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传统淮剧

毫无疑问,作为中国传统地方戏曲的一种,淮剧出现最早的剧目必然是传统剧目。

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传统淮剧是指那些穿戴传统服饰、演绎古代社会人和事、表现传统的思想理念和意识形态的淮剧剧目。

传统淮剧不仅时间最早,数量也是最为庞大,仅从现有的尚不完整的统计资料来看,传统淮剧就有上千出之多。这使得传统淮剧的影响力极为深远。

一、淮剧传统剧目的起源

传统淮剧的剧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来源于民间小戏,包括根据民间传说编演的传统戏。从前面的淮剧发展历史可知,在淮剧尚未成熟之时,就由早期的“三可子”艺人根据民间传说创作出了一些淮剧剧目,如《蓝桥会》《山伯访友》等。一些淮剧特有的剧目大多来源于此,如《丁黄氏》。

图2-1 上海淮剧团古装淮剧《蓝桥会》筱文艳剧照

其次是来源于徽剧剧目。这一部分数量众多,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跟淮剧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徽剧影响有着莫大的关联。淮剧在形成过程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段——“徽夹可”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大量的徽戏艺人加入当地的“三可子”团体,对早期淮剧的角色、唱腔、剧目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新的融合。

最后还有一个很大的部分来源于元明杂剧、传奇、京剧、扬剧等其他剧种。淮剧进入上海后,形成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京夹淮”阶段。在这个阶段,为了在城市生存,淮剧努力地向各兄弟剧种学习借鉴,移植了各个剧种大量优秀的剧目以完善自身。

二、传统淮剧的内容分类

传统淮剧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四大类:

(一)表现男女爱情的剧目

爱情剧目占较大的比例。爱情承载着广大劳动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想象,它是通俗文学永恒的话题。淮剧剧目中有大量表现男女爱情的内容。这当中集大成者是《七世姻缘》,包括《孟姜女》《梁祝》《秦雪梅吊孝》《郭华买胭脂》《隔墙相会》《水漫蓝桥》《陈英卖水》七出戏。它们描述了七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男女青年,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不得团圆的悲惨故事。其中《梁祝》《郭华买胭脂》《隔墙相会》《水漫蓝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整理,已经成为优秀的保留剧目。

(二)家庭伦理戏

这部分的剧目在传统淮剧中也为数不少。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生育的节制,一个家庭的子女往往会有很多,如此就带来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在中国古代有八父八母之说,分别为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伯父伯母、叔父叔母、姑父姑母、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在人与人相处中,就有了更多的更复杂的关系,如夫妻、婆媳、姑嫂、妯娌、父子、兄弟、姐妹等。家庭伦理戏主要围绕这些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来展开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宣传惩恶扬善和忠孝节义的思想,并警示世人不能为非作歹,要弃恶从善。

要区分爱情故事与家庭伦理戏中的夫妻故事之间的差别。在传统的分类体系中,爱情故事一定是指两个尚未结婚的男女之间发生的爱慕之情及其引发的故事。对于已婚男女之间,原本的爱情经过婚姻已经转化成了亲情。因此,展现夫妻矛盾的戏就不再是爱情故事,而是家庭伦理戏。

在所有家庭伦理戏中,表现较多的是夫妻、婆媳和姑嫂关系的戏,因为现实生活中这几种关系的维系难度最大,也最容易引起冲突,并产生戏曲所需要的矛盾冲突。

淮剧历史上家庭伦理戏的代表剧目有《莲花庵》《秦香莲》《孝灯记》《斩经堂》《赵五娘》等。这些故事大多来自民间,有了一定的历史传统,对于老百姓也耳熟能详,所以老少妇孺都能看懂。同时,在语言上也大多通俗幽默,情节生动,人物鲜明,是淮剧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

(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题材的剧目

家国天下不仅仅是中国古代士人学子所要考虑的,每一个普通的民众也都有着强烈的家国情节。所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那些能够保家卫国的历史英豪无一不被广为流传。而流传的一个重要手法就是入戏。传统的淮剧剧目中也自然少不了这样的内容。

这一部分的淮剧剧目主要有全本的《杨家将》《岳飞》《飞龙传》《樊梨花》等。这些剧目通过歌颂忠臣义士、鞭挞昏君奸臣,进行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思想宣传,对增加民族共识、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公案戏

