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一章

本章重在论道,通过“有”与“无”、“利”与“用”的辩证关系来传达这一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空”的地方发挥的作用。本章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与第一章所说“有”与“无”不同,老子更加强调空虚不盈的作用,提醒人们注意。

原典

三十辐 [1] 共一毂(ɡǔ) [2] ,当其无,有车之用 [3] 。埏(shān)埴(zhí)以为器 [4]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5] ,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6]

注释

[1] 三十辐,共一毂:辐,车轮上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毂,车轮中心的圆孔,车轴从当中穿过。古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2] 当其无,有车之用:无,指车毂中虚空的部分。正因为有了车毂中虚空的部分,(车轴才能在里面转动),才使车具有了运载作用。

[3] 埏埴以为器:揉捏黏土作成器皿。埏,和、揉。埴,黏土。

[4] 无:指器皿中心空的地方。

[5] 户牖:门窗。

[6]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指事物的实体(如车、房屋、器皿等)。无,中空的地方。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成就了车的作用。糅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成就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古注

王弼注:“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实统众也。木埴,壁所以成,三者而皆以无为用也。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

王夫之注:“造有者,求其有也。孰知夫求其有者,所以保其无也?经营以有,而但为其无,岂乐无哉?无者,用之藏也。物立于我前,固非我之所得执矣。象数立于道前,而道不居之以自碍矣。阴凝阳融以为人,而冲气俱其间;不倚于火,不倚于符者遇之。仁义刚柔以为教,而大朴俱其间;不倚于性,不倚于情者遇之。胜负得失以为变,而事会俱其间;不倚于治,不倚于乱者遇之。故避其坚,攻其瑕,去其名,就其实,俟之俄顷,而万机合于一。”

今论

南怀瑾《老子他说》:“本文多用譬喻,首先提出担当任重道远的车毂,它能活用不休,轮转无穷的中心关键所在,便是中空无物,所以才能支持多方面的效用。同时也使多方面的力量,归到中心点而返还无用之用的大用,无为而无不为的要妙。”

阅典笔记

“这一段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一个碗或茶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房子的作用。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它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面。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的统一,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老子哲学讨论集》)

picture

触类旁通

◎ 通典

王维《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评论

无论是出世之道,与入世之用,必须要切实明白道在有无之间的巧妙。因此说:“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了解此理,才是真能懂得“利用安身”的大法则。王维是一种境界,因为他心谙佛理,慧心空明。陶渊明是一种境界,洒脱不羁,要与自然融为一体。无论怎样,他们知道自己所选择的也许不是最好的,却是最适合自己的。 gYJUngo5MPFNLScf9Ddk3v/E1ywC6ZRurllEzpUgcan9t0jlSMyNRKgiMW6KYa/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