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章

上一章老子论证了谦下的道理,这一章依然是这个哲学命题。老子以最普通的水为喻,借用水的无形无体的特征来比喻人的心法(逻辑思维)也应该达到无形无体的境界。人因为受到形体的影响,所以总是难于达到“无”的境界。老子认为心法就要如同水一样不受形体的拘束,如此才能使心法获得无所不能的效果。“上善”是“道德”的另外一种称谓,表示最高品质的“道德”。老子把“道”作为宇宙的第一个因素,把“德”作为宇宙的第二个因素。能找到这两个因素,就等于达到了“上善”的境界。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会表现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原典

上善若水 [1] 。水善利 [2] 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 [3] ,故几于道 [4] 。居善地 [5] ,心善渊 [6] ,与 [7] 善仁 [8] ,言善信 [9] ,政善治 [10] ,事善能 [11] ,动善时 [12] 。夫唯不争,故无尤 [13]

注释

[1] 上善若水:最高的德行如同水一样。上善即最善。

[2] 善利:善于利物,即善于滋润万物。

[3] 处众人之所恶:处,处在,居于。恶,厌恶。

[4] 几于道:几,近,相似。

[5] 居善地:居住在众人之下。

[6] 心善渊:渊,深的意思,在此形容心境深沉宁静。

[7] 与:交友、待人。

[8] 仁:帛书本作“人”。

[9] 信:信实、真诚。

[10] 政善治:“政”,王弼本作“正”,正与政是相通的,为政的意思。

[11] 事善能:做事要善于发挥特长。

[12] 动善时:行动要善于把握住时机。

[13] 夫唯不争,故无尤:尤,过失、错误。

译文

最高的德行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居于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水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于最适合的地方,心胸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恪守信用,为政能把国家治理好,办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不被怨咎。

古注

王弼注:“人恶卑也。道无水有,故曰,几也。言人水皆应于治道也。”

王夫之注:“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着;处众之后,而常得众之先。何也?众人方恶之,而不知其早至也。逆计其不争而徐收之,无损而物何争?而我何尤?使众人能知其所恶者之为善,亦将群争之矣。然而情之所必不然也,故圣人擅利。”

今论

南怀瑾《老子他说》:“《老子》本章讲修水观的水道,除了特别提出它与物无争,谦下自处之外,又一再强调说,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止,‘动善时’;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而起无私的妙用了。”

阅典笔记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它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

触类旁通

◎ 通典

水的境界

据《汉书》记载:汉哀帝刘欣很器重敢讲真话的郑崇,听到郑崇的脚步声,就笑着说:“我识郑尚书履声。”后来郑崇得罪了刘欣的祖母傅太后和男宠董贤,与刘欣的关系闹僵了,刘欣不再听郑崇的进谏,而且还大加指责:“你家门庭若市,好处捞了不少吧?”郑崇则答道:“臣门如市,臣心如水。”

◎ 评论

老子所谓的“上善若水”乃是告诫世人有功而不自傲,有名而不恃名,适可而止,进退有度。然而,芸芸众生,谁不追逐名利,贪爱富贵?宁愿功成身退,自居下游者少之又少。 4l4Yt2Os4OB1DoG4/sLDiwbDHiwaI1TbHLtMyclsnQPMYs9GpEMPV2EKSQoTvEw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