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顶级成功人士的自我跨越,离不开五大精进思维

独立思维:人生只有一次,要靠自己而活

“靠水水会枯,靠山山会倒。”过度依赖他人会让自己处于被动且不利地位,唯有靠自己才能掌握主动权,才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下雨的时候,自己带伞或者等待雨停是明智的选择,要是一直等待他人送伞,会让自己一直处在焦急中,因为你不清楚对方是否打心底里真心愿意送伞,也不清楚对方送伞的过程是简单还是艰难。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不要麻烦他人,不管大事还是小事,总是麻烦他人,总有一天,对方会感到很累,这段关系也会因此走到终点。

河南省某乡村出现了一个令世人震惊的“巨婴”,他叫杨锁,被称为“中国第一懒人”。杨锁是个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子,有手有脚,智力也没问题。但在父母双双去世之后,他开始变卖家产、四处讨饭,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巨婴”。

1986 年,杨锁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但他是家中的独生子,备受疼爱。

到了 8 岁的时候,杨锁应该上小学一年级了,但父母害怕他走路累,便用担子挑着他去上学。当地人看到这种情景,都无不为之动容。父母特别宠溺他,每当年幼的杨锁做家务的时候,便被制止并帮他完成。久而久之,杨锁的心理开始发生变化,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

但天有不测风云,在他 13 岁的时候,父亲患上了肝癌,并花光了家中的所有积蓄。但即使是这样,也没有挽留住他的生命。后来母亲因为操劳过度,在他 18 岁的时候撒手人寰。

不幸中的万幸,堂哥看到了杨锁的生活窘迫,没有看笑话,而是伸出了援助之手。他给杨锁介绍了一份工作,而这份工作足以让他解决温饱问题。但杨锁懒惰成性,根本不知道感恩,最终丢掉了工作,并成了亲属眼中真正的“废人”。

在走投无路之下,杨锁回到了家乡。他先是将家中值钱的东西纷纷变卖,甚至在冬季的时候将家具焚烧取暖。

当家中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卖的时候,杨锁不得不走上乞讨之路。很多人会给他食材,但他懒得去做饭,只挑能吃的吃。

2009 年是一个“冷冬”,加上持续的下雪,天气变得异常寒冷。堂哥想起了杨锁,拿着一些食物和保暖的衣被,冒着风雪来到了杨锁的住处。此时的杨锁蜷缩在角落里一动不动,早已没有了呼吸。

像杨锁这样的例子,现实生活中毕竟是少数,但着实令人警醒。

从呱呱坠地开始,每个人的身边或多或少地都会有庇护者。他们保护着我们长大,又慢慢目送我们远去。

人生是一场很长的旅途,能在我们身边从始至终陪到底的那个人,往往只有自己。能够在漫长旅途中,活成什么样子,也由我们自己决定。就像雏鹰要学会飞翔,需要自己走向悬崖,带着孤注一掷的勇气,径直跳下去。用九死一生的独立,赢得翱翔的自由舒畅。而翅膀在它前行的时候,便已经开始丰盈有力。

人的成长,亦是如此。总有一天,人们需要自己一个人去迎战世界。不管你有没有准备好,这一天都会到来。

而你的力量,也从开始学会独立的那一天,开始慢慢变得强大。成年之后,我们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依赖他人,不管是父母、另一半或者朋友,我们要减少对他们的依赖。

世上没有人能替代自我,不管你经历多大的悲喜,任何人都无法体验你的心情,只有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作为主人,要对自己负责,要善待自己,要让自己独立,减少对别人的依赖,要努力工作,要懂得享受生活,保持好的心情。

能够独立的人一般有以下特点。

1.性格坚强,不会轻易求助于他人

性格独立的人骨子里都有一股倔强的劲儿,他们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轻易求助别人,而是自己反复推敲,反复琢磨,拿出一种不服输的态度去把哪怕最细微的事情搞懂。他们从不轻易地依靠他人,更不会主动地让任何人来帮助自己解决难题。这种个性使得他们做事往往考虑得比较长远,且总能想出许多好办法。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们也能沉着应对,最终使问题迎刃而解。

独立的人不愿意求助他人并不代表着他们执拗,钻牛角尖,只是他们会考虑得比较长远,小问题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也能够解决,即使遇到真正的难题,他们也能从别人的帮助中学到知识,独立解决以后相似的问题。

