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021年12月六级真题解析(第二套)

老师说 本套视频解析中,老师带你总结写作词汇、句式和逻辑升级的高分技巧;教你翻译时如何使用高级句式,让你的翻译句式多变,脱颖而出,快来扫描本页视频课二维码观看吧。

Part I Writing

精讲作文,点拨技巧,扫码看配套视频

· 审题 ·

题目要求考生写一篇以“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乐于帮助贫困的人”开头的作文,考生可以通过发表评论、举例子或介绍个人经历等方式展开论述。根据题目提示,作文可以采取以下布局:开头段描述社会现象;中间段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结尾段总结全文。考生写作时可以使用与“描述现象”或“阐述原因”相关的写作句型。

· 参考范文&点评 ·

Nowadays more and more people take delight in offering help to the needy. In our daily life, we often see or read about related reports in the mass media about helping the needy, which indicates that helping people in need becomes an increasingly common phenomenon. As far as I'm concerned, there are mainly three reasons why this phenomenon prevails. 1

First of all, helping others has always been considered as a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 as well as a generally recognized fine quality, so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carry it forward. Secondly, as the saying goes, “The rose in her hand, the flavor in mine.” Helping others cannot only help them get through difficulties, but also bring spiritual pleasure and a sense of pride to ourselves. Last but not least, developing the spirit of helpfulness can be beneficial to the stability and unity of society. When everyone is willing to lend a helping hand to the needy, our society will undoubtedly become warmer and more harmonious. 2

In summary, doing others a favor, especially the needy, should be encouraged and appreciated. Let's sow kindness and warmth together to make a better world. 3

1 描述社会现象,指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乐于帮助贫困的人”,由此引出下文对该现象盛行的原因的分析。

2 分别从发扬传统美德、利人利己、社会需要这三个角度论述帮助他人带来的好处,由连接词First of all、Secondly、Last but not least引出。

3 总结全文,呼吁大家传递善良与温暖。

· 范文译文 ·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乐于帮助贫困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在大众媒体上看到或读到帮助贫困的人的相关报道,这表明为贫困的人提供帮助成了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在我看来,这种现象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帮助他人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认的美好品质,所以我们有必要将其发扬光大。其次,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他人不仅可以解他人之困,还可以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自豪感。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发扬助人精神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团结。当每个人都愿意向贫困之人伸出援手时,我们的社会无疑会变得更加温暖与和谐。

总之,帮助别人,尤其是贫困的人,应该得到鼓励与赞赏。让我们一起播种善良和温暖,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 亮点词汇 ·

mass media 大众媒体

carry forward 发扬

do sb. a favor 帮助某人

prevail 盛行

spiritual 精神上的

appreciate 赞赏

virtue 美德

lend a helping hand 伸出援手

sow 播种

· 写作句型 ·

1 In our daily life, we often see or read about related reports..., which indicates that...becomes an increasingly common phenomenon.

句型意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或读到……的相关报道,这表明……成了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常用于描述某个社会现象或热点,通常用于作文开头段,引出对该现象或热点的讨论。

2 ...has always been considered as a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 as well as a generally recognized fine quality.

句型意为“……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认的美好品质”,常用于说明某种行为或品质被人们所推崇的原因。

Part III Reading Comprehension

精讲阅读,点拨技巧,扫码看配套视频

Section A

· 概览 ·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项研究发现。实验证据表明,对自己和所爱的人怀有善意的想法对你的整体健康有益。研究人员通过对照组实验发现,那些被要求对自己怀有善意想法的参与者更有可能表现出与放松和安全感相关的身体反应,而那些被要求批判自我的人则表现出不佳的身体反应。

· 全文翻译 ·

实验证据表明,对自己和所爱的人怀有善意的想法对你的整体健康有益。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调查,以探索善意的想法和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之间的 [26] 关系。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向五组参与者提供了一套不同的音频指示,其中一些指示鼓励参与者 [27] 友好地看待自己,另一些指示则劝说他们以自我批评的方式进行思考。在听完音频指示后,参与者被要求回答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他们是否感到焦虑,他们对自己表现出善意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他们觉得与他人的 [28] 联系有多紧密。

那些被要求对自己怀有善意想法的参与者更有可能表现出与放松和安全感相关的身体反应。他们的心率也下降了,这是一种心脏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的健康迹象。然而, [29] 相反地,那些听了批判性音频片段的人在听完之后被发现心率更高,出汗反应更强烈,这两种反应都 [30] 表示威胁和痛苦的感觉。

有能力关闭身体的自然威胁反应可以 [31] 增强人的免疫系统。这反过来又使他们更有可能从疾病中迅速康复。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些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我们发现 [32] 复发性抑郁症患者尤其受益于基于自我意识的 [33] 认知疗法。他们基本上学会了更加同情自己。

这意味着,对于 [34] 易患抑郁症的人来说,用 [35] 同情来对待他们的消极想法和感受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这些(消极)想法并不是事实。它引入了一种不同的存在和认知方式,这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相当具有变革性的。

