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而篇 第一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两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一共16章,包括孔子语录9章,有子3章,曾子2章,子夏、子贡各1章。内容涉及学习、为人和道德修养等多方面,也有一些讨论时政的内容。其重点是“学而时习”的学习方法,“日三省吾身”的进德手段,节用爱人、使民以时的治国方针,“礼之用,和为贵”的处事原则,以及仁、孝、信的道德范畴等。本篇以论学为主,特别强调读书与做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学以致用。

1.1

子曰:“学而时习 [1] 之,不亦说(yuè) [2]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3] 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注释

[1]时习:按时温习或实践。[2]说:通“悦”,高兴、愉快的意思。[3]知:了解。

译文

孔子说:“学习后能够按时复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君子吗?”

古注

朱熹注:“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今论

李零《丧家狗》:“这一章好像研究生入学,导师给他们训话,主要是讲学习的快乐。第一乐是个人的快乐,你们来到我的门下,听我传道,按时复习,乐在其中。第二乐是和同学在一起,你们不光自己学,还不断有人慕名而来,成为你们的同学,弦歌一堂,岂不快哉?第三乐是师门以外,别人不了解,千万别生气,因为你学习的目标,是成为君子,学习是为自己学,别人不知道,照样是君子,你有君子的快乐,内心的快乐,不也很好吗?”

阅典笔记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在淡定中充实自己,快乐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1.2

有子 [1] 曰:“其为人也孝弟(tì) [2] ,而好犯上者,鲜(xiǎn)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yú) [3] ?”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2]弟:通“悌”,指遵从兄长。[3]与:通“欤”,表示疑问。

译文

有子说:“能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人,是非常少的;而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过。君子致力于最根本的工作,根本确立了,治国与做人的原则就会形成。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picture

◎ 有子(有若)

今论

李泽厚《论语今读》:“今日来读,应该甩开那些什么‘犯上作乱’等等过时的具体主张或要求,甩开那以为此为基础就能够使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幻想,而注意它的特征在于:把‘人’或‘仁’的根‘本’建立在日常生活即与家庭成员的情感关系之上。”

阅典笔记

并不是所有老吾老的人都能够做到以及人之老,也许听上司的话仅仅是因为卧薪尝胆的需要。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xiǎn)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和善的人,仁德之心就很少了!”

古注

朱熹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今论

南怀瑾《论语别裁》:“大家经验中体会到,当你在上面指挥时,觉得那种味道很好;但是这中间很陷人、很迷人,那就要警惕自己。……要注意,‘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阅典笔记

反对巧言令色,不一定就要心直口快。想起很久以前看到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忠言顺耳更利于行》。

1.4

曾子 [1] 曰:“吾日三省(xǐn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注释

[1]曾子:孔子弟子,名参(shēn),字子舆,以孝闻名。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谋划策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和道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

古注

朱熹注:“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而三者之序,则又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也。”

今论

李零《丧家狗》:“这里讲的三条,都是属于自律,不是太高的要求……我们要注意,学《论语》从哪儿学起,‘三省吾身’,省是反省,身是自己。我们与其指东道西,给人家当老师,还不如先反省一下自己。”

阅典笔记

人无完人,孰能无过,尽力做好自己所能做的事情就好了。

1.5

子曰:“道(dǎo) [1] 千乘(shènɡ)之国 [2] ,敬事 [3] 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1]道:通“导”,治理的意思。[2]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春秋时期指中等诸侯国。[3]敬事:认真办事。

译文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处理国家大事,诚实守信,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关爱黎民,不在农忙时节役使百姓。”

今论

钱穆《论语新解》:“本章孔子论政,就在上者之心地言。敬于事,不骄肆,不欺诈,自守以信。不奢侈,节财用,存心爱人。遇有使于民,亦求不妨其生业。所言虽浅近,然政治不外于仁道,故惟具此仁心,乃可在上位,领导群伦。此亦通义,古今不殊。若昧忽于此,而专言法理权术,则非治道。”