性格独立的人给人一种聪明的感觉,其实他们只是凡事亲力亲为,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对他人的依赖。

2.消化内心伤痛的能力很强

一个真正做到独立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总是独自面对经历的一切,他们会像老虎一样在夜晚独自舔舐着伤口,白天又会变成神采奕奕的凶兽,丝毫看不出前天所经历的种种不堪和伤痛。这正是由于他们具有强大的精神消化能力,可以将自己心中所有的委屈、痛苦、烦恼全部转化为力量,爆发出来,以一种新的面貌面对每一天的到来。

当遇到困难时,他们总能及时调整心态,不需要周围人苦口婆心的安慰,也不需要与亲朋好友大醉一场来寻求短暂的麻痹,他们有的只是沉默、沉思和消化内心伤痛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一个人独立必须具备的。

3.不相信命运的安排

在遇到生活的磨难的时候,很多人会抱怨命运,但是对于独立的人来说,不管什么所谓的宿命,凡是自己有能力去尝试的,一定会去亲自尝试一番;即使以失败结束,也不会沉沦,跌倒了,拍拍身上的土,继续朝着人生的下一站再出发。

不存在所谓的命运安排,有的只是自己不断挑战生活上的种种磨难,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所有没有经过自己尝试过的东西就不会让自己恐惧,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目标,那就是自己的命运自己安排。

我们都在向往金钱自由、世间自由的生活,殊不知,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先要让自己独立,否则哪里来的自由?处处受牵连,时时受限制,不是自由,也不是独立,先要让自己强大,有向束缚说再见的能力和气魄。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不断减少对周围的依赖,因为只有理解并付出行动的人,才能真正理解独立的含义。

努力思维: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意思是努力到再也没有力气去放弃的程度,拼搏到自己都感动的程度。这句话常常被人引用来勉励、告诫他人或者自己去努力奋斗,拼尽全力,不留遗憾和后悔。

每一个风光的背后都饱含着辛酸,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离不了拼搏。人前的光鲜亮丽,都是由辛勤和汗水交织而成的。不要总是羡慕别人的辉煌,别人再怎么辉煌都与你无关,你唯一能做的只有拼搏。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他出生在浙江鄞县一个偏僻的山村里。因为家里穷,他一面帮家里做农活,一面跟父亲念点儿书。童第周17 岁才进中学,他文化基础差,学习很吃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才 45 分。校长要他退学,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一个学期。

第二学期,童第周更加发愤学习。每天天没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夜里同学们都睡了,他又到路灯下面去看书。值班老师发现了,关上路灯,叫他进屋睡觉。他趁老师不注意,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面去学习。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上来了,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考了 100 分。童第周看着成绩单,心想:“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

童第周 28 岁的时候,得到亲友的资助,到比利时去留学,跟一位在欧洲很有名的生物学教授学习。一起学习的还有别的国家的学生。当时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中国学生在国外被同学瞧不起。童第周暗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那位教授一直在做一项实验,需要把青蛙的卵的外膜剥掉。这种手术非常难做,不仅要有熟练的技巧,还要有耐心和细心。教授自己做了几年,都没有成功,同学们谁都不敢尝试。

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他不怕失败,做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成功了。教授兴奋地说:“童第周真行。”这件事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

看到自由高飞的雄鹰,我们无比羡慕,羡慕它可以自由地飞翔在高空中,在广阔的蓝天里,却不知道雄鹰想要获得自由翱翔的本领,要经过多次的磨难。在还是雏鹰的时候,第一次练习飞翔,就要从万丈高的悬崖峭壁上跳下去,途中不知道有多少次为悬崖突出的石块所划伤,就算受了伤,还要不停地振动着自己的翅膀。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成功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你看不到的辛酸。取得好成绩看似容易,但背后是数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辛努力。任何成绩的取得、项目的突破,依靠的都不是个人的努力,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拼搏。

通往梦想的道路只能由拼搏铺就,无论项目是冷门还是热门,不论比赛最终结果如何,至少努力过,拼搏过。

1.甘于享受孤独

人生想要获得成功,必须得忍受住孤独。别人在休息时,我们还要默默努力,忍受孤独,熬过最艰难的时光,将会比别人取得更大的成功。

2.可以忍受痛苦

人生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一路上难免会有很多坎坷、泪水、痛苦。痛苦之后往往会有两种结果:一是委靡不振;二是更加强大,在经历痛苦之后究竟是委靡不振还是更加强大,取决于我们是否能挺得住痛苦。