· 答案详解 ·

26. G) correlation ( n. 相互关系,关联 )

语法判断 空格前是定冠词the,空格后是介词短语between having kind thoughts and a person's psychological state,由此可知,空格处应填入一个名词。

语义判断 开篇提及,实验证据表明,对自己和所爱的人怀有善意的想法对你的整体健康有益。本句承接上句,用研究人员展开的具体调查加以佐证。由空格后面起修饰作用的介词短语可知,本句表明怀有善意和心理状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故correlation符合语境。

27. B) amiably ( adv. 亲切地,和蔼可亲地 )

语法判断 空格前为动词think,空格后为介词短语about themselves,由此可知,空格处应填入一个副词,修饰该动词。

语义判断 本段开始详细介绍实验过程,由some of which...和others which persuaded them to think in a self-critical manner两者的对照关系可知,此处是说,一些音频要求参与者对自己心怀善意,而另外一些要求参与者以自我批评的方式进行思考,故amiably符合题意。

28. F) connected ( adj. 有关联的 v. 连接 )

语法判断 分析句子结构可知,空格前的how likely they were to show kindness to themselves和how 28 they felt to other individuals为并列关系,充当included的宾语。故空格处应填入一个形容词,充当半系动词felt的表语,同时与likely语义并列。

语义判断 此处是说,这些问题包括他们是否感到焦虑,他们对自己表现出善意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他们觉得与他人的联系有多紧密,故connected符合语境。

29. A) adversely ( adv. 相反地;不利地,有害地 )

语法判断 空格前为副词Yet,空格后句子结构完整,主干为those were noted as having a higher heart rate and sweat response afterwards,故空格处应填入一个副词,修饰整个句子。

语义判断 本段介绍实验结果,前两句提及被要求以善意对待自己的人表现出了健康的身体反应,由此可知,本句说的是被要求听批判性音频提示的人出现了不良的健康反应,两者是相反的情况,故adversely符合语境。

30. N) signify ( vt. 表示,说明 )

语法判断 此处为both of which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空格前是关系代词which,空格后是名词短语feelings of threat and distress,由此可知,空格处应填入动词,充当谓语。

语义判断 which指代的是前面的a higher heart rate and sweat response,根据医学常识可知,心率高和出汗反应强烈都是感受到威胁和痛苦的身体迹象,即两者都表示威胁和痛苦的感觉,故signify符合语境。

31. C) boost ( vt. 使增长,增强 )

语法判断 空格前为情态动词can,空格后为名词短语a person's immune system,由此可知,空格处应填入一个动词原形。

语义判断 由本句中的to switch off the body's natural threat response和下一句中的gives them a greater likelihood of recovering quickly from illness可知两句都是在说身体积极、健康的反应,故boost符合语境,即“增强人的免疫系统”。

32. M) recurrent ( adj. 反复出现的,一再发生的 )

语法判断 空格前为介词with,空格后为名词depression,由此可知,空格处应填入一个形容词或分词,充当depression的定语。

语义判断 由该宾语从句的谓语benefit particularly from可知,此处说的是好的实验结果,将备选形容词或分词选项代入原文,可知recurrent符合语境,即“复发性抑郁症患者从中受益”。

33. D) cognitive ( adj. 认知的,认识的 )

语法判断 分析句子结构可知,from self-awareness-based 33 therapy是from引导的介词短语,名词therapy前面应该填入定语,故空格处应填入一个形容词或分词选项。

语义判断 由前面的self-awareness(自我意识)可知,空格处应填入的名词与意识有关,故cognitive符合语境,即“基于自我意识的认知疗法”。

34. L) prone ( adj. 易于遭受……的 )

语法判断 空格前为名词people,空格后为介词短语to depression,由此判断,for的宾语是people,而 34 to depression充当people的后置定语,故空格处应填入一个形容词,与后面的to一起构成形容词短语,修饰people。

语义判断 研究的结果是为了帮助患者,推知空格处应填入形容词prone,构成固定短语prone to(易于),即“易患抑郁症的人”。

35. E) compassion ( n. 同情 )

语法判断 空格前为介词with,空格后为句子的谓语动词is(句子主语是前面的动名词短语meeting their negative thoughts and feelings with 35 ),故空格处应填入一个名词,充当介词with的宾语。

语义判断 上一段结尾使用了sympathetic(同情的)一词,本句承上启下,可见空格处所填词与sympathetic含义相符,故备选名词中compassion符合题意。

干扰项注释 H) fascinated( adj. 入迷的 vt. 使着迷 ) I) indignantly( adv. 愤怒地,愤慨地 ) J) insulation( n. 隔热;绝缘;隔热材料 ) K) lavish( adj. 慷慨的,大方的 vt. 过分给予 ) O) surpass( vt. 优于;超过 )

