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九章

本章重在论述治国,论述了治疗社会弊病的方略。上一章叙述了大道废弃后社会病态的种种表现,本章则针对社会病态,提出治理的方案。在前一章里,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因而主张抛弃这种聪明智巧。他认为“圣”、“智”产生法制巧诈,用法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之政。抛弃这种扰民的政举,人民才可以得到切实的利益。本章中,许多本子引到“少私寡欲”结束,把“绝学无忧”作为下一章的开端。本书主张把此句放在本章的观点,“绝学无忧”正可以与前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并列。

原典

绝圣弃智 [1] ,民利百倍 [2] ;绝仁弃义,民复 [3] 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4] 。故令有所属 [5] :见素抱朴 [6] ,少私寡欲 [7] ,绝学无忧 [8]

注释

[1] 绝圣弃智:消除聪明,抛弃智慧。绝,杜绝。圣、智,都是聪明的意思。

[2] 民利百倍:百姓会得到百倍的好处。

[3] 复:恢复。

[4]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这三种东西全是巧饰,不足以治理天下。三者,指“圣智”、“仁义”、“巧利”这三种东西。文,文饰,巧饰。

[5] 故令有所属: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归属。

[6] 见素抱朴:显现并坚守朴素。素,未染色的丝。朴,未经雕刻的木材,引申为质朴。见,同“现”,显现、显示。抱,坚守。

[7] 少私寡欲:减少私心、减少欲望。

[8] 绝学无忧:杜绝学问没有忧患。学,指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之学。

译文

杜绝和抛弃聪明智巧,百姓会得到百倍的好处;杜绝和抛弃仁义,百姓才能恢复孝慈的天性;杜绝和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使百姓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而免于忧患。

古注

王弼注:“圣智,才之善也。仁义,(人)〔行〕之善也。巧利,用之善也。而直云绝,文甚不足,不令之有所属,无以见其指,故曰,此三者以为文而未足,故令人有所属,属之于素朴寡欲。”

王夫之注:“‘绵绵若存’,其有所属乎!故鱼游而水乘之,鸟飞而空凭之。含天下之文者,莫大乎素;资天下之不足者,莫大于朴。以为有,而固未亲乎用;以为无,而人与天之相亲者在此也。缀乎和以致生,是以能长生。离乎和以专用,是以无大用。”

今论

南怀瑾《老子他说》:“由这一章的反证,更可以看出老子的精神,不是如后代所说的反对仁义、反对孝慈。他只是提出当时社会不对劲的地方,希望当时的人慎重处理,将之归导于正途。而千古以来,注解老子的学者专家,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困于老子的语言文字,没有听出弦外之音,把老子误解得太厉害、太离谱了。实际上老子、孔子都是同一精神,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阅典笔记

战国时期,真正能摆布那个时代二三十年之久的,只有苏秦、张仪两人,不管他们摆布得对或不对。所以后来司马迁、刘向等人,都非常佩服苏秦——一介书生,仅凭三寸不烂之舌,竟使国际间二十几年不发生战争。我们现在听来,二十几年的和平,好像算不了什么,但是春秋战国的时候,几十个国家随时随地都在作战。每一次战争都要死很多人。他们所凭的,正是老子所深恶痛绝的聪明智巧。老子的治国思想过于理想化,在当时的时代,是难以实现的。

触类旁通

◎ 通典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清正廉明,清心寡欲,从而成就了一番伟业。著名史学家司马光进士出身,官至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除主编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名垂千古外,还以勤奋工作、生活俭朴而著称。他从不穿戴华贵的衣服显示自己的地位,“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为了实现著书立说以资治国借鉴,近二十年不分昼夜,废寝忘食,经常抱病工作。朋友劝他“宜少节烦劳”,他回答“死生命也”。一个人越能看淡金钱名利,内心世界就越能平静似水,精神境界就越高尚。

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评论

圣人不刻意积累财富,一心为众人着想,自己反而愈富有;越是尽力地奉献于大众,自己反而得到的越多。这就如同众多的历史伟人,他们并没有为了金钱和名声而活着,反而流芳百世,获得了更多精神上的财富。因此,老子提出“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意思是按天道行事,就要利于万物而不为害;按圣人之道行事,就是只施济于民众,而不与民争利。《庄子·外篇·天运》:“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慄,舍之则悲,而一无所监,以门规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 uHmDKF3QJaP8CkQTCFNOhGVTfZVv7ZnaqMp0T1/5Xtek3saxJD+QpSZxcVcOgnx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