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政篇 第二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1] ,居其所而众星共(ɡǒnɡ) [2] 之。”

注释

[1]北辰:北极星。[2]共:通“拱”,环抱。这里是以北辰比喻统治者,以众星比喻被统治者。

译文

孔子说:“为政者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政,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居其所,而群星都会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古注

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

今论

李零《丧家狗》:“其实,政治家就是政治家,不是道德楷模,不是智慧化身,再好的愿望也是愿望,大家要想明白了。西方最早的乌托邦,是柏拉图的哲人王;我国最早的乌托邦,是孔子的道德王。它们都是幻想,人类最古老的人文幻想。”

阅典笔记

以武压人,只会迎来更大的反抗;以德服人,才会如雨润渐入人心。

2.2

子曰:“《诗》三百 [1] ,一言以蔽 [2] 之,曰:‘思无邪 [3] ’。”

注释

[1]《诗》三百:指《诗经》,此书实有305篇。[2]蔽:概括。[3]思无邪:思想纯正。此为《诗经·鲁颂》中的句子。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主旨纯正无邪’。”

今论

南怀瑾《论语别裁》:“人活着就有思想,凡是思想一定有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思想,孔子的‘思无邪’就是对此而言。人的思想一定有问题,不经过文化的教育,不经过严正的教育,不会走上正道,所以他说整理诗三百篇的宗旨,就为了‘思无邪’。……为政的人,除了领导思想不走邪路以外,对于自己的修养,更要有诗人的情操,才能温柔敦厚,才能轻松愉快地为政。”

阅典笔记

人生在世,会经历很多很多的事情,或喜,或悲。只要坚持心中的信念,总会守得云开。

2.3

子曰:“道(dǎo) [1] 之以政 [2] ,齐 [3] 之以刑,民免 [4] 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5] 。”

注释

[1]道:通“导”,引导、治理。[2]政:政令、律法。[3]齐:整饬、规范。[4]免:避免、躲避。[5]格:这里指归化。

picture

◎ 学琴师襄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法来整饬百姓,他们就只会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并无羞耻心;用道德来教化百姓,用礼制来约束百姓,他们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古注

邢昺疏:“言君上化民必以道德。民或未从化则制礼以齐整,使民知有礼则安,失礼则耻。如此则民有愧耻而不犯礼,且能自修而归正也。”

今论

李零《丧家狗》:“我的看法是,以德治德,可以。以国治国,也可以。以国治德,六亲不认,一个朋友都没有,太没人情味,这是误用,但误德未必误国。最糟糕的,就是光讲以德治国。光讲以德治国,德必伪,国必亡,两样都误。”

阅典笔记

在暴力的刑罚下活下来的人,很多时候是屈服于刑罚,同样,也是屈服于邪恶。

2.4

子曰:“吾十有(yòu) [1]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

注释

[1]有:通“又”。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依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乐天知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不同的言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行事而不逾越规矩。”

今论

李零《丧家狗》:“孔子志在天下,但命途多舛。他这一辈子,从‘志于学’到‘而立’到‘不惑’,主要是学习;从‘知天命’到‘耳顺’,主要是求仕。然而结果怎么样?晚境孤独而凄凉。孔子以68岁高龄回到鲁国,几乎每年都有伤心事。……然而,最奇怪的是,过了70岁,即将走完人生旅程的他,却说他已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死亡是最大的解放。”

阅典笔记

年少的时候,我们总是想要很多很多。慢慢地,我们懂得了,知足常乐。

2.5

孟懿(yì)子问孝。子曰:“无违 [1] 。”樊迟 [2] [3] ,子告之曰:“孟孙 [4] 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无违:不要违背。[2]樊迟:孔子的弟子,姓樊名须,字子迟。[3]御:驾驭马车。[4]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如何做到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的规定。”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背景

前518年,鲁国三桓之一的孟僖子卒。死前,他留下遗言,说孔子是“圣人之后”,要他的儿子孟懿子拜孔子为师。这里写的是是孟懿子向孔子学礼。

古注

朱熹注:“人之事亲,自始至终,一于礼而不苟,其尊亲也至矣。是时三家僭礼,故夫子以是警之,然语意浑然,又若不专为三家发者,所以为圣人之言也。”