Section B

· 概览 ·

人类因为担心自然资源会枯竭而想到要保护自然资源,所以有了生态意识和环境概念。这种生态意识和环境概念逐渐演变为一个综合性学科,并正在影响技术发展和国际政治。巴黎会议饱受争议,却依然是一种历史性进步。我们可能面临生态灾难,不过人类历史上的一系列尝试表明,缓慢的希望还是存在的。

· 全文翻译 ·

拯救我们的地球

A) 从长远来看,人类与森林的关系一直是一种残酷的破坏关系,但即便如此,也带有缓慢的希望。中世纪时,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不缺木材,很少有人认为砍伐森林是一个问题。然而1548年,威尼斯人估计,按照他们当前的使用速度,重要的木材供应将只能维持30年——但是换一种森林管理方式就有可能满足未来许多个世纪的需求。 [43] 保护资源的想法源于对未来的担忧:担心资源的消耗速度超过资源的补充速度

B) 人们对树木和森林的理解,核心在于经济利益。 [37] 科学家们花了三个多世纪的时间才开始明白,木材生产并不是森林的唯一功能,或许也不是最重要的功能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森林是无数相互依赖的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森林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塌方的保护作用;能防止地表径流形成,对保持水平衡有重要作用;过滤空气中的尘粒、温室气体和放射性物质;产生氧气;提供娱乐空间,保存历史和史前遗迹。因此,世界各地的森林都被划为公园或自然保护区。

C) [41] 近年来,人们对森林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彼得·沃莱本的《树木的隐秘生活》(2015)一书畅销全球,书中认为树木可以通过由根和真菌组成的“树联网”互相发出危险警示。树木通过分享养分和信息来互相支持,它们甚至通过给古老的树桩提供糖溶液来使它们维持生命。这些见解让我们意识到人类和超越人类的世界之间的深层生态关系。

D) 生态意识是最近才出现的一个现象。直到20世纪40年代,囊括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环境”概念才得以形成。20世纪70年代,“环境”一词开始流行起来,在英语和罗曼语中被广泛采用,在德语中演变为“Umwelt”(周围的世界)。 [39] 这一概念的出现导致了环保机构、法规和环境研究的兴起,并使环境科学成为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1956年,第一个环境研究理学学士学位在纽约州立大学锡拉丘兹林业学院被授予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环保主义”的兴起,数百所大学中相继涌现出环境研究项目。事实上,在过去几十年中,来自许多不同学科的学者都采用了“环境”一词,这是一个(缓慢的)希望。他们正在探索复杂的生态系统内部和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联系,以及人类的环境创造活动(通过技术工业、经济和其他操纵性发展)对生物圈的影响。

E) 环境概念的兴起和对生态过程的学术性理解已经影响到新技术和政治。我们已经就环境的易受破坏程度和被破坏的风险、世界生态以及自然与人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些问题。 [45] 寻求气候变化的适当解决办法在国际外交舞台中占据中心地位

F) 社会积极分子、环保支持者、科学家和一些当地团体称,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的《巴黎协定》是有缺陷的、软弱的、妥协的。 [36] 从某种程度来说,他们是对的:气候变化已经毁掉了成千上万人的生计,并且对数百万通常更为贫困的人口来说,在不远的将来情况会更糟,他们将沦落到与那些受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影响而流离失所的人同样的境地 。尽管如此,巴黎会议仍然标志着人类向前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开始认识到需要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减少碳排放和进行世界性合作。有195个国家参加了巴黎会议,同意限制排放。这是史无前例的,在此之前,从未有过类似的事实发生。20世纪之前,已有少数科学家对温室气体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理论关系感兴趣,但20世纪末期开始积累的实践证据才在化石燃料燃烧和全球气温加速上升之间建立了明确联系。

G) [42] 当前的危机并不是人类遇到的第一次危机,回顾近代史上为控制污染所做的斗争,就会看到曾经似乎难以想象的转变 。英国小说和惊悚片中用来描述首都的“伦敦大雾”,实际上是雾霾或烟雾,这是工业化的后遗症。经过一个世纪的无知无觉,1952年12月伦敦遭到大雾袭击,这是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造成了约1.2万人死亡。此后不久,在公众倡议和政治运动的合力之下,英国制定了严格的法规和新法律,包括《清洁空气法》(1956年)。如今,通过在2003年规划交通拥堵收费区和在2019年规划超低排放区,伦敦有效地减少了交通排放。

H) [38] 有确凿的科学证据表明,我们生活在一个气候变化、资源枯竭和可能会发生生态灾难的时代 。当(所面临的)挑战看起来如此巨大、如此不可能解决的时候,我们该如何激励因那些可能会发生的无穷无尽的厄运和灾难而筋疲力尽的公众?物种灭绝的数据和环境衰退的悲观情绪本身并不能让我们摆脱那些往往是我们自己创造的生态陷阱:相反,它们更有可能导致无能和不作为。

I) 我们需要与变化和转变有关的故事和历史:人类的力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我们的物种能在这个星球上生存依赖于对土壤、水、栖息地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我们需要一些能让我们直面这一事实的生态故事。