3.顶得住压力

没压力就没有动力,但多数人在面对压力时却常常因为害怕而选择逃避和放弃。只有摆正心态,坦然面对压力,才会给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注入无限动力。

4.挡得住诱惑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定力不强,会让自己迷失前进的方向,陷入短暂利益的旋涡中。面对种种诱惑,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和理想,才有可能成功。

5.经得起折腾

大多数成功的道路都不会平坦,无论经过多少次跌倒,都要有足够的勇气站起来。经得起折腾的人才是命运的强者。

6.丢得起面子

面子是自己给自己的,不是别人给的。害怕丢面子,只能打肿脸充胖子,会让自己更加痛苦,从而丢掉更大的面子,让自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7.提得起精神

废寝忘食,闻鸡起舞,头悬梁、锥刺股,古人告诉我们:如果想获得一个东西时,就该有孜孜不倦的精神去追求。长时间面对同一件事情,难免会枯燥;付出长时间的努力却看不到结果,难免有抱怨情绪,而真正能成功的人,都能迅速调整状态,提起精神进行再一次的冲锋。

实践思维:身体力行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有个人叫孙阳,是个识马专家,人们尊称他伯乐。

为了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出去,伯乐写了一本书,名为《相马经》。他的儿子天生有点笨,也想成为识马专家。于是,将书背得滚瓜烂熟后,就自信满满地去找马,最终找到了一只癞蛤蟆。

他将癞蛤蟆拿到伯乐面前,说:“老爸,看我把千里马找到了。”

伯乐看后哭笑不得。

这就是“按图索骥”的由来。

人类用书或图来传播知识,一本书写的内容有限,不可能把所有东西都写下来,也不可能全对。马克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考试,很多人把这句话背得滚瓜烂熟,却从来不去实践,就知道扯开嗓子背,然后用在自己身上就把这句话忘了。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多。从认识论角度来说,书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们认识成果和实践成果的载体。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迪,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总的来说,读书多多益善。但是,多读书不能死读书,死读书不如不读书。

书本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实际情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书本知识讲的是带有普遍性的共性问题,不可能完全涵盖千差万别的个性问题;书本知识多是抽象概念的理论,实际生活中正在发生的是生动鲜活的实践。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河里的水时时不同,世间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正确与错误、深刻与肤浅之分,对事物的认识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脱离实际去照搬照抄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只会使自己的工作陷入被动和尴尬境地。

学习包括读书和实践,读书只是学习的一个环节、一个部分,而不是学习的全部,将全部精力用在书本上属于本末倒置。将学习等同于只读书,就会面临书太多而人的精力有限的矛盾,因为一个人穷尽一生也无法看完所有的书。

一个人的生命时长是有限的,精力旺盛的时光更是短暂,只投放在书海中,就会挤占社会实践的时间精力,进而会导致人的办事能力变弱。只投身在读书上,还容易使人知行脱节。脑中思考过、口中讲过、书本上见过,都只是形成对事物的认知,不足以支撑行为的转变,遇到事情后依然是已经养成的行为习惯在起作用,很容易导致知行脱节。更严重的是,只读书而不活动,还会严重损害人的身体健康。

实践是知识的最重要来源,行中蕴含知,行可以检验知,不经过实践活动,就难以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学习必须经过练习实践,只进行思考和读书,则无法真正掌握知识。

聚焦思维:学千招,不如绝一招

先讲一个小故事:

小李在 30 岁前做了很多份工作,每份都不超过 2 年的时间,他总是不停地在更换岗位和单位。刚过 30 岁,家里催着要二胎,小李有点喘不过气来。房子刚付了首付,除了要供房,还要负责平时的日常开支,几乎拿不出任何钱来。对于很多人来说,30 岁就是一个分水岭,“闹钱荒”属于正常。关键是小李在择业的时候陷入迷茫状态,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要做什么工作。

小李的情况,很多人都遇到过。从事的工作太多,什么都干,最终什么都不专业。随着年龄的优势慢慢失去,论干劲和激情不如二十几岁的年轻人,30 岁之后也将成为企业淘汰的人选。这是典型的缺乏聚焦思维。

