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六章

本章里,老子特别强调“致虚”和“守静”,重在论修身。他主张人们应当用虚寂沉静去面对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在他看来,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生长到死亡、再生长到再死亡,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都遵循着这个运动规律。老子提出“归根”、“复命”的概念,主张回归到一切存在的根源,这里是完全虚静的状态,这是一切存在的本性。只有遵循“致虚”、“守静”,才能达到无为无不为的目的。

原典

致虚极,守静笃 [1] 。万物并作 [2] ,吾以观复 [3] 。夫物芸芸 [4] ,各归其根。归根 [5] 曰“静”,静曰 [6] “复命” [7] 。复命曰“常” [8] ,知常曰“明” [9]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 [10] ,容乃公,公乃全 [11] ,全乃天 [12] ,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注释

[1] 致虚极,守静笃:达到极端的空虚无欲,坚守彻底的清静无为。

[2] 作:生长、发展。

[3] 复:循环往复(的规律)。

[4] 芸芸:茂盛、纷杂、繁多。

[5] 归根:回归根本。

[6] 静曰:一本作“是谓”。

[7] 复命:复归生命之本性。

[8] 常:指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即自然规律。

[9] 明: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规律。

[10] 容:宽容、包容。

[11] 全:全面,普通。

[12] 天:指自然的天,或为自然界的代称。

译文

达到极端的空虚无欲,坚守彻底的清静无为。万物一起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循环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之本。复归于生命之本是自然永恒的法则,明了这种自然法则就叫做明智,不明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引发灾凶。能够认识把握自然规律就能包容,能够包容就能公正,能够公正就能遍泽万物,能够遍泽万物就能符合天地自然,能够符合天地自然就能符合道,能够符合道就能长久,终生不会危险。

古注

王弼注:“言致虚,物之极笃;守静,物之真正也。动作成长,以虚静观其反复,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

王夫之注:“最下击实,其次邀虚。最下取动,其次执静。两实之中,虚故自然:众动之极,静原自复;不邀不执,乃极乃笃。何以明其然也?万物并作,而芸芸者,势尽而反其所自来也。是故邓林之叶,可无筹而数;千里之雨,可无器而量。犹舍是而有作,其不谓之妄手?故无所有事,而天下为我用,其道不用作而用观。观,目也。观而不作,目亦腹矣。”

今论

南怀瑾《老子他说》:“以往的道家只有‘清’与‘虚’两个字。‘清’是形容那个境界,而‘虚’则是象征那个境界的空灵,二者其实是一回事。‘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致虚极’,要你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任何污染。至于空到极点是个什么样子呢?若还有个样子就不叫空了。空没得个相貌可寻。而‘守静笃’讲的是功夫、作用,硬要你专一坚持地守住。”

阅典笔记

老子说,一切万物“各复归其根”,每一个生命,皆是依赖它自己的根本而活。草木无根,是活不了的。人也有根,人的根在哪里?人的根是在虚空中,在头顶上。虚空就是我们的泥土,这就是人与万物不同之处。植物的根栽在泥土中,人与植物相反,根栽在虚空中。所以,道家讲修道,“还精补脑,长生不老”。此“精”不完全是指精虫之精,只是与精虫有连带关系。我们看中国国画,主寿的寿星老人——南极仙翁,他那个脑袋被画得比平常人高出一重来,叫做“寿头”。脑子也是智慧的渊源。据说,婴儿刚生下来时,头顶的囟门下凹,还是洞开的,与天根相接,所谓“天根月窟常来往”,便指此处。等到此处封闭坚硬以后,他就慢慢开始会讲话,意识渐渐成长,天根便截断了。

触类旁通

◎ 通典

陶渊明《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评论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有志向道的人,不是鲁莽地横冲直撞,向前穷进,而是回头走,走到生命来源之处。禅宗后世的惯用语“还我本来面目”,可当参考,作为此话的注解。发现自己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便开始承接那生命本具、源源不断、庞大无比的能源。要如何“归根”呢?唯一的方法,就是求静。“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能够静到极点,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回归生命的根本。这个根是什么?——虚空。 Ocu1Uj38m5GkNji/GKkQRuxBySWp4vhWc0P9EsHtT7CHADrCxdYf5Ntl/RFLDcv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