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四章

本章主要是讨论道的形象和规律问题,老子提出了“夷”“希”“微”“恍惚”“道纪”五个概念。本章以抽象的理解,来描述“道”的性质,并讲到运用“道”的规律。在这里,“道”即是“一”。在前面几章中,老子所说过的“道”有两种内涵,一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即宇宙本体;一是指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这两者之间实际是相互联系的。本章所讲的“一”(即“道”)包含有以上所讲“道”的两方面内涵。视、听与触觉这三种基本作用,原是一体的三角形,它与物理世界的声、光、触受是有密切的相互关联性的,也可以说它是一体的三种作用,不可寻探它的个别界限,因此笼统说明它是“混而为一”的。从老子以后的道家与道教,便因袭其名,叫它“混元一体”,或“混元一气”。这便是老子当时对物理的分类说法,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理论物理的粗浅说明之一。

原典

视之不见,名曰“夷” [1] ;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而为一 [2] 。其上不皦(jiǎo) [3] ,其下不昧 [4] ,绳(mín)绳(mín)兮不可名 [5] ,复归于无物 [6]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 [7] ,以御 [8] 今之有 [9] 。能知古始 [10] ,是谓道纪 [11]

注释

[1] 夷:无形。

[2]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无论夷,还是希,还是微,这三者形像是无法追究的,所以道是混沌一体的。

[3] 皦:洁白,光明。

[4] 昧:阴暗。

[5] 绳绳兮不可名:绳绳,渺茫、幽深、不可知。名,名状、描绘。

[6] 复归于无物:指“道”复归于它无形无象、混沌不分的状态。

[7] 执古之道:执,依据、根据。古之道,古来就存在的“道”。

[8] 御:驾驭,在此当利用、使用解。

[9] 令之有:眼前的具体事物。

[10] 古始:宇宙的开端、“道”的起始。

[11] 道纪:“道”的纲纪,道的规律。纪,纲纪,规律。

译文

看它看不见,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着,叫做“微”。这三者的形象无法追究下去,它是混而为一的。它起始不光明,末尾也不昏暗,渺茫幽远不可名状,(一切的运动都)会回归到无形的状态。这就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叫做“恍惚”。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背后。根据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的具体事物。探知宇宙的起始,这就是“道”的规律。

古注

王弼注:“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体,不知为名,故不可致诘,混而为一也。欲言无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不可得而定也。有,有其事。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虽今古不同,时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执古之道者以御今之有,上古虽远,其道存焉,故虽在,今可以知古始也。”

王夫之注:“物有间;人不知其间;故合之,背之,而物皆为患。道无间,人强分其间;故执之,别之,而道仅为名。以无间乘有间,终日游,而患与名去。患与名去,斯‘无物’矣。夫有物者,或轻,或重;或光,或尘;或作,或止;是谓无纪。一名为阴,一名为阳,而冲气死。一名为仁,一名为义,而太和死。道也者,生于未阴未阳,而死于仁义者与!故离朱不能察黑白之交,师旷不能审宫商之会,庆忌不能攫空尘之隙,神禹不能皙天地之分。非至常者,何足以与于斯!”

今论

南怀瑾《老子他说》:“视之不见的,还有非见所及的存在,特别命名它叫‘夷’。夷,是平坦无阻的表示。听之不闻的,还有非听闻所及的作用,特别命名它叫‘希’。希,不是无声,只是非人类耳目所及的大音而已。感觉摸触不到的,还有非感官所知的东西,特别命名它叫‘微’。微,当然不是绝对的没有。后来由印度传入的佛学,说到物理的深奥之处,也便借用老子的观念,翻译命名为‘极微’,便有互同此理的内涵。”

阅典笔记

老子描述了“道”的虚无缥缈,不可感知,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然而又是确实存在的,是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不象”。“道”有其自身的变化运动规律,掌握这种规律,便是了解具体事物的根本,就可以认识宇宙的始终,治理当今社会。

触类旁通

◎ 通典

高深莫测的“道”

古灵禅赞禅师悟道以后,有一天,看到他的受业本师在窗下看经,正好有一只蜂子飞入纸窗钻不出来。古灵便趁机说:“世界如许(这样)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去(驴年,是代表永远没有这一年的意思。因十二生肖里没有驴)。”遂说偈曰:“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他的受业本师,因此受启发而终于大彻大悟。后人对于这个学案,又写了一首诗偈说:“蝇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过几多难。忽然撞着来时路,始信平生被眼瞒。”

◎ 评论

大道无形,无迹可循,大部分人终其一生,为耳目所迷,无法认清它的本质。 omNiijNZ/tFxkWICBmTpsnVwzs0BmyeDXzZQW7qbSI72Z9N01fvSnmiE3g+WYnD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