阅典笔记

不仅是管理千乘之国这样的大事,即使是小事,也要认真地做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1.6

子曰:“弟子 [1] ,入 [2] 则孝,出 [3] 则弟(t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1]弟子:这里指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2]入:在家。[3]出:与“入”相对而言,出门在外。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就要孝敬父母,出门在外就要尊敬兄长。要言行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些都做到后,如果还有余力,就再去读书学习。”

古注

程颐注:“为弟子之职,力有余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先文,非为己之学也。”

今论

南怀瑾《论语别裁》:“谓谨慎不可流于小器,这点修养要注意,这个人能谨慎处世而信——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切都言而有信。同时又‘泛爱众’,有伟大的胸襟,能够爱人,尤其在此时此地来讲,对同志的友爱,扩而充之,对其他人的友爱。”

阅典笔记

孔子的教育理念是一种素质教育,道德修养远远高于知识积累。这话很有道理,监狱里关着的,很多都是学识渊博、很有本事的人。

1.7

子夏 [1] 曰:“贤贤 [2] [3] 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 [4] 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 [5] 之学矣。”

注释

[1]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以文学著称。[2]贤贤:第一个“贤”字用作动词,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3]易:轻视。[4]致:给予、奉献。[5]谓:认为。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重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同朋友交往,能够说话诚实守信。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我也一定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古注

游酢注:“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也。能是四者,则于人伦厚矣。学之为道,何以加此。子夏以文学名,而其言如此,则古人之所谓学者可知矣。”

今论

南怀瑾《论语别裁》:“这几句话,是接着证明了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是作人做事。”

阅典笔记

学习,不仅仅是在学校、在教室,生活才是更好的老师。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 [1] 忠信。无 [2] 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注释

[1]主:以……为主。[2]无:通“毋”,不要。

译文

孔子说:“称为君子的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知道学习就不会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为人要以忠信为本,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知道自己错了,就不要怕改正。”

今论

李泽厚《论语今读》:“‘不重则不威’为什么?因为此‘学’仍指实践,如果不严肃认真,那么他的行为、实践便不会真正牢固,便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前进,而别人也不会信任、尊敬他。”

阅典笔记

该庄重的时候庄重,该威严的时候威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类也不是单面性的。跟不同的人学习,才能取长补短。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曾子说:“恭敬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肃穆地祭祀久远的祖先,这样自然会使社会民风敦厚朴实。”

今论

南怀瑾《论语别裁》:“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那远因来的。”

阅典笔记

父母在世的时候,尽以孝道,等他们去世了,想起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能欣然地微笑,父母就会安详了。

1.10

子禽 [1] 问于子贡 [2] 曰:“夫子至于是邦 [3] 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 [4] 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 [5] 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2]子贡:孔子门人,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政治、外交、理财、经商能力高超,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3]邦:国家。[4]抑:还是。[5]其诸:大概。

译文

子禽问子贡:“老师每到一个国家,一定能听到那个国家的政治情况。这是他自己求教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情报是他凭借这些德性得到的。他求取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古注

张栻注:“夫子至是邦必闻其政,而未有能委国而授之以政者。盖见圣人之仪刑而乐告之者,秉彝好德之良心也,而私欲害之,是以终不能用耳。”

今论

李零《丧家狗》:“孔子喜欢调查研究,……孔子的消息,是靠‘温、良、恭、俭、让’得来的,他和一般人问话的方式不一样,非常谦虚,非常和气,人家乐意跟他讲,说是打听,其实也可以说,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

阅典笔记

不同的时势造就不同的英雄,但是别人的成功,只可以借鉴,都不可照搬复制。

picture

◎ 子禽(陈亢)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mò),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当他的父亲在世时,要观察他的志向;去世后,要考察他的行为。如果他长期遵守父亲传下来的正道而不加改变,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古注

朱熹注:“父在,子不得自专,而志则可知。父没,然后其行可见。故观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恶,然又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

