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老子》一书,重在论道。本章是道的总论,也是全书的核心内容之所在,讨论的主旨为宇宙的起源,其目的是去寻找万物的“始”和“母”。为了达到目的,老子划定了不同的范畴:常道,非常道;常名,非常名;无名,有名;无欲,有欲;玄,又玄;妙,徼等。老子认为,通过这些范畴的种种关系就能最终了解造成宇宙源起的最微小因素“众妙”。

原典

道可道 [1] ,非常道 [2] ;名可名 [3] ,非常名 [4] 。无,名天地之始 [5] ;有,名万物之母 [6]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7] ;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8]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9]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0]

注释

[1] 道可道:第二个“道”,作动词用,描述、称说、表达之意。第一个“道”,是老子哲学的专用名词和中心范畴,它在《老子》一书中频频出现,但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涵义,主要有三种意思:一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即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二是指宇宙万物发生、存在、发展、运动的规律;三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准则、标准。这里的“道”是第一种涵义,即指宇宙万物的本始。它是一种形而上的永恒的存在,可感而不可见,无形无象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它产生了宇宙万物,决定了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但它本身却是永恒不变的。在这个意义上,“道”有点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上帝”或“太一”的概念。

[2] 非常道:“道”如果是可以表述的,那么就不是永恒的“道”。这句话以否定句形式说明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道”是不可描述的。非,不是。常,恒常、永远。

[3] 名可名:第二个“名”为动词,称呼、称谓的意思。第一个“名”,也是老子哲学的专用名词,它指对“道”的具体称呼,含有概念的意思,但比概念更高,具有名称与内容相统一的意义。

[4] 非常名:如果“名”可以根据实物的内容而加以命名,就不是永恒的“名”。由于“道”是一个无形无象的形而上实存体,因此是无法用一个固定的概念对它进行命名、称呼的。

[5] 无,名天地之始:名,动词,命名、称呼。天地之始,天地形成的开端。用“无”来称呼天地形成的开端。这句话说的是天地形成之际的一种状态——无。这个“无”并非空无一切,而是形容“道”生成宇宙万物过程中混沌一片、无以名状的一种特殊的状态。

[6] 有,名万物之母:有,可以表述万物的根源。母,根本、根源。有,指天地形成以后,万物竞相生成的状况。

[7]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所以经常在尚未成形的状态体味“道”无名无形的奥妙。

[8] 徼:边界。

[9] 玄:表示幽昧深远的意思。老子研究的“道”是神秘幽昧、深不可测的。

[10] 众妙之门:天地万物变化的总源头。

译文

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道”,那它就不是永恒的;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不是永恒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从尚未成形的“无”中来观察领悟“道”的奥妙;从天地竞生,万物受约束的“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边界。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的大“道”。玄妙、深奥,变幻莫测的“道”,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源头。

古注

王弼注:“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

王夫之注:“常道无道,常名无名。无名天地之始,众名所出,不可以一名名;有名万物之母。名因物立,名还生物。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边际也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异观同常,则有欲无欲,非分心以应,居中执常,自致妙徼之观同谓之玄。”

今论

南怀瑾《老子他说》:“‘道’字,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一)‘道’就是道,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老子的‘道’离不开他的‘道常无为’、‘道常无名’,以及‘道法自然’,其中就包含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物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后来佛学输入中国,与老庄学说一拍即合,相互共存了。”

阅典笔记

道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的法则,万事万物也只有遵循这些法则才能按其相生相长的秩序存在,从道的三大法则里我们就能看出道的魅力之所在:

(一)道的永恒及其运动法则——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反者道之动。

老子的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表示道之质,即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二是表示道之性,即由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承认一切是一,那就是智慧的。”

(二)道的应用法则——为无为,弱者道之用。

“道”营造了宜于万物生长的环境,万物各自顺着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天性自然生长,“道”从不去干涉它束缚它,不替万物做主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可谓是“为无为”。