阅典笔记

长辈去世的时候固然要尽力办理后事,但最重要的还是在世的时候好好地孝敬他们,不要在他们去世后追悔莫及。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做父母的,只为子女的疾病担忧。”

今论

李零《丧家狗》:“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能不能伺候久病在床的父母,才是对孝子的最大考验。”

阅典笔记

孔子给孟武伯的回答相当妙!可以说,是一语刺人心!孔子给樊迟讲了一堆大道理,只是告诉他如何去做到孝;但是对孟武伯,则是将现实中非常能够感动人心的细节呈现给他,让他自己去感悟。这样的说话方式,要比天马行空地去讲“什么是孝”、“怎么去孝”有震撼力得多。

2.7

子游 [1] 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1]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长于文学。

译文

子游向孔子求教孝道。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狗、马这些动物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真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狗和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今论

南怀瑾《论语别裁》:“孝不是形式,不等于养狗养马一样。”

阅典笔记

任何一种爱,都是要投入感情的,即使是爱一个杯子。

picture

◎ 子游(言偃)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1] 。有事,弟子 [2] 服其劳 [3] ;有酒食,先生馔(zhuàn) [4] ,曾 [5] 是以为孝乎?”

注释

[1]色难: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是件难事。色,脸色。[2]弟子:晚辈。后面说的先生指长者或父母。[3]服其劳:服侍他。[4]馔:意为饮食、吃喝。[5]曾:竟然。

译文

子夏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始终保持和颜悦色是非常不容易的。遇到事情,年轻人替长辈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请长辈先享用。仅仅这样就能称之为孝了吗?”

今论

杨树达《论语疏证》:“有酒食先生馔,即前章所谓皆能有养,孟子及吕氏所谓养口体也。色难则吕氏所谓养志矣。”

阅典笔记

从这几章能看出,孔子谈论某个问题的时候,并不是见什么都说一样的道理,而是正如他自己所言:“因材施教。”钱穆甚至怀疑“子游或能养而稍失于敬,子夏或对父母少温润之色”。虽然这些都是臆断,然而孔子在这四章中给四个人用不同的方式来讲解孝的含义,这是显而易见的。

2.9

子曰:“吾与回 [1] 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 [2] ,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1]回:孔门弟子,姓颜,名回,字子渊,是孔子所喜爱的最聪慧最有修养的学生。[2]私:独处。这里指独自钻研和自我实践。

译文

孔子说:“我给颜回讲学,他整天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回去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愚蠢啊!”

今论

李零《丧家狗》:“颜回,孔子总是夸他。夸来夸去,无非说他道德好,安贫乐道,勤奋好学,比较空。他的最大优点,是听老师的话,绝不顶嘴,其他事迹,嘉言懿行,一点没有,历史记载,一片空白。”

阅典笔记

沉默并不等于无所为。

2.10

子曰:“视其所以 [1] ,观其所由 [2] ,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 [3] 哉?人焉廋哉?”

注释

[1]以:作为,行动。[2]由:经由,经历。[3]廋:隐藏、藏匿。

译文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注意看他的言行动机,观察他的一贯经历,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的真面目哪能隐藏得了呢?”

今论

李零《丧家狗》:“孔子的意思是说,你对一个人有彻头彻尾的了解,还有什么看不透的地方?什么都在眼跟前,藏都藏不住。”

阅典笔记

伪装可以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而能从中获得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今论

南怀瑾《论语别裁》:“因为前面的成功与失败,个人也好,国家也好,是如何成功的,又是如何失败的,历史上就很明显地告诉了我们很多。”

阅典笔记

在回忆某些往事的时候,还可以说出“其实可以这样的”,那么恭喜你。

2.12

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今论

李零《丧家狗》:“孔子是博通之人。博通是为了追求道,避免像现代人一样,陷于学术分工的泥淖而不能自拔。我把专家型的知识分子群叫残疾人协会。”