J) 是时候展现我们在生态意识、生态措施和生态修复方面的成功和加速作为了:这些故事包括过去的成功和未来的愿景,涉及城市园艺的兴起、江河回归自然风光、抵制空气和水污染的成功抗议、地方市集和慢饮食的兴起、在全球范围内植树,以及致力于生态修复的倡议和企业。生态诅咒的现实似乎远大于潘多拉魔盒底部的希望力量。 [44] 但如果我们认为什么都不能改变,那么我们就放弃了采取行动的机会

K) 今天的拯救力量并不会来自解围之神。在一个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综合的世界,我们的拯救力量不会来自单一源头,当然也不会来自一个大到必须成功的方案,亦不会来自那些已经陷入我们这个速度时代的漩涡的人。希望可以让我们警醒。它承认问题的存在。 [40] 缓慢希望的概念表明,我们不能指望事情在一夜之间发生改变。如果自然资源(生态方面)的空前快速枯竭和“当下正在退缩”(社会方面)是人类面临的紧迫问题,那么减少高消耗活动,努力“延续当下”将是人类向前发展的办法

· 答案详解 ·

36. 题干译文 气候变化已经给成千上万人的生活带来了灾难。

答案解析 F。由题干关键信息the lives of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定位到F段。该段第二句指出,气候变化已经毁掉了成千上万人的生计,并且对数百万通常更为贫困的人口来说,在不远的将来情况会更糟。题干是对该句中climate change has already destroyed tens of thousands of livelihoods的同义转述,has wrought havoc on对应原文中的has already destroyed,the lives of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对应tens of thousands of livelihoods。

37. 题干译文 科学家们花了很长时间才发现,森林的功能远不止给人类提供木材。

答案解析 B。由题干关键信息the function of forests定位到B段。该段主要探讨了森林的作用。其中第二句指出,科学家们花了三个多世纪的时间才开始明白,木材生产并不是森林的唯一功能,或许也不是最重要的功能。题干与该句内容相符,其中It took scientists a long time to realise对应原文中的It would take more than three centuries before scientists began to understand;the function of forests goes far beyond providing humans with timber对应原文中的timber production is not the only...function of forests。

38. 题干译文 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我们可能正面临一场生态灾难。

答案解析 H。由题干关键信息evidence和facing a possible ecological disaster定位到H段。该段第一句指出,有确凿的科学证据表明,我们生活在一个气候变化、资源枯竭和可能会发生生态灾难的时代。题干信息与此相符,其中There is abundant evidence是对原文中Scientific evidence...is overwhelming的同义转述;facing a possible ecological disaster对应原文中的living in an era of...potential ecological disaster。

39. 题干译文 大约在60年前,环境科学成为一门学科。

答案解析 D。由题干关键信息Environmental science became academic disciplines定位到D段。该段探讨了“环境”概念的产生和演变。其中第三句指出,随着“环境”概念的出现,环保机构、法规和环境研究兴起,进而使环境科学成为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紧接着第四句提到,1956年,第一个环境研究方向的理学学士学位被授予,由此可知,环境科学是在60多年前成为一门学科的。题干是对D段第三、四句内容的概括。

40. 题干译文 事情不会一夜之间发生改变,但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将有助于解决生态危机。

答案解析 K。由题干关键信息reducing the consump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和help solve the ecological crisis定位到K段。该段最后两句提到,缓慢希望的概念表明,我们不能指望事情在一夜之间发生改变。如果自然资源(生态方面)的空前快速枯竭和“当下正在退缩”(社会方面)是人类面临的紧迫问题,那么减少高消耗活动,努力“延续当下”将是人类向前发展的办法。题干是对这两句的总结,其中Things cannot change overnight是对原文we can't expect things to change overnight的同义转述;reducing the consump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will help solve the ecological crisis是对原文cutting down on exhaustive practices...will be ways to move forward的同义转述。

41. 题干译文 在过去的若干年中,人们对于森林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答案解析 C。由题干关键信息Human perception of forests定位到C段。该段第一句就指出,近年来,人们对森林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该段的主旨句,紧接着该段及D段具体讲了是如何变化的:彼得·沃莱本的书让人们意识到人类与世界的生态关系,“环境”概念产生,环境科学演变为一门学科。题干是对C段第一句的同义转述,其中Human perception of forests对应原文中的our view of forests;has undergone a tremendous change 对应原文中的have seen a big change;in the past years对应原文中的Recent years。

42. 题干译文 近代史表明,曾经看似不可能发生的减少污染实际上是可以实现的。

答案解析 G。由题干关键信息once seemingly impossible和can actually be accomplished定位到G段。该段第一句指出,当前的危机并不是人类遇到的第一次危机,回顾近代史上为控制污染所做的斗争,就会看到曾经似乎难以想象的转变。该段其余内容是对该句的解释说明,由最后一句可知,首句中的transformations指的是has effectively reduced traffic emissions。由此可知,题干是对G段内容的概括,其中的reduction of pollution对应原文中的transformations;shows对应原文中的reveals;once seemingly impossible 对应原文中的once seemed unimaginable。

