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本章主要讲述了治国之道,老子运用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道理向人们揭示了“道”的真正含义。老子在本章介绍了比较的方法,指出比较要有参与比较的两个方面:本体和比较体。除此之外,老子指出了常常被人们忽略的一个方面:比较需要有一个比较的载体或者说比较的空间,这就是“人心”,也就是人的逻辑思维。人可以利用自身的逻辑思维与宇宙的逻辑产生同一性,从而从逻辑上再造宇宙,解决宇宙的起源问题,除此以外别无他法。这种方法应当被纳入科学的范畴。以为可以用科学实验的手段来找到宇宙的起始点是不切实际的。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思:第一个方面,宇宙的诞生早于人的诞生,属于人不可能看到的现象,这就好比每一个人不管如何追溯也不可能亲眼看到自身的诞生过程,更不可能亲眼看到自身父母的诞生过程一样;第二个方面,人不管使用任何实验的手段,都不可能在整体上消灭或再生人本身赖以存在的宇宙。这些简单的理由表明,关于宇宙整体的起源的研究,注定不能属于实验科学的范畴。关于宇宙整体的起源的研究首先只能属于哲学、逻辑学和数学的范畴,其后才属于(理论)物理学的范畴。

原典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1]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 [2]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3] ,高下相倾 [4] ,音声相和 [5] ,前后相随,恒也 [6] 。是以圣人 [7] [8] 无为 [9] 之事,行不言 [10] 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11]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12] ,功成而弗居 [13]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4]

注释

[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有丑了。恶,指丑。这是老子思想中的辩证观念,正因为有“美”的观念产生,就说明同时有“丑”的观念产生,否则就无所谓美了。

[2] 有无相生:此“有”、“无”与第一章中的“有”、“无”内涵不同,这里指的是自然界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生,存。

[3] 形:体现、显现的意思。

[4] 倾:依靠。“高下相倾”指高、低互相对立而存在。

[5] 音声相和: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相应和。老子在这里说明了一切事物都是在相反的关系中体现相成的作用,它们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赖和补充。

[6] 恒也:永恒。

[7] 圣人: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但与儒家的“圣人”含义不同。《老子》一书中的“圣人”概念,是老子所理想的具有道行的统治者。

[8] 处:处世行事的意思。

[9] 无为:老子的“无为”,实际上就是不妄为,而顺任自然而为的意思。“无为”不但是老子和道家所提倡的生活态度,也是老子的一个哲学观,被他运用于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如政治上的无为而治等。

[10] 不言:就是不发号施令、不滥用政令的意思。

[11] 万物作而弗始:任凭万物生长发展而不强为主宰。作,兴起。始,首倡。

[12]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有,占有,据为己有;恃,自恃。生而不有,指“圣人”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而不恃,指“圣人”推动了万物发展而不自恃有能耐。

[13] 居:当,任,据。

[14] 去:离,与居相反。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突显,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对立存在,音与声互相陪衬,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主宰,创生一切却不占有,有所作为却不自恃,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古注

王弼注:“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善不善,犹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门,故不可得而偏举也。此六者皆陈自然,不可偏举之数也。自然已足,为则败也。知慧自备,为则伪也。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使功在己,则功不可久也。”

王夫之注:“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两端生于一致,故方有‘美’而方有‘恶’,方有‘善’而方有‘不善’。据一以概乎彼之不一,则白黑竞而毁誉杂。圣人之‘抱一’也,方其一与一为二,而我徐处于中;故彼一与此一为垒,乃知其本无垒也,遂坐而收之。垒立者‘居’,而坐收者‘不去’,是之谓善争。”

今论

南怀瑾《老子他说》:“美与善,本来是古今中外人所景仰、崇拜,极力追求的境界。如西洋文化渊源的希腊哲学中,便有以真善美为哲学的歌德。中国的上古文化,也有同样的标榜,尤其对人生哲学的要求,必须达于至善,生活与行为,必须要求到至美的境界。现在从后世道家所标榜的修道,与学术思想上的应用两面来讲,也便可以知道它的大要。凡是人为所谓的美与善的道,一落痕迹,早已成为不美不善的先驱了。修道的人,大多数都把道的境界,先由自己的主观观念,建立起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构想。也可以说是自己首先建立起一个道的幻境,妄自追求。其实,一存此念,早已离道太远了。因此老子便说:‘美之为美,斯恶矣。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阅典笔记

美与丑、善与恶,都是人为的相对假立,根本无绝对标准。建立一个善的典型,那个善便会为人利用,成为作恶多端的挡箭牌了。建立一个美的标准,那个美便会闹出“东施效颦”的笑话。

picture

触类旁通

◎ 通典

东施效颦

传说春秋时期,越国有一个美女,名唤西施,不仅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而且就是平时所做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非常美的。有一天西施患病,心口非常痛。她出去洗衣服时,皱着眉头,用一只手捂着胸口,别有一番风姿。西施有一个邻居长得很丑,见西施人长得美,她就常常暗地里观察,看看西施到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天,她看到西施用手捂着胸口,皱着眉头的样子后,感到非常美,于是她就跟着学起这个样子来了。本来她容貌就丑,又皱起了眉头,结果更加丑陋不堪。

◎ 评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如果没有西施专美于前,恐怕东施的存在也不会令人如此厌恶了。美与丑的界限源于人心,人们成就了西施之美的同时,也成就了东施之丑。 anyKfiWezpAa4n3z4c8hPcQCSraWy/OjuVk+ffTtfd/G3Q2ItLCsNilPldIeFB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