阅典笔记

关于人才应当是“通”是“专”,从古至今,始终没有定论。什么东西都“略懂”,却无深入研究的人,往往被指责肤浅;专精于一门,对其他完全不闻不问的,又必然会遭遇瓶颈。其实,做不同的工作,对人有不同的要求。通才需要在某一方面深入研究,专才需要开拓知识面,这是大势所趋。不过,无论“通”、“专”,放开眼界,有整体大局的观念,对己对人,总是有好处的。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孔子怎样做君子。孔子说:“先实践你想说的话,然后再说出来。”

今论

南怀瑾《论语别裁》:“真正的君子,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

杨树达《论语疏证》:“躬亲行然后道之,正此所谓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也。”

阅典笔记

做一个信守承诺的人,但是不要只是埋头苦干。

2.14

子曰:“君子周 [1] 而不比 [2] ,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

[1]周:合群。[2]比:勾结。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古注

朱熹注:“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耳。故圣人于周比、和同、骄泰之属,常对举而互言之,欲学者察乎两闲,而审其取舍之几也。”

今论

李零《丧家狗》:“在道德问题上,我对西方有敬意,主张进口道德,原因之一,就是我不喜欢吹吹拍拍、拉拉扯扯这一套。”

阅典笔记

君子为了共同的理想,小人为了共同的利益。但是倘若生存尚不能维持,理想能坚持多久?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ɡ),思而不学则殆(dài)。”

译文

孔子说:“只是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茫然无知没有收获;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古注

朱熹注:“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

今论

李零《丧家狗》:“学而不思,顶多是不明白;思而不学,是脑子空转,自己把自己绕在里面,那可是大糊涂。”

阅典笔记

只按照前人的想法做,不会进步。没有前人的大量基础,很多想法亦不能实现。

2.16

子曰:“攻 [1] 乎异端 [2] ,斯 [3] 害也已。”

注释

[1]攻:从事某事,进行某项工作。[2]异端:不同的两端,即中庸的两端,这里指走极端偏向的路线。[3]斯:代词,这。

译文

孔子说:“学习极端的思想,这是一种祸害啊!”

古注

苏轼注:“圣人之所以为恶夫异端尽力而排之者,非异端之能乱天下,而天下之乱所由出也。”

今论

钱穆《论语新解》:“孔子平日言学,常兼举两端,如言仁常兼言礼,或兼言知。又如言质与文,学与思,此皆兼举两端,即《中庸》所谓执其两端。执其两端,则自见有一中道。中道在全体中见。仅治一端,则偏而不中矣。”

picture

◎ 观器论道

阅典笔记

这句话历来有争议,还有一种理解是“攻击不同的意见这样是有害的”。无论是哪种解释,其实说了一个共同的道理:不要过分执着于自己的意见,不要钻牛犄角尖。所谓兼听则明,有容乃大,就是这个道理。

2.17

子曰:“由 [1] ,诲女(rǔ) [2] 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 [3] 也。”

注释

[1]由:孔子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2]女:通“汝”,你。[3]通:同“智”。

译文

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的道理你都明白了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啊!”

今论

南怀瑾《论语别裁》:“这个时代,很容易犯这个毛病。很多学问,明明不懂的,硬冒充自己懂,这是很严重的错误,尤其是出去做主管的人要注意。”

阅典笔记

其实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我们有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我们是不是知道。有些事情,有些知识,明明我们不懂,却以为懂了,这个时候最为危险。那么如何才能了解自己到底知不知道呢?很复杂,不过有一点肯定没错——日三省吾身。

2.18

子张 [1] 学干禄 [2] 。子曰:“多闻阙(què) [3] 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4] ;多见阙殆(dài) [5] ,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1]子张:孔子的弟子,姓颛(zhuān)孙,名师,字子张。[2]干禄:求取官职。[3]阙:空。[4]尤,过错。[5]殆:怀疑。

译文

子路问如何谋求禄仕。孔子回答说:“多听一听别人的言论,把疑难问题保留下,其余的也要谨慎地说,这样做的话,就会少犯错误;多看一看别人的行事,把危险的事情保留下,其余的也谨慎去做,这样做的话,就会少有后悔。言语少有错误,行事少有后悔,谋求仕禄的方法就在其中了。”

今论

南怀瑾《论语别裁》:“对于模棱两可的事,随时随地都用的到古人的两句话:‘事到万难须放胆,宜于两可莫粗心。’”