43. 题干译文 当人类害怕将来没有资源可用时,就开始考虑保护自然资源了。

答案解析 A。由题干关键信息consider preserving natural resources和feared they would have nothing to use定位到A段。该段开篇引题,交代了资源保护这个想法的由来:以前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不缺木材,但是在1548年有人提出,以目前的使用速度重要的木材供应只能维持30年,保护环境的想法源于对未来的担忧:担心资源的消耗速度超过资源的补充速度。题干是A段尾句的同义表达。

44. 题干译文 如果我们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我们就是在放弃采取行动的机会。

答案解析 J。由题干关键信息reverse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和throwing away the chance to take action定位到J段。该段最后一句指出,如果我们认为什么都不能改变,那么我们就放弃了采取行动的机会。题干是对文章此句的同义转述,J段前几句提到,我们已经并应该继续采取行动来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因此,这里“认为什么都不能改变”的意思就是“认为无法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即doubt our ability to reverse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throwing away the chance to take action对应原文中的giving up our opportunity to act。

45. 题干译文 如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外交的核心问题。

答案解析 E。由题干关键信息become the focus of international diplomacy定位到E段。该段最后一句指出,寻求气候变化的适当解决办法在国际外交舞台中占据中心地位。题干是对该句的同义转述,题干中How to respond effectively to climate change对应原文中的an adequate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become the focus 对应原文中的occupies centre stage。

Section C

Passage One
· 概览 ·

本文节选自https://performermag.com网站2020年4月23日发表的一篇标题为“The Pros, Cons, and Futu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usic”的文章。文章指出,对于在音乐创作过程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现象,音乐界人士持不同的态度。作者认为,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将会越来越频繁,不如保持开放的态度,欣然接受。

· 全文翻译 ·

自从美国偶像明星塔琳·萨瑟恩2017年开始用AI(人工智能)创作音乐以来,全世界的音乐家都开始琢磨人工智能和现代技术在音乐制作方面的影响。 在音乐创作中使用人工智能,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有用的工具,有些人则认为这几乎是“末日的开端”

在塔琳的例子中,人工智能软件使她能够表达她自己不知道如何组合的旋律及和弦。因此,最终作品是合作产生的,而不是完全由技术创造。 [47] 塔琳的故事无疑有一种积极的感觉,突出了在音乐制作中使用人工智能的优势。它可以作为灵感的来源,也可以是音乐家们文思枯竭时的一个理想起点

[46] 与“人工智能是一种工具”这个观点相反,一些音乐家认为它对音乐界有很大的危害 。目前,由于这种技术还不成熟,它所制作的音乐不一定是我们想听的。简而言之,它的质量不高。 [48] 那些自己制作过音乐的人,甚至真正的、有艺术性的音乐爱好者也会认为计算机永远无法模仿真正音乐家的工作(和人情味)

古往今来,音乐一直是人类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事实上,第一首已知的音乐被认为是大约3400年前的作品。长期以来,歌曲一直被用作传递信息和传播民间故事的手段,涵盖了从社会道德到世界历史的一切。 [49] 因为许多人认为音乐是人类固有的表达方式,所以常常认为它太过珍贵而不能将其赋予技术 。计算机“随机”生成一首没有经过艺术家精心创作的音乐,人们认为这种想法几乎亵渎了神圣。

无论你持哪种观点,在音乐制作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现象似乎只会越来越频繁。我们的现代世界专注于技术的进步。与其回避未来前景暗淡这个观点,最好的办法是采取乐观和好奇的态度。虽然总有一些顽固的老派音乐人拒绝使用技术,但音乐制作人应该接纳人工智能。 [50] 人工智能音乐软件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更多的投资者对这种技术的发展和成果感兴趣,并考虑到近年来其他技术进步的快速增长率,人工智能制作的音乐被看作新常态只是时间问题

重难点词汇及短语

· compose v. 作曲,创作(音乐)

· concern vt. 与……有关,涉及

· perceive vt. 将……视为,认为

· melody n. 旋律,曲调

· chord n. 和弦

· inspiration n. 灵感

· jumping-off point 出发点,起点

· detrimental adj. 有害的

· authentic adj. 真正的,真实的

· integral adj. 不可或缺的

· societal adj. 社会的,关于社会的

· inherently adv. 固有地

· impart vt. 传授;把(某性质)赋予

· painstakingly adv. 精心地

· shy away from 回避,避免

· bleak adj. 暗淡的

· stubborn adj. 固执的,执拗的

· embrace vt . 欣然接受

· 答案详解 ·

46. 一些音乐家们如何看待在创作音乐时使用人工智能技术?

