家又是长外孙,因此我在两家长辈心目中很金贵。为保佑孩子安康成长,所以家人请当地神医郭先生为我取乳名,意图吉利。郭先生扶乩很是灵验,当时村民对他十分相信,请他的人不少。据说为我取名时,郭先生手擎“批机架”(土话),即扶乩,是我们当地扶乩架的一种。他与另一人用树枝丫杈头敲打案桌,然后根据留下的比划迹象来确定名字。这是先字的来历。
我的谱名来历是这样的。家谱又称族谱,记载以血缘关系为主体、同宗共祖的一个家族繁衍生息及其他重要事情,也是念祖溯源、敦亲睦族、承上启下、传承美德的重要记载。在我们那里,续修家谱是很普遍的事。我们西塘下村这支方氏家谱为二十年一续修,都由有名望的族长领衔。我出生时正赶上续修家谱。
根据老祖宗既定规矩,父亲为“自”字辈,我为“守”字辈,毋庸置疑,当然得用“守”字作名的第一个字,故我谱名叫方守先。虽乳名叫增先,但平时长辈们都唤我“先”!
谱名方守先,仅仅在族谱上和曾祖父墓碑的供奉人名单上用过一次,除这两处以外没再使用过。有人问过我,为什么不用守先作名字,其中一个很大原因是我的外祖父周守望公的名字第一个字亦是“守”字,按传统礼节,晚辈不能犯尊,故我的学名仍用乳名增先。
替二弟起名情况较特殊,因二弟出生在父亲工作之地衢州,则择名衢生,作为纪念。小弟发祥、三弟龙飞、妹妹秀芳均我母亲取的名。
另一件事,我家从曾祖父、祖父、父亲全是单传。直到我这辈,才人丁兴旺,且还继承祖业—前半生以教书为生,是个不折不扣的艺术教书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