公案戏主要通过对历史上一些公案传说进行戏说,以歌颂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那些能够为民做主的清官贤能,从而达到树立社会正义、维护百姓心声的目的。这当中最为优秀的如《彭公案》《施公案》《包公案》等几部,新中国成立后还整理加工出了一部优秀的公案剧《三女抢板》。

三、传统淮剧经典剧目简介

在整个淮剧的传统剧目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其在20世纪初拓展到苏南城市之前,就已经形成了的本剧种的传统剧目“九莲、十三英、七十二记”。

九莲是《秦香莲》(又名《女审》《包断》)、《蔡金莲》(《蔡金莲告状》)、《王玉莲》(《吴汉三杀》)、《李桂莲》(《阴阳河》)、《潘金莲》(《武松杀嫂》)、《李翠莲》(《打经堂》)、《窦金莲》(《大赶考》)、《陆金莲》(《白马驮尸》)、《蓝玉莲》(《蓝桥会》)等九部在名称中都带有“莲”字的剧目。

十三英是十三部在剧名中都带有“英”字的剧目,分别是《罗凤英》(又名《刘贵成私访》)、《王月英》(《孝灯记》)、《成凤英》(《盘门》)、《王大英》(《盘宫》《抢饭》《闹窑》)、《王二英》(《玉杯记》《南访》)、《苏凤英》(《药茶记》)、《林鸾英》(《韩湘子度妻》)、《殷风英》(《唐僧出世》)、《苏迪英》(《对舌》《闯山》)、《周桂英》(《清风亭》)、《王鸾英》(《何文秀》)、《王桂英》(《二堂放子》)等。

七十二记则是在剧名中都带有“记”字的七十二篇作品。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合同记》《罗帕记》《海州记》《双花记》《鸭汤记》《灯笼记》《僧帽记》《空坟记》《白兔记》等。

以上所述都是一些单本戏,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连台本戏在淮剧舞台上开始逐渐盛行。它们大多采用一些具有较多情节内容的历史事件、文学作品作为底本创作出一个个系列剧目。一出戏少则几本,多则七八十本。主要有《日月图》《安邦定国志》《封神榜》《七国志》《孟丽君》《郑巧姣》等。

下面介绍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剧目:

(一)《李翠莲》简介

《李翠莲》是九莲之一,为淮剧经典剧目之一。

剧情大致为主人公李翠莲吃斋诵经,积善好施。一日,唐僧师徒前来化斋,李翠莲施舍其金钗。同时,王婆前来借贷,李翠莲拒绝借贷刁妇,王婆怀恨在心。沙僧到恒丰当铺典当金钗,店主刘全见是其妻翠莲首饰,心下生疑。在回家的路上,刘全遇到王婆,王婆从中挑拨,污蔑翠莲与和尚私通。刘全偏信谗言,逼迫翠莲自尽身亡。翠莲蒙冤而死,魂游地府,阎罗王念其身前修行,让她在龙华会继续诵经。

王婆欲嫁丑女于刘全,被刘拒绝,于是纵火报复,烧得刘家片瓦无存。人死财散,刘全走投无路。此时,唐王欲差遣一人赴阴司进卦,以完成誓愿。观音点化刘全,让其来到京城。唐王封刘全为进卦学士,前往冥府。在阴司地府,刘全与李翠莲夫妻相会,阎罗念刘全进卦有功,准其还阳,夫妻团圆。

(二)《僧帽记》简介

《僧帽记》是淮剧传统剧目七十二记之一,又名《莲花庵》。

商贾季士昌携子季庸外出讨账,将账箱钱柜钥匙交与儿媳谷素珍。此事被养子来保所见,于是告诉其母马氏。马氏心生嫉妒,与其兄吉才将僧帽藏于谷素珍房中,阴谋陷害。季庸回房寻妻,见一僧人(为吉才所扮)从房内出来,又搜获僧帽一顶,于是信以为真,欲持刀杀妻。谷素珍哭诉其冤屈,冬儿也跪地护母,季庸难以决断,于是逼迫谷素珍到莲花庵出家。