A) 这将有助于产生更多的音乐偶像。

B) 这将对音乐创作十分不利。

C) 这将妨碍人们理解真正的音乐。

D) 这将是一个音乐创作新时代的开端。

定位 :根据题干中的信息词some musicians perceive using AI in creating music,答案线索可定位到第三段。

解析 :该段第一句提及音乐家对人工智能的负面态度,即一些音乐家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对音乐界有很大的危害。因此B项正确。A项是利用原文中的idol设置的干扰项,但原文开头只是讲述了偶像明星塔琳使用人工智能创作音乐的事例,故排除。C项中“妨碍”这一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故排除。D项与原文一些音乐家的不赞同观点相反,故排除。

47. 塔琳·萨瑟恩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A) 人工智能技术有利于音乐创作。

B) 音乐家们不使用高科技就无法创作音乐。

C) 音乐家们在努力创作过程中经常才思枯竭。

D) 创作旋律与和弦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

定位 :根据题干中的信息词Taryn Southern's story,答案线索可定位到第二段第三句。

解析 :在第二段首句作者讲到,在塔琳的例子中,人工智能软件使她能够表达她自己不知道如何组合的旋律及和弦,第三、四句说塔琳的故事无疑有一种积极的感觉,突出了在音乐制作中使用人工智能的优势。它可以作为灵感的来源,也可以是音乐家们文思枯竭时的一个理想起点。由此可知,A项正确。B、D两项夸大了人工智能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故排除。原文只说人工智能可以是音乐家们文思枯竭时的一个理想起点,并不能由此推出音乐家们经常才思枯竭,故排除C项。

48. 为什么有些音乐家反对在创作音乐时使用人工智能?

A) 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创作的音乐缺乏人情味。

B) 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创作的音乐很容易被模仿。

C) 这会降低人类在音乐创作中的价值。

D) 这会耗尽年轻音乐家的创作灵感。

定位 :根据题干中的信息词are opposed to the use of AI,答案线索可定位到第三段,opposed是对原文contrary的同义替换。

解析 :该段最后一句提到,那些自己制作过音乐的人,甚至真正的、有艺术性的音乐爱好者也会认为计算机永远无法模仿真正音乐家的工作(和人情味),A项中的humanness同义替换了原文中的human touch,故为正确选项。B项利用原文emulate一词设置干扰,但原文说的是计算机无法轻易模仿人类的工作,故排除。C、D两项无中生有,均排除。

49. 为什么许多人认为音乐太过珍贵而无法将其赋予人工智能技术?

A) 它要历经痛苦才能被创作出来。

B) 它不能随机被创作出来。

C) 它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D) 它是人类特有的。

定位 :根据题干中的信息词too precious to impart to AI technology,答案线索可定位到第四段。

解析 :该段第三句总结道,因为许多人认为音乐是人类固有的表达方式,所以常常认为它太过珍贵而不能将其赋予技术。由此可知,许多人认为音乐是人类特有的,故本题选D,human specific替换了原文中的an inherently human expression。A、B两项是针对第四段最后一句设置的干扰,但与原文说法不符,故排除。C项描述的是客观现象,而不是主观原因,故也排除。

50. 作者如何看待人工智能音乐的未来?

A) 它将持续吸引音乐投资者们的兴趣。

B) 它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常态。

C) 它将逐渐被老派音乐人所接受。

D) 它最终可能失去新鲜感和吸引力。

定位 :根据题干中的信息词future of AI music,答案线索可定位到最后一段。

解析 :该段最后一句提到,人工智能音乐软件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更多的投资者对这种技术的发展和成果感兴趣,并考虑到近年来其他技术进步的快速增长率,人工智能制作的音乐被看作新常态只是时间问题,因此B项正确。A项中的“持续吸引”说法与原文不符,故排除。原文最后一段提到,一些顽固的老派音乐人拒绝使用人工智能,而且文中并未提及他们的态度是否会有改观,C项排除。D项属于无中生有,故排除。

Passage Two
· 概览 ·

本文节选自The Scientists(《科学家》)杂志2020年12月17日发表的一篇题为“Being Scientists Doesn't Make Us Science Communicators”的文章。文章指出,为了增强公众对科学信息的理解,帮助个人做出明智的个人决定,科学家应该学习特定的传播学课程,做好科学传播,用有效的类比来解释复杂的概念。

· 全文翻译 ·

几周前,一位好心的教授在一条推文上试图解释病毒和人体背后的生理过程,但很快就因信息错误而受到批评。随后,他发表了道歉声明并删除了这条包含错误信息的推文。

[51] 为了增强公众对健康和环境问题的理解,帮助个人做出明智的个人决定,有必要在学术“泡沫”之外传播科学

然而,从事科学传播的科学家必须得承认,即使在他们的领域,他们的专业知识深度够但广度不够。他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知识中的制约因素。 [52] 这并不是说他们应只撰写或介绍自己的研究,而是说,如果话题超出了他们的学科范围,他们就应该咨询专家 。与从事这一专业的科学家进行事实核查将会防止错误信息的无意传播,这样做的过程可能还会产生一些细微的可以融合的有趣的新信息。

