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天文学史

孙小淳,王广超

天文学史作为科学技术史学科的重要方向,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具体表现在项目研究、学术交流和国际影响等三个方面。

中国天文学史研究保持了与天文学的密切联系,研究的问题从宇宙论到天象记录,从天文观测到天文仪器,从天文理论到历法计算,从星表到星图,从中国天文学传统到中外天文学交流,始终把握住了天文学史中的科学问题,因而得到天文学界的持续支持。近十年来,天文学史研究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了20多个面上项目的支持,使得天文学史研究能够持续积累和发展。

与此同时,天文学史在中国社会科学领域也获得了重要突破。近十年中,我国天文学史研究者从中国社会科学基金获得了3项重大项目。西北大学主持的《中国历法通史研究》对中国古代历法的算法进行“复原”研究,使得中国古代历法的算法逻辑更加鲜明,展示了中国古代历法的科学性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持的《中、日、韩古天文图的整理与综合研究》对散落在中国、日本、韩国、朝鲜以及欧洲和北美洲的中国古星图进行搜集、整理和数字化研究,为研究东亚各国之间的天文学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持的《汉唐时期沿丝路传播的天文学研究》对汉唐时期传入中国的域外天文历法知识进行考证和梳理,研究域外来华天文学对本土天文历法的影响,呈现出一幅既宏观全面又不乏细节的汉唐时期中外天文学交流全景图。这些重大项目的立项,标志着天文学史研究在历史学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与人文交叉性学科。

天文学史项目的组织促进了天文学史的研究,研究成果显著。近十年出版论著5种以上。其中:《诸史天象记录考证》(2015)应用现代天文计算方法,对“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本纪”和“天文志”中全部天象记录进行了考证和检验;《唐代域外天文学》(2019)考察了域外天文学与唐代的社会、宗教、政治、文化等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通天之学—耶稣会士和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2019),以耶稣会士和天文学为主题,在全球史和跨文化的视野下系统阐述天主教传教士与欧洲天文学传入中国的诸面相;《大统历法研究》(2020),在大量新史料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与《大统历》有关的各种著作,揭示了《大统历》在明代的编修、使用及传播情况;《<崇祯历书>合校》(2017)是对明末中西天文学交流汇通研究的重要原始材料的整理和研究。此外,我国天文学史研究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重要学术论文40多篇。

我国的天文学史界特别注重学术交流。从2017年开始,中国科技史学会每年举行学术年会,天文学史专业委员会在每届年会上都举办天文学史专场,每次都有30多位学者参加,展示了一个十分活跃的学术共同体。此外,我国的天文学史研究在国际上也有很好的形象。2012年8月,第28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大会在北京召开,天文学史专委会组织了《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大会特邀科普报告《中国古代天文学》,不仅宣传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而且进一步推动了天文学史研究。在此后的历届IAU大会上,都有中国学者做的邀请报告。2020年8月,在布拉格召开的第26届国际科技史大会上,我国天文学史研究者组织了多个专题研讨会。

近十年来,我国的天文学史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2015年,在第29届IAU大会期间,我国学者当选为IAU天文学史专业委员会主席。2017年,我国学者当选为国际科技史学会(IUPHST/DHST)古代与中世纪天文学委员会主席。这些国际组织的任职,在国内都是首次。另外还有多名天文学史学者当选国际科学史学院(IAHS)院士或通讯院士,体现了中国天文学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VV+oRHAkKPkywH+Iv88aOoVAPC7RyJZNiVUdTkSp3nfvFy04ZVdr2fC10CAiyx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