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射电天文

史生才等

在这十年里,我国射电天文事业在望远镜建造及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在学科向广度和深度方向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也得到了快速的进步。

“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于2011年3月开工,2016年9月落成,2020年1月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向国内开放。在“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的要求下,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通过原创的中性氢窄线自吸收方法,FAST在测量星际磁场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FAST在新兴的快速射电暴研究方向产生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包括4例高色散新快速射电暴,重复暴的偏振时变,严格限制首例河内暴源的流量,迄今最大的快速射电暴爆发事件样本等;FAST共发现约500颗脉冲星,成为自其运行以来国际上发现脉冲星效率最高的设备,而且在深入研究特殊脉冲星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如首次获得脉冲星三维速度与自转轴共线证据。此外,与费米伽马射线天文台大视场望远镜(Fermi-LAT)的天地一体化协同观测开启了研究脉冲星电磁辐射机制的新途径。

基于国内其他射电望远镜(天马65米、乌鲁木齐26米、德令哈13.7米等)及国际观测设备,我国天文学者在射电天文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例如:银心糖分子的成图观测,一氧化碳、氨分子、甲醛分子谱线巡天;星际脉泽研究,及基于脉泽高精度天体测量的银河系旋臂结构研究;恒星形成活动在星系尺度、极端贫金属星系、银河系内的表现,及磁场对其影响;银河系分子云的大尺度分布、样本检测、距离测量;超新星遗迹与分子云的相互作用;普朗克冷分子云团块的动力学和化学性质;亚毫米波瞬变源搜寻;脉冲星和磁星的周期跃变、测时噪声、辐射特征的研究;构建银河系电子密度模型YMW16;活动星系核的长期射电流量监测和短时标快速光变监测等。

在国家需求应用层面,由佘山25米、乌鲁木齐26米、密云50米和昆明40米射电望远镜组成的中国VLBI网(CVN)在我国深空探测工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建成的天马65米射电望远镜大大增强了CVN对深空探测器实时精密测定轨能力,出色完成了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和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的相关任务;发展的VLBI双波段ΔDOR及实时动态双目标同波束VLBI等技术也在我国探月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望远镜建设及终端仪器研制方面,FAST之外:天马6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大型全可动射电望远镜,综合性能居世界前列;奇台110米口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QTT)得到中科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同支持,并获得立项批复;完成了南极5米太赫兹望远镜天线的方案设计和缩比模型验证,成功研制了国际前沿水平的超导接收机和超导阵列成像系统、无人值守的超宽带太赫兹傅立叶光谱仪等。

作为东亚天文台的主要成员之一,管理运行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尔望远镜(JCMT)。成为SKA政府间组织正式成员,并在我国建设了SKA区域中心原型机。2021年FAST向全球开放。参与VLBI、EVN和EHT的协同观测。与多个国家建立了双边合作论坛机制,包括中美射电天文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中澳天体物理论坛等。 UxYtv4MGiQlx1y9bsvO+noDv3fNluSSRjDy3JCkGsGO7ZeCTHmGVpFo6YXal6AP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