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互相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改革开放多年的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农村的改革方向。城乡一体化就是此次改革开放总体部署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城乡一体化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同时对促进国家发展也有深远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015 年 4 月 30 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我们一定要抓紧工作、加大投入,努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他强调,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率先推进农村改革,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近年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农业基础地位得到显著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得到明显改善,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关系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同时,由于欠账过多、基础薄弱,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意义更加凸显、要求更加紧迫。
当前国家可分为城市和农村两个差异较大的区域,还无法形成一个大市场,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和农村之间在资本流动、土地流转、人才交流、就业转移、技术转让等方面的工作落实还不够充分,只有通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形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机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农村而言,和谐社会就是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当前我国近一半的人口在农村,如果农村经济落后,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城乡一体化的目的是解决城乡差距扩大的问题,实质上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非常重要的基础。
没有农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仍然在农村,并且农村也是发展经济最具潜力的地方。
推进城乡一体化,就要实现“五大统筹”,即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统筹城乡社会管理。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央在政策安排上做了具体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为确保国家对“三农”支持的正常化、制度化,应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农业补贴制度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确保主要农产品如粮食、棉花等持续稳定供给,要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含金量,发展农产品的工业化,提高农民的收入,让农村生活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如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农村电力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解决农村的饮水问题,解决农村燃料问题,加快沼气建设等。
促进城乡发展的合理布局,避免各自为政,盲目发展,要合理安排乡镇建设,包括产业聚集、农田保护、生态涵养、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使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每一级的发展规划都必须按照城乡统一规划标准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