一些人认为,公众没有受到足够的教育来理解科学信息,尤其是理解任何复杂的现象,但这是荒谬的。在所有级别的公共教育中都能发现科学教学,大多数中学都开设生物、物理和化学课程。 [53] 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社交媒体已经表明,公众渴望基于坚实的科学基础的知识。即使是大多数科学文章发表之后的公开讨论也表明,在线读者甚至可以理解最令人困惑的科学原理

[54] 同样必须强调的是,成为一个主题的专家并不意味着学者自然就有资格向非科学受众传播该主题 。一些科学家最近一直在为科学现象提供面向公众的解释。尽管他们有适当的资历,但他们在解释方法上往往做得很少。一位生物学家用一个涉及图书馆、书籍、纸张、食谱、配料和蛋糕的复杂类比来解释疫苗背后的过程。任何解释,如果需要书面术语来记录每个事物所代表的内容,那这样的解释就不是大众可以理解的明确的例子。

科学传播本身就是一门科学。 [55] 它需要严格的培训和指导。科学家应该参加传播学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教他们如何识别和消除行话,以及如何提出有效的类比来解释复杂的概念 。一个人不能假装具备专业的传播学知识——想象一下,如果有人没有必要的(教育)背景,就认定自己是一名物理学家,还开始尝试为这一领域做贡献。在向公众传播科学方面做得不好,只会造成混乱,加大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差距,而科学家们正试图弥合这一差距。

重难点词汇及短语

· well-meaning adj. 好心的

· physiological adj. 生理的

· delete vt. 删除

· augment vt. 增强,加大

· well-informed adj. 知识渊博的

· expertise n. 专业知识

· specialty n. 专业,专长

· yield vt. 产生(收益等)

· crave vt. 渴望

· baffling adj. 令人困惑的

· imperative adj. 迫切的

· credential n. 资格,资历;资格证书

· intricate adj. 复杂的,难以理解的

· jargon n. 行业术语

· assume vt. 假装;假定

· 答案详解 ·

51. 关于向公众传播科学,作者说了什么?

A) 这将帮助他们跟上最新的科学发展。

B) 这是加强他们对科学问题理解的必要手段。

C) 这将使他们更多地参与有关环境问题的学术辩论。

D) 这是扩大科学家在学术界之外的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定位 :根据题干中的信息词communicating science to the general public,答案线索可以定位到第二段。

解析 :该段提到,为了增强公众对健康和环境问题的理解,帮助个人做出明智的个人决定,有必要在学术“泡沫”之外传播科学。学术“泡沫”之外就是学术界之外,也就是普通大众的意思,由此可知,向公众传播知识可以增强公众对一些科学问题的理解,故选项B正确。其中necessary、understanding、issues都是文中原词复现,improve与原文中的augment是同义替换。选项A和D在文中没有提到,比较容易排除。选项C是强干扰项,文中提到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可以增强他们对科学问题的理解,但没有提到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公众参与学术辩论,故也排除。

52. 作者建议科学家做什么以应对自身专业以外的话题?

A) 从新的角度撰写或介绍这些话题。

B) 利用来自不同来源的信息。

C) 向专家寻求专业帮助。

D) 与他们领域的同事核查事实。

定位 :根据题干中的信息词deal with topics outside of their specialty,答案线索可以定位到第三段。

解析 :该段前两句提到,从事科学传播的科学家自身知识也是有限的,紧接着第三句指出:“如果话题超出了他们的学科范围,他们就应该咨询专家”,很显然,选项C为正确答案。选项A是利用答案定位句中的个别单词设置的干扰项,需排除。选项B 在文中没有提到,也排除。该段最后两句提到,如果话题超出科学家的学科范围,他们应该与从事这一话题专业的科学家进行事实核查,防止错误信息的无意传播,这里说的是咨询该话题领域的专家,而不是科学家自身领域的同事,故也排除D。

53. 作者说我们可以从社交媒体中学到什么?

A) 坚实的学术基础对于理解令人困惑的科学原理至关重要。

B) 现代技术促进了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交流。

C) 科学文章越来越受公众的欢迎。

D) 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比一些人声称的要好得多。

定位 :根据题干中的信息词learn from social media,答案线索可以定位到第四段。

解析 :该段首句作者指出,认为公众没有受到足够的教育来理解科学信息这一看法是荒谬的,然后第三、四句提到:“社交媒体已经表明,公众渴望基于坚实的科学基础的知识。即使是大多数科学文章发表之后的公开讨论也表明,在线读者甚至可以理解最令人困惑的科学原理。”由此可知,选项D正确。答案定位句提到公众渴望基于坚实的科学基础的知识,但并没有说坚实的学术基础对理解令人困惑的科学原理很重要,故排除选项A。选项B、C文中没有提到,故均排除。

54. 生物学家使用复杂类比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A) 用插图来解释科学现象很有帮助。

B) 必须有适当的标题来解释科学问题。

C) 博学的学者不一定是合格的科学传播者。

D) 非科学受众无法正确理解科学原理。

定位 :根据题干中的信息词the biologist和an intricate analogy,答案线索可以定位到第五段。

解析 :题干提到的生物学家使用复杂类比的例子出现在第五段中间部分。在议论文中,作者举例子是为了支持文前或文后的论点。该例子所在段落首句就是该段的主要论点,即“成为一个主题的专家并不意味着学者自然就有资格向非科学受众传播该主题”,后面都是围绕这一论点展开的,故选项C正确。选项A、B在文中没有提到,故均排除。选项D与文中第四段观点相反,也不是这个例子要说明的问题,故排除。

55. 作者建议科学家做些什么来缩小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差距?