季士昌讨账归来,怒斥马氏和季庸诬害贤媳,与儿孙同往尼姑庵劝谷素珍还俗。马氏母子与其兄吉才持刀拦路截杀,却误伤了来保。季士昌三代逃至庵中,谷素珍执意不还。

季士昌无奈为季庸续娶了新寡刘氏操持家务。冬儿与刘氏之子胡成子玩耍反目,被驱逐离家。马氏买通县令,诬陷季庸私藏混天绸国宝,将其囚禁大牢。

冬儿讨饭营生,寄居于家母子茅棚。于母同情爱惜,将女儿秀英终生相许。后冬儿高中,惩治了马氏,请母还俗,阖家团圆。

(三)《白痴皇帝》简介

《白痴皇帝》是淮剧中一出优秀的古装剧,编剧王沂。

在晋武帝晚年,其弟齐王司马攸,战功赫赫,德高望重,继位的呼声极高。但是杨皇后和大臣杨骏、贾充却利用晋武帝太子嫡传的正统心理,协力扶植白痴太子司马衷登位,是为晋惠帝。白痴皇帝头脑简单,只听奸佞之臣的谗言,致使小人当道,忠良遭殃,齐王只好装疯避祸。八王作乱,皇室垂危。白马寺内,仓皇出逃的晋武帝面对装疯的齐王,终于大彻大悟,感慨不已:“后世英雄须留意,人间长流痴泉水!”

该剧于1985年由江苏省淮剧团首演。导演朱品孝,音乐设计张维俊、刘华明,舞美设计乐民、梁建民。王宗珍饰演晋武帝,高春林饰演齐王,周海晨饰演司马衷。同年,该剧参加江苏省首届淮剧节,获优秀剧本奖。1987年参加江苏省新淮剧剧目调演获创作奖。剧本发表于《新剧本》1990年第五期。

(四)《丁黄氏》简介

《丁黄氏》是淮剧自身特有的传统剧目。

该剧取材于清朝光绪年间,盐城县草埝口谋害亲夫一案。农妇丁黄氏与盐贩王齐明通奸,害死亲夫丁学方,移尸秦树林门前,敲诈钱财。秦树林不服,上告官府,丁黄氏虽受严刑拷问,仍坚称无辜,并将手深入沸腾的油锅,捞起铜钱。官府无法可施,只好将其收监,最后释放了事。

此剧最早由民间艺人彭端书编成场次,串巷清唱。后改成江淮戏演出,轰动一时,从此成为淮剧的保留剧目。梁广友、董桂英等均擅演此剧。董桂英早年在盐城各地演出时,创造出了旋律简单、乡土味浓郁的“丁黄氏调”,以表现丁黄氏的淫荡性格。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董桂英赴上海公演该剧,颇受小市民观众欢迎,一时有“活丁黄氏”之称。新中国成立后,该剧因存有颇多黄色内容,一度停演。1961年,由马仲怡、顾鲁竹修改,删除淫乱情节,改丁黄氏为善良民妇,地主秦树林贪恋其美色,想要纳其为妾而被丁黄氏拒绝,于是买通了地痞王齐明杀死其丈夫丁学方,诬陷丁黄氏谋害亲夫。丁黄氏心胸坦荡,于执法大堂直言申述,使得众多官员当堂出丑。苏州知府昏庸无能,将案情下推了事,结果宣判丁黄氏无罪释放。同年10月,该剧首演于中国剧场,由筱文艳主演丁黄氏。公演后,曾就其主体和情节的处理引起争论。一种意见认为,丁黄氏是旧社会受迫害的妇女,应还原其本来面目;一种认为丁黄氏是苏北家喻户晓的谋害亲夫之淫妇,不应该为其翻案。由于论争无结论,故未再继续演出。演出本现存上海淮剧团艺术档案室。1962年,曹耀南改编本也对丁黄氏做了翻案处理,由江苏省淮剧团上演,方素珍主演丁黄氏。

(五)《小寡妇上坟》简介

《小寡妇上坟》也是淮剧传统剧目之一。

该剧根据苏北民间歌舞与传说编演,曾广泛流传于江苏北部、上海等地。剧作表现了一个农村小寡妇在清明时节怀抱婴儿,由丫鬟陪同前往亡夫坟前祭扫的情景。整出戏主要以小寡妇与推车人海洲佬沿途发生的种种幽默诙谐的笑料组成。语言风趣,动作细腻,唱腔富有乡土风味。剧中小寡妇哭夫与观众直接交流,并将真推车搬上舞台。每年清明,此剧是淮剧舞台必演剧目。历来饰演此剧最著名的演员有董桂英(演小寡妇)、顾艳琴(演小寡妇)、筱文艳(演小寡妇)、王大八子(演推车佬)、刘洪奎(演推车佬)、顾汉章(演推车佬)等。 WyTmn/KcisLYpvcaeWq8Stw3ugyzG4VCoCbQAkBEXi7Wsk44774TGmc2IakGTd1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