今论

杨伯峻:“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

阅典笔记

倘若父亲本身就不好,那此言岂不是阻止了孩子向善的意念?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最为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无论做大事小事,他们都会遵循这个道理。但如果遭遇行不通的情况,却仍只知道和谐为贵,一味追求和谐,而不懂得以礼来节制约束,这也是行不通的。”

今论

李零《丧家狗》:“商周社会,好比一个大村子,里面有宗族祠堂,王就是族长,定下家规家法,管这个村子,协调村里的各种关系,长幼尊卑,井然有序,这就是和。人是生下来就不自由,也不平等,和卢梭的说法相反。礼,最重要的用途,就是和稀泥,想方设法,把不平等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至闹出乱子。礼和德不同,不是个人修养,而是习惯和传统,约束人的行为规范。”

阅典笔记

和谐是以仁为贵。无规矩不成方圆。

picture

◎ 入平仲学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yuàn)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义,这样诺言才能兑现;恭敬要符合礼,这样才能免遭侮辱。所依靠的人与自己关系深,才能靠得住。”

今论

李零《丧家狗》:“自己说了的话,就一定要做到,这是信。但信有大信和小信。孔子认为,只有近于义的信才是大信,必须践行;不关义的信是小信,可以破例。……在他看来,言必信,行必果,死心眼,尾生之信,是小人的信,不足取。”

阅典笔记

有理智的诺言才有价值,有原则的恭敬才有尊严,有真心的朋友才有信任。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吃饭没有过分要求,对居住也不要求太安逸,做事勤勉,说话谨慎,求教于有道之士来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古注

尹焞注:“君子之学,能是四者,可谓笃志力行者矣。然不取正于有道,未免有差,如杨墨学仁义而差者也,其流至于无父无君,谓之好学可乎?”

今论

李泽厚《论语今读》:“吃饭是为了活,活却不是为了吃饭。吃好饭、居处安逸,并非‘君子’活的目的。在儒学看来,人生是艰难而无可休息的。这就是‘尽伦’或‘尽人事’。”

阅典笔记

鲁迅先生曾说过:“生活容易被安逸的生活所累。”但是,失去了基本的生活,很多时候便会失去做人的基本原则。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chǎn) [1] ,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 [2] 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cuō),如琢如磨。’ [3]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

[1]谄:阿谀奉承。[2]未若:不如。[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这里用来比喻治学、修身要精益求精。

译文

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纵,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却自得其乐、富裕却谦逊好礼之人。”子贡说:“《诗经》上说:‘像制造器物一样,切割、磋治、雕琢、打磨。’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端木赐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一点,你已经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

古注

朱熹注:“此章问答,其浅深高下,固不待辨说而明矣。然不切则磋无所施,不琢则磨无所措。故学者虽不可安于小成,而不求造道之极致;亦不可骛于虚远,而不察切己之实病也。”

今论

南怀瑾《论语别裁》:“我们都常听说‘得意忘形’,但是,据我个人几十年的人生经验,还要再加上一句话——‘失意忘形’。有人本来蛮好的,当他发财、得意的时候,事情都处理得很得当,见人也彬彬有礼;但是一旦失意之后,就连人也不愿见,一副讨厌相,自卑感,种种的烦恼都来了,人完全变了——失意忘形。……所谓‘唯大英雄能本色’,无论怎么样得意也是那个样子,失意也是那个样子,到没有衣服穿,饿肚子仍是那个样子,这是最高修养,达到这步修养太难了。”

阅典笔记

安贫乐道,并不是说不思进取,而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人活在世上是否幸福,关键在于心态,贫富贵贱都只是外在因素,有道之士是不会受其左右的。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今论

李零《丧家狗》:“知识分子最好名,特别是虚名。能够看破名的,几乎没有。孔子强调,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本事。”

阅典笔记

不要去费劲了解别人。人,最难了解的是自己。 guUfoXuPDOswWFjNDiwp4rdcCTmFbKj5tjV5pFSgNW3XO/CnFbKrKW+1Uz3WVmT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