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4 楼板(叠合板)

2.4.1 预制叠合板

叠合板是由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图2-26、2-27)。叠合楼板整体性好,板的上下表面平整,便于饰面层装修,适用于对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和大开间建筑。

图2-26 预制叠合板

图2-27 叠合楼板下支撑体系

叠合楼板厚度因楼板的跨度大小而异,由于在现浇混凝土层内配置了负钢筋,形成“峰间支点”。叠合楼板跨度一般为4~6 m,最大跨度可达9 m。

叠合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进行设计。叠合板预制厚度不宜小于60 mm,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小于60 mm;跨度大于3 m的叠合板,宜采用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

叠合板根据预制接缝构造、支座构造、长宽比按单向板或双向板设计。当预制板之间采用分离式接缝时,宜按单向板设计。对长宽比不大于3的四边支承叠合板,当预制板之间采用整体式接缝或无缝时,可按双向板设计。

2.4.2 叠合楼板特点

(1)采用整间整板布置,增加吊装效率,减少拼缝;

(2)60 mm厚预制底板,代替传统底模板,同时作为结构受力板;降低建筑成本,促进环境保护;

(3)现场仅需绑扎现浇层板面钢筋,现场混凝土浇筑量较少,且板底无需粉刷。

2.4.3 叠合楼板节点连接

(1)轻质隔墙及轻质围护墙墙板与主体结构可采用预埋件焊接的方式连接。

(2)叠合板与预制墙板的连接可采用叠合层整浇节点。

根据江苏省《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技术规程》(DGJ 32/TJ 125—2011)中条款8.2.4规定,在浇筑楼面叠合板后,下层预制内墙板的主筋应插入本层预制内墙板底部预留的金属浆锚管内,插入长度应不小于30 d d 为主筋公称直径),并应采用强度不小于50 MPa的无收缩水泥基灌浆料灌浆。

根据江苏省《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技术规程》中条款8.2.5规定,预制外墙板拼缝截面采用内高外低的防雨水渗漏构造。下层预制外墙板的主筋应插入本层预制外墙板底部预留的金属浆锚管内,插入长度应不小于30 d d 为主筋直径),并应采用强度不小于50 MPa的无收缩水泥基灌浆料灌浆。

(3)叠合板的预制板上宜设置增强叠合板叠合面抗剪力的纵向钢筋桁架。

(4)叠合板的预制板之间拼缝处可在预制板面铺钢筋网片,拼缝宽度不宜小于40 mm,预制板搁置在梁上、墙上的宽度分别不宜小于20 mm和15 mm。

(5)板底钢筋锚入梁内或墙内的长度应符合现浇楼盖的要求,现浇层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比预制板高出一个等级。

(6)叠合楼板采用密拼的单向板连接方式如图2-28所示。

图2-28 叠合楼板采用密拼的单向板连接方式

根据《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2014)中6.6.4条款相关规定,叠合板支座处的纵向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板端支座处,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宜从板端伸出并锚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 d d 为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图2-29a)。

(2)单向叠合板的板侧支座处,当预制板内的板底分布钢筋伸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时,应符合上述第1条款要求;当板底分布钢筋不伸入支座时,宜在紧邻预制板顶面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中设置附加钢筋,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内的同向分布钢筋面积,间距不宜大于600 mm,在板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内锚固长度不宜小于15 d d 为附加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图2-29b)。

图2-29 叠合板端及板侧支座构造示意

1—支承梁或墙;2—预制板;3—纵向受力钢筋;4—附加钢筋;5—支座中心线

图2-30 单向叠合板板侧分离式接缝构造示意

1—后浇混凝土叠合层;2—预制板;3—后浇层内钢筋;4—附加钢筋

根据《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2014)中6.6.5条款相关规定,单向叠合板板侧的分离式接缝宜配置附加钢筋(图 2-30),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缝处紧邻预制板顶面宜设置垂直于板缝的附加钢筋,附加钢筋伸入两侧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 d d 为附加钢筋直径);

(2)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中该方向钢筋面积,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 mm、间距不宜小于250 mm。

根据《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2014)中6.6.6条款相关规定,双向叠合板板侧的整体式接缝宜设置在叠合板的次要受力方向上且宜避开最大弯矩截面。接缝可采用后浇带形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后浇带宽度不宜小于200 mm;

(2)后浇带板侧梁底纵向受力钢筋可在后浇带中焊接、搭接连接、弯折锚固;

(3)当后浇带板侧梁底纵向受力钢筋在后浇带中弯折锚固时(图2-31),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叠合板厚度不应小于10 d ,且不应小于120 mm( d 为弯折钢筋直径的较大值);

图2-31 双向叠合板板侧整体式接缝构造示意

1—通长构造钢筋;2—纵向受力钢筋;3—预制板;4—后浇混凝土叠合层;5—后浇层内钢筋

②接缝处预制板侧伸出的纵向受力钢筋应在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内锚固,且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l a ;两侧钢筋在接缝处重叠的长度不应小于10 d ,钢筋弯折角度不应大于30°,弯折处沿接缝方向应不少于2根通长构造钢筋,且直径不应小于该方向预制板内钢筋直径。

2.4.4 桁架钢筋

根据《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2014)中6.6.7条款相关规定,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应满足下列要求:

(1)桁架钢筋应沿主要受力方向布置;

(2)桁架钢筋距板边不应大于300 mm,间距不宜大于600 mm;

(3)桁架钢筋弦杆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 mm,腹杆钢筋直径不应小于4 mm;

(4)桁架钢筋弦杆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 mm。

当未设置桁架钢筋时,在下列情况下,叠合板的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应设置抗剪构造钢筋:

(1)单向叠合板跨度大于4.0 m时,距制作1/4跨范围内;

(2)双向叠合板短向跨度大于4.0 m时,距四边支座1/4短跨范围内;

(3)悬挑叠合板;

(4)悬挑板的上部纵向受力钢筋在相邻叠合板的后浇混凝土锚固范围内。 355NGVOVoogdpwgJ2+RTknQ435gjbFkb3l9Qlam1Vyontbnh4PBZ7M3yfbyrnsk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