“学千招,不如绝一招”,学会聚焦思维,就会少很多麻烦事。不要什么东西都要自己学,只要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强,把你的全部精力投入在愿意为之奋斗的事情上,就是聚焦思维。

社会分工越细,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越高。对于企业来说,有自己的特色,就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企业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准确地讲,应该是专业人才的竞争。所以,对于员工来说,专业技能越高的人,越会受到企业的欢迎。

生活中有句俗语“艺多不压身”,这句老话在时代巨变后,就很有局限性了。如同下面这个案例一样,听了她的故事,才能领悟到:有很多技能并不是件好事,不仅分散精力,还将一事无成。

有一个女孩大学时候学的是英语专业,和很多同学一样,她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不知道自己以后该如何在职场发展,因为英语只是一门语言,作用仅限于交流,很多非英语专业的人都能比较熟练地掌握这门语言,都能很好地用英语交流。

为了使以后的路子更宽阔些,女孩修了第二专业,学了经济学,希望以后的双学位有助于自己在职场上发展。后来,她还准备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希望自己毕业后进入学校教书,这样,以后的就业路子就会非常宽。

那段时间,女孩非常忙,业余时间不是去经济系听大课,就是准备考取教师资格证书。

女孩以为父亲会对她大大表扬,但没有想到,父亲却说:“你的英语好到不需要学习了?现在又是学经济学又是准备考教师资格证的,你把时间和精力都分散了。记住一句话——瓶子里装酒就不能装酱油,人生需要舍弃一些东西坚持一些东西。”

父亲的话让女孩醍醐灌顶,她很快停掉了经济学的研修,放弃了考教师资格证,一门心思学习英语口语。毕业后,她进入了一家翻译公司上班。周末,她去一家英语辅导学校给大家讲授口语。

经过两年的自我提高,女孩的英语达到了同声传译的水平。后来,她跳槽到一家大型翻译公司上班,经常被公司派到一些大型商务会议或国际性的行业会议上担任同声传译。因为业绩好,客户满意,公司很快就提高了她的工资,第二年她的年薪已经拿到七十万元,很快以按揭的方式在上海买了住房。

又过了两年,女孩提前还清了房贷,然后买车、结婚,生活还算满意。如今,她每年实际只需要工作四个月,年薪就能达到八十万元。

近些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女孩在职场中算是发展顺利的一个,这主要得益于父亲当初的教诲,使得她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专攻”英语口语上,使得在这方面领先于许多人,使得在口语方面占得优势。

如今很多行业进行细化,远远不止三百六十行了。职场对“精通”要求很高,以前的那种“样样通但是样样松”会被职场排斥和淘汰的。只有集中时间和精力把某项技能学精通,才有可能在职场中打开一扇大门。

虽然说技多不压身,但至少应该有一门专攻的精炼技能,才能在社会上打拼得如鱼得水。

对于个人的事业来说,最大的危机就是业不精专。街头上风里来雨里去的修鞋匠,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凭着自己的手艺,却可以养活一家人。所以,社会不要求我们是“通才”,但一定要是“专才”。行行出状元,只要拥有一技之长,就可以成为一个行业的精英,成为企业永远需要的人才。

只要拥有“一技之长”,就拥有了一个“绝招”,有了竞争的资本,有了就业谋生的手段。所以,“千招会”不如“一招绝”。万事都精通的人固然招人喜欢,看起来很博学,但在有限的时间里,修炼太多的技艺,反而难以达到高深的地步,只能是蜻蜓点水似的略知皮毛而已。

跃层思维:摆脱低层思维 实现阶级跃层

与什么样的人同行,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谓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想要有璀璨的人生,必须脱离“底层思维”,选择与有德之人同行。

面对同样的境遇,高层次的人往往占有优势。他们不仅能够温暖自己,还能够照亮他人;低层次的人,往往连自己的问题都处理不好,更不要提帮助他人了。而个人层次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思维模式的影响。所以,要想活出高层次的生命,首先要自觉远离那些低层次的思维模式。

1.远离懒惰人群

世上智商低的人是真的智商低吗?除了原生病因,其他都是因为懒造成的。比如,做题,明明再深入一点就能解出答案,因为懒,不愿意动,于是就解不来。是笨吗?显然不是。因为懒。