A) 科学地解释复杂的概念。

B) 适当使用科学术语。

C) 参加公共演讲课程。

D) 培养传播技巧。

定位 :根据题干中的信息词close the gap between science and society,答案线索可以定位到最后一段。

解析 :该段结尾提到:“在向公众传播科学方面做得不好,只会造成混乱,加大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差距。”那么如何做好科学信息的公众传播呢?该段第二、三句提到:“它需要严格的培训和指导。科学家应该参加传播学课程 ,这些课程可以教他们如何识别和消除行话,以及如何提出有效的类比来解释复杂的概念。”由此可知,作者建议科学家培养传播技能,以此来更好地传播科学信息,故选项D正确。其他三个选项与原文不符,故均排除。

Part IV Translation

精讲翻译,点拨技巧,扫码看配套视频

· 难词译注 ·

跨度 span

拱 arch

完好无损 intact

天才建筑师 talented architect

排泄洪水 discharge floods

创举 pioneering undertaking/work

监督 supervise

石材 building stones

结构新颖 novel structure

经受 withstand

· 参考译文 ·

The Zhaozhou Bridge, which was built in the Sui Dynasty around 605 AD, is 50.82 metres long and 9.6 metres wide with a span of 37.37 metres. Li Chun, a talented architect, designed the bridge and supervised its construction. The bridge boasts a novel structure and beautiful shape, with a major arch in the middle and two minor ones on both ends which help discharge floods, reduce the weight of the bridge and save building stones. Since its completion, the bridge has withstood many floods and earthquakes, but its main structure remains intact and is still in use today. The Zhaozhou Bridge is a pioneering undertaking in the history of bridge construction in the world and an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Bridges of similar design did not appear in Europe until the 14th century, more than 700 years later than the Zhaozhou Bridge.

· 译点精析 ·

1. 第一句:该句可拆分为两个部分来翻译。句子的主干是“赵州桥长50.82米,宽9.6米,跨度37.37米”,翻译为The Zhaozhou Bridge is 50.82 metres long and 9.6 metres wide with a span of 37.37 metres。“建于隋朝,公元605年左右”可处理为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即which was built in the Sui Dynasty around 605 AD。

2. 第二句:结构比较简单,翻译为Li Chun, a talented architect, designed the bridge and supervised its construction。其中a talented architect为插入语,补充说明Li Chun的身份。

3. 第三、四句:两句联系紧密,可合并翻译成一个英文句子。第三句翻译为The bridge boasts a novel structure and beautiful shape,其中boast意为“有(值得自豪的东西)”。第四句的主体“桥有一个大拱,在大拱的两端各有两个小拱”可以处理为with引导的介词短语,补充说明赵州桥的结构特征,即with a major arch in the middle and two minor ones on both ends,而“帮助排泄洪水、减轻桥梁重量并节省石材”可翻译为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two minor ones,即which help discharge floods, reduce the weight of the bridge and save building stones。

4. 第五句:该句可拆分为两个转折关系的并列句。第一个分句翻译为Since its completion, the bridge has withstood many floods and earthquakes,而转折分句可由but引出,翻译为but its main structure remains intact and is still in use today,其中“仍在使用”翻译为be still in use。

5. 第六句:本句的谓语由两个“是”字结构构成,即“是……,是……”,第二个部分翻译时可由and连接,承前省略is,其中,“桥梁建筑史”翻译为the history of bridge construction,“一项杰出成就”翻译为an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6. 第七句:前半句翻译为Bridges of similar design did not appear in Europe until the 14th century,采用了not...until...结构,意为“直到……才……”;“类似设计的桥梁”翻译为Bridges of similar design,“比……晚了……年”翻译为...years later than...。

2022年6月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第二套)答案速查

扫码看视频解析

Part III Reading Comprehension

26. G

27. B

28. F

29. A

30. N

31. C

32. M

33. D

34. L

35. E

36. F

37. B

38. H

39. D

40. K

41. C

42. G

43. A

44. J

45. E

46. B

47. A

48. A

49. D

50. B

51. B

52. C

53. D

54. C

55. D AMPHTkCOOgLiwNFWo6nsU0AyWx7u6VmfC1wqECmP0q30Ui0z4geSlcSNO6814r0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