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某文科状元顺利被清华大学录取。成为清华大学的一名学生之后,该同学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道:“以前觉得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都是大学霸,每天学到不吃不睡、废寝忘食的那种。但到了清华才知道,周围的同学该看动漫看动漫、该打游戏打游戏、该追剧追剧、该睡觉睡觉,反正不是整天埋头学习的书呆子,但到了期末考试,人家的成绩还是那么好。而且,这些人不但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的表现也相当突出,有的是运动健将,有的是书法高手,有的是绘画高手,有的是演讲高手……反正,就是各种才艺集于一身,真正的多才多艺。”
10 年之后,时光来到了 2022 年,江苏一对双胞胎兄弟的表现,再次吸引了很多家长和学生的眼球。兄弟二人双双以高分进入清华大学。看到这对双胞胎的表现后,很多父母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兄弟两个都如此优秀,实在让人惊叹。进入清华大学后,兄弟俩在接受采访时同时表示:他们从来就没有上过一天补习班。这样的经历,更是让那些每天都送孩子去补习班的父母汗颜。于是,这些父母不禁要问:难道天赋真的如此重要吗?还是自己家的孩子不够努力?
经过对众多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那些考入名校的孩子,在日常的学习中都会有一些共性,这些共性包括:
第一,有周密的学习计划。当孩子真正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之后,他会觉得每一秒钟对他来说都是无比珍贵的,所以在学习上也必定会分秒必争。但是,如果迫于压力,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学习的效率就会低下。要知道,孩子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学习的难度是一步步提升,学习的科目也是逐渐增多。如果父母能够提醒孩子制订好学习计划,并按计划去执行,那么孩子在学习上就不会有太多的压力,就能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行。
第二,有强大的自律精神。凡是学习成绩好,而且比较稳定的孩子,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都有强大的自律精神。在该学习的时候,不管周围的环境如何,也不管外面的诱惑有多大,他们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而且学习效率非常高。
第三,有远大的志向。古人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由此可见,远大的志向对于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从小树立起一个远大的志向,这对孩子的成才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比如,如果孩子的志向是成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他就会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地自我鞭策和自我激励,最后即使不能成为一名科学家,也一定会在科技领域里有所作为;再比如,如果孩子的目标是进入清华或北大,即使最后不一定能够真正进入清华或北大,但进入 985 院校一般是没有问题的。相反,如果孩子只把目标定在 985 院校,那么最后往往只能上普通的一本院校,甚至是二本院校。
第四,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不管是素质教育时代,还是大语文时代,都需要孩子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无数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如果孩子的阅读能力突出,那么孩子在考试的过程中,就会有很好的表现,因为小到对一道题目的准确理解,大到对一篇作文的整体布局,都需要有阅读能力作为基础。比如,如果作文题要以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人物的性格特点作为背景,写一篇励志性的文章。那么读过《西游记》和没有读过《西游记》的孩子,在写这篇作文时,不管是深度和广度,还是整体的高度,肯定都是不一样的。
第五,没有偏科。根据木桶效应,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所以,如果孩子在学习方面偏科比较严重,那么他在参加重要的考试时,就会遭遇木桶效应,与自己设定的目标失之交臂。所以,父母一定要尽早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以避免孩子在学习上出现偏科的现象。或许一些父母还会存在这样的侥幸心理,认为孩子偏科的情况可以通过上补习班来解决,但事实上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因为偏科一旦形成,就说明孩子对这一科目已经没有兴趣,而兴趣是没有办法通过补习班来培养的。相反,孩子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父母越让他去参加补习,他就会越痛苦,越不想学。
总之,那些考上名校的孩子,大都相当自律,能够按照预先制订的计划主动学习。所以,父母们与其多花钱去给孩子报补习班,不如从小好好培养孩子,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才是真正地爱孩子。当然,人力有时尽,对已经很努力的孩子,也不要太过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