阅典笔记

有人把“说”的艺术总结为三个词:“晚说”、“少说”、“敢说”。“晚说”就是伺机而言——时机未到,说了也白说——而且可以先观人言之失,收后发之利。“少说”则是言多必失,说多了也招人烦。至于“敢说”则是看准时机,当机立断。

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 [1] 直错 [2] 诸枉 [3] ,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

[1]举:选拔。[2]错:通“措”,放置。[3]枉:不正直。

译文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选用正直的人,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百姓就会服从了;任用不正直的人,把刚正无私的人置于一旁,百姓就不会服从。”

今论

南怀瑾《论语别裁》:“这是谁都懂的道理,而孔子拿这人人都懂的话去告诉他,就好像说当诸侯、君王的人都不懂,未免太笨了。但人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到了那个权位的情况,就很难讲了。譬如我们平时常会说,假如我做了某一位置的事,一定公正,但是真的到了那一天,就做不到绝对公正。”

阅典笔记

官员代表了统治者的形象,奸邪之人最多只会让人屈服而已。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文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忠诚和勤勉,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当政者对待百姓庄重,他们就会尊敬你;对待父母孝顺、对待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提拔善良的人,教导能力不足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古注

张栻注:“此皆在我所当为,非为欲使民敬忠以劝而为之也。然能如是,则其应盖有不期然而然者矣。”

今论

南怀瑾《论语别裁》:“孔子对于季康子所提这几个大问题,没有批评不对,认为都对。但是孔子告诉他,不要只是空洞的宣传,口头话没有用,天下人的聪明相等,口头骗得了一时,骗不了永久。”

阅典笔记

爱是相互的,尊重亦是,没有人会对整日高高在上斥责自己的人真心以待。相信榜样的力量。

2.21

[1] 谓孔子曰:“子奚(xī)不为政?”子曰:“《书》 [2] 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 [3] 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释

[1]或:有人。[2]《书》:指《尚书》。[3]施:延及、影响。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用孝悌之风影响当政者。’这也就是从事政治了,为什么一定要当官才算是从政呢?”

今论

李零《丧家狗》:“孝也是政治。”

阅典笔记

爱写作不一定要当作家。很多时候,当兴趣变成了职业,那份爱会被无奈所替代。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 [1] ,小车无軏(yuè) [2] ,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1]輗:古代大车(牛车)车辕与驾辕的横木相衔接的部分。[2]軏:古代小车(马车)车辕与驾辕的横木相衔接的部分。没有䡚和軏,车就不能走。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我不知道这怎么能行。就好像大车没有䡚、小车没有軏一样,这车怎么走得了呢?”

今论

南怀瑾《论语别裁》:“所谓‘百年大计’。一件事情,一个政策下来,要眼光远大,至少须看到百年或几十年以后的变化与发展,这是古人政治的道理。……早上下的命令,晚上认为不对,去赶快改过来,究竟哪个对?老百姓搞不清楚,这就是大问题。”

阅典笔记

无信之人,万事不可信。

2.23

子张问:“十世 [1] 可知也?”子曰:“殷因 [2] 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1]世:古时称30年为一世。[2]因:因袭、沿用、继承。

译文

子张问孔子:“今后三百年的情况可以知道吗?”孔子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和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了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和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政权,即使是三千年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今论

李零《丧家狗》:“孔子看历史,主要看三代损益,即后面的礼比前面的礼,增加了什么,减少了什么,除去增加减少的东西,就是始终不变的东西。他是靠这种加减法预测未来。……历史,技术变,制度变,但人性未必变,或变化不大,这也许是孔子损益法的一种考虑。他更关心的是不变。”

阅典笔记

倘若所有的一切都可以预测,生命还有什么乐趣?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

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祭祀他,这是谄媚。遇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古注

朱熹注:“知而不为,是无勇也。”

阅典笔记

如果一个人是怀着善良的心去关怀别人的孩子,孝敬别人的长辈,这样的举动不但不是谄媚,简直就是孔子接下来所说的“见义勇为”。量力而行,围观也是一种方式。 kxfpSsS5lY+uE3f48WRdqzWYuHRk7P7iCUgyPfdL2vhjuK5q1y7JsVMlJQI2Yo6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