成为人上人,是每个人都渴望的。面对通往顶峰路上的种种困难,懒惰的人常犯的思维错误就是,心动,身不动。懒惰的人,总会给懒惰找来借口,一日立三志,志志皆枉然。

有个年轻人身没一技之长,四处找工作无果,却想做一个健身教练。早上做了几个引体向上,觉得手太痛了,想着还是回家写点东西吧,说不一定会成为作家。文章写了个开头便写不下去了。他心想自己不是那块料,还自我安慰:及时止损。

看人家理发简单,年轻人又心生一计,去学理发吧。学了几天又回来了,说头发落在身上很痒。睡到半夜,突然灵光一闪,何不去学做生意?……结果,十几年过去了,年轻人什么也没有学会。

人一懒惰,就会导致意志薄弱;意志不坚强,往往又导致缺乏行动和执行力,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样的人,就算给他一场富贵,他也得不到。

跟这类人待得久了,也会变得懒惰。就算不变懒,因为观念不一致,你看不惯,心情也会跟着烦躁不安。哪还有心思追求上进?所以,我们要远离这类人。心动,身不动,生活是不会给你任何阳光和雨露的;身和心行动在一个频道上,才会得偿心愿。

2.远离不求上进的人群

行为学上有个奇怪的现象,叫“互逆现象”。不求上进的人,不一定是懒惰的人,但懒人一定是不求上进的人。曾经上进的人,由于某种原因受到生活的打击,变得萎靡不振,意志一点点被消磨,最后也会变成懒惰的人。

不求上进的人,不敢直面风雨的磨砺,只会把自己圈定在自设的套子里,甘愿浑浑噩噩地生活,最终沦为“底层思维”拥有者。我们也要远离他们。

老家有个叫刘老七的男子,婚后勤勤恳恳,工作起早摸黑,虽存不了多少钱,但生活还过得去。自从老婆跟别人跑后,他就完全变了一个人。他整日里窝在床上,肚子饿了,就把家里值钱的卖了换粮食。最后,连煮饭的锅也卖给了收“破烂”的人。

在村里待不下去了,刘老七就跑到镇上跟另外一个“刘疯儿”结成伙伴。白天沿街乞讨,晚上就住在大桥下。从精神上来说,他是健康的人。之所以变得疯疯癫癫,无非就是麻痹自己,给不求上进寻找一个借口而已。

在岁月中跋涉,哪能事事如愿?遇上失意的事情,要振作起来,想法子争回这口气,才是正确的选择。

自然界没有风风雨雨,大地就不会春华秋实。既然活在当下,便学着去适应生活。妄图安逸享乐,生活定会给你一记重锤。经受不住生活的考验,一蹶不振,也会变成对社会无用的“废人”。

3.远离格局小的人群

什么是格局?格局就是一个人的胸襟。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可跑马”,说的就是一个人的格局。你有多大的格局,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格局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而格局小的人,注定不会有大成就。

刘叔这人喜欢斤斤计较,格局有点小。前些年房子拆迁补了一点钱,跟家里一合计,准备开一个火锅店。

多数人选择店址,都会选人多热闹的地方。刘叔却贪图便宜,找一个背街的小巷。不仅人少,还阴暗潮湿,他的理由就是美味出在小巷子。但现实是,其他小巷子都灯火辉煌,这里却黑灯瞎火一个顾客都不愿意来。

火锅店算开起来了。刚开始,味美食材足,朋友亲戚都来捧场,生意还不错。做了一个月,刘叔动了心思,为了多赚钱,火锅底料里的牛油少放,甚至不放。殊不知,老火锅少了牛油就少了灵魂。

果不其然,没过几个月,来吃的人慢慢就少了。顾客一少,食材存放的时间就久,肯定不新鲜,恶性循环就来了,顾客吃了变质的食材,哪能对味?到最后关门收场。

格局小的人,胸襟小,注定很小气,喜欢在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上大做文章,简直就是浪费生命。他们眼光短浅,没有长远的规划和分析,只注重眼前的利益,不顾长远的发展。但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眼前的成绩,不能评判一个人的最终能力;只有思维格局,才能最终决定一个人的人生。 ecK3PX+msQl4c58GNQD4Z8BtRA1BSXVq+zrYZss3IcsTYZHn1YvPk00EKy64tGm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