“道”无形无声,无贵尚之迹而不见可欲,为出于无为,可谓柔弱之至。广慈博爱,不仁于一物,无以私意为之。任万物自生自成,自作自息,而万物却各适其所用,各得其所。不为而能成全万物,可谓“无为而无不为”。

一切能够适应环境的东西被选拔出来,并保存下去,同时一切不能适应环境的东西则被淘汰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三)事物对立统一的和谐法则——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和谐作为哲学范畴其内涵可界定为:各方面的相互协调、适应、融洽,是一种适度的比例关系。和谐是我们称之为妥善、美好事物的基本属性。和谐的范围可分多个层次。有以人类活动为中心坐标的和谐,这一层次的和谐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关系的和谐。有以国家为中心坐标的和谐,这一层次的和谐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和谐,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的和谐,国内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和谐。

老子对这一基本法则的深刻认识,对我们有极大的启迪作用。这一法则重视、追求和保持事物的均衡、和谐,在维持事物的稳定,保持事物的正常发展上,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触类旁通

◎ 通典

木匠之道亦不可道

春秋时期,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有一天,齐桓公在殿堂上读书,一个木匠在殿堂下制作车轮,因为他善于制作车轮,所以人们称他为轮扁。轮扁看到齐桓公正在伏案读书,就放下斧凿走到殿堂前,向齐桓公问道:“请问君王,您读的是什么书啊?书里说的都是一些什么话啊?”齐桓公觉得一个木匠会对他读什么书感兴趣实在难得,于是就把轮扁叫上殿来,故意用模棱两可的话回答说:“我读的是古代圣人的书,书里都是圣人说的话。”轮扁又问:“那敢问君王这些圣人都还活着吗?”齐桓公笑笑说:“你真是个木匠啊,圣人当然不可能活着了,他们早就死了啊!”轮扁若有所思地想了想,然后说:“既然这样,那么君王您所读的书里的话,也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一听这话很不高兴,把脸一沉,说道:“大胆轮扁,一个小小的车轮木匠,胆敢如此放肆。本王现在命令你对刚才的话作出合理解释,否则,将你就地正法!”可是轮扁并不害怕,他不慌不忙地说道:“小人并不是有意冒犯大王,我是从我制作车轮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车轮的制作不同一般,有的做得快,有的做得慢。制作得慢,虽然既省力又舒服,但是这样做出来的车轮是不牢固的。制作得快,虽然效率很高,制作得多,但是却要受累,而且由于速度快会导致木头砍不深,做出来的车轮就有可能不合卯,显然也不是做车轮的好办法。凭我几十年做车轮的经验,我认为,要做好车轮既急不得也慢不得,要不紧不慢,随心所欲,想到哪里做到哪里,这样才能做出好的车轮。”

齐桓公问道:“你讲了这么一大通,什么做车轮不做车轮的,这究竟与我读书有什么关系呢?为何说我读的都是古人的糟粕呢?”轮扁接着说:“那么怎么样才能不慢不快,又得心应手呢?这里面的技巧只在我心里,嘴上是说不清楚的。要获得这些技巧只能从制作车轮中寻找。就像我的儿子,他想学习做车轮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我却不能给他说明白,因为这是说不出来的,所以他就学不到这门手艺,一直不能继承我。因此,我虽然年近古稀却还在做着这项工作,直到我死了,这些技艺就会跟我一起埋进坟墓。如此看来,古代圣人们的道理和思想也早已随他们一同死去了。留下来写在书中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齐桓公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 评论

区区一个小木匠能将简单的生活常理应用于高深的哲理中去,实在可以称得上生活的有心人和深沉的思考者。如他所言:真正的手艺是无法用言语来传授的,而只能用心去领会。这和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出一辙,令人深思。 MBpLaDPQuNDDx0u9HQ2wJsfhs1IwjRfL2D/p5P6A6w+dEes4IZmnrVSgTTGVKPN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