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教学理论的探索

一、教学理论与教学的关系

教学是一个实践过程,教学理论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概括并上升为理论的科学体系。它来自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实践,又发展教学理论。

随着学习理论的不断发展,60年代,美国发生了一场关于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大讨论。史密斯率先从逻辑上论证,教学理论应该完全独立于学习理论之外,他说:“教和学的宽度不同,教只是影响学的条件之一。”教育心理学家盖奇(Gage N.L.)认为,教学理论可以有两类:一是承担解释教师为什么以他们作为教师的角色方式行动;另一类是试图解释教师们怎样影响学生的行为。

二、概念界定

何谓“教学”?上一节讨论过,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互动的教育活动,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活动。 何谓“理论”?《辞海》是这样解释的: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导、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构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解释框架,提供一般性的规定或处方,以指导课堂实践的一门学科,教学是教学理论研究的对象。

教学理论是人们在思考教学的构成中所形成的,旨在探讨、解释和预测教学现象的观念体系,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探究性的行为;是关于教学情景中教师行为(如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规定或解释。它是有关教学的理论,主要关注教师的行为,旨在指导教学的实践。因此,它的研究对象是教师教的活动。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J.)认为,教学理论是一种处方性和规范性的理论,所关心的是怎样最好地教会学生学习的东西,它所关心的是促进学习。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Ausubel D.P.)认为,教学理论必须建立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而且还需要把焦点对准教学实践,这就是说,教学理论一定要在更大程度上关心教学的程序与技术方面。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是一种外部实践,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要影响学习的内部过程。具体来说,它研究的范围包括了教学任务(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涵盖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中,教学理论是教学设计者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基于不同的教学理论观点,教学设计中所采用的方法、策略也是种类繁多的,依据不同课程的需要,应当进行科学选择,以求使教学设计更有效地促进教学。

三、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从教学经验总结,到教学思想成熟,再到教学理论形成与发展。这一进程就是人们对教学实践活动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丰富的过程。

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是教学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和概念基础,为教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做了充分准备。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学记》是对教学经验的精辟概括与总结,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论述教学的专著。不过,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教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在教育学界着重考察的是西方的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源于建构主义理论,被认为是在所有理论中直接引用最多的一种理论。

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理论的是德国教育学家拉特克(Ratke W.),他要求一切国民应获得一定程度的教养,因此他自己致力于探求“教授之术”,开拓教学理论的领域。夸美纽斯(J.A.Comenius)的《大教学论》(1632)是第一本最系统总结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教学经验的著作,奠定了教学理论的学科基础。赫尔巴特(J.F.Herbart)的《普通教育学》(1806)则确立了教学理论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使教育理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莱茵继承了赫尔巴特和席勒的思想,提出了著名的“五段教学法”(即预备、提示、联合或比较,总结,应用),这样,就形成了赫尔巴特学派的教学理论。最早对它的特性进行解说的是布鲁纳,之后被不断完善。然后,教学理论朝着哲学和心理学两个方向发展。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习惯上称谓是“教学论”。它的特征是关注教学的目的(伦理学)或内容(认识论)上的问题。也就是说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或者说受过教育的人意味着什么,以什么方式呈现什么内容才能实现这一目的,这是该理论的核心问题。心理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习惯上称谓是“教学理论”。它的特征是关注教学的程序、方法与心理的问题,并坚持采用心理实验或实证的方法。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的知识都具有这样三个特征:知识结构的表征方式,知识结构的经济性,知识结构的效力。这三者是随学生的年龄差异、学习风格的差别和学习内容的不同而变化的。教学理论必须考虑三件事:学生的本性,知识的本质,知识获得过程的性质。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和形成学生智慧认知的发展。到60年代,美国最大的课程研究组织即督导和课程编制协会(ASCD),受布鲁纳著作《教学过程》的影响,开始关注建立教学理论问题。1964年,该协会成立“教学理论委员会”,讨论课程与教学、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

四、教学理论对教学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这是认识发展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包括两个方面,即认识和实践方面,教学亦是如此。教学过程,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同样也包括认识和实践这两个方面。据此,我们可以说,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教学理论在萌芽阶段,只是以一种教学思想的形式存在于一些教育思想家的政治、哲学、伦理学,即文学的著作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的重大变革以及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教育实践进一步丰富,教学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完善。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理论主张。比如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德国瓦根舍因等人的范例教学理论等。这些教学理论为教学及研究提供了深厚的教学理论基础,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

美国布鲁纳的《教学理论探索》(1966),奥苏伯尔的《教育心理学:认知观》以及加涅的《学习条件和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理论本质上说主要是一种处方性和规范性的理论,所关心的是促进学习。教学理论必须建立在学习理论基础之上,而且还需要把焦点对准教学实践,这就是说,教学理论一定要在更大程度上关心教学的程序或技术的方面。

总的来说,教学理论主要关心两大问题:一是教师的教是如何影响学生学的;二是怎样教才是有效的,对教学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并给教师提供一系列使教学有效的建议或处方。其中,第二个问题是教学理论的核心问题。80年代后,我国许多本学科的专家作了“中国化”的探索,更关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式,本教材的理想是运用教学的相关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 eoLXRJzzClgB5WdfT7YygVXuVcoXZ2g7YsLD2s2p+sKo8QoWz34RcBizhCEUCwo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