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任务二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学习情境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促进学前儿童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促进学前儿童社会化必由之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实现社会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

学习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2.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价值的内涵。

3.树立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价值的正确认识。

任务书

1.个人任务:结合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思考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2.小组任务:合作完成案例分析。

周末,壮壮妈妈带着6岁的壮壮到游乐场玩。游乐场里有一位小朋友很“霸道”,每当壮壮看到想玩的玩具,他都会过来跟扬扬抢,壮壮抢不过,只好来向妈妈求助,壮壮妈妈便过去与那位孩子的妈妈商量,希望她能管管自己的孩子。谁知对方却理直气壮地说:“小孩的事情小孩自己解决,大人掺和什么?”壮壮妈妈只好引导壮壮自己去跟这位小朋友商量,看看能不能轮流玩。这位小朋友寸步不让,两个孩子打了起来,壮壮受了欺负,妈妈想拉着他离开,他不仅不走,还生气地咬了妈妈一口……壮壮妈妈来幼儿园向老师请教:“遇上这种事情,该怎么办?”

请同学们思考:作为幼儿教师,你会怎样帮助壮壮和他的妈妈?

工作实施

1.2.1 社会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引导问题1:社会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引导问题2:社会教育与儿童和谐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小提示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全面发展是实施学前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必要手段;和谐发展是学前教育的核心要求,是学前教育的出发点和最后的归宿,二者既有机联系,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2.2 社会教育与学前儿童个性发展

引导问题1:社会教育与儿童情感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引导问题2:社会教育与儿童个性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小提示

美国心理学家墨森认为,社会化是儿童学习社会性情绪、体现对父母亲人的依恋、掌握道德标准、形成自我意识、认同性别角色、践行亲善行为、对攻击性行为进行自我控制等一系列行为的发展过程。

在过去的儿童发展研究中,人们主要关注家庭、学校、伙伴等微观体系的内容,而微观体系间的相互作用、儿童不直接参与的外部体系等,往往被忽视。方建移等主编的《社会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从生态系的视角,将儿童社会性发展纳入更广阔的宏观环境中进行研究和探讨。

小组决策(小组讨论并形成决策)

《纲要》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就是社会环境,因为儿童自出生那一刻起,就生存在各种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之中,而且儿童期也是为其社会性发展奠基的重要时期,良好的社会教育会为儿童发展成为一位合格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学前阶段的社会性发展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及早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支持,实施社会教育,关乎学前儿童个体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离不开外界的引导与帮助,实施学前社会教育的价值体现在支持与引导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学习与他人的人际交往、习得社会文化的各种要求等方面。学前教育作为人生启蒙的奠基教育,不仅要为下一代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更要针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进程的需要,对学前儿童实施适时的、必要的、科学的社会教育,促进学前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修订版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学前儿童萌发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勇敢、好学、遵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开朗活泼的性格。

智育是发展学前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正确运用感官和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探究能力。

体育是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促进儿童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促进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及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健康体魄是儿童享有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是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础,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美育是培养学前儿童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陶冶情操,提高素养,为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奠定基础。

劳动教育是传授基本的生活、生产知识和技能,培养劳动观念,帮助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注重动手实践,为未来学前儿童主动改造世界打好基础。从小开展劳动教育,能影响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要“五育并举”,“五育”都是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环境下开展的,都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与社会的生产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离开了社会环境的大前提,全面发展教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促进学前儿童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全面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前儿童和谐发展。和谐发展既要有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全面性,又有儿童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促进学前儿童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有助于学前儿童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对学前儿童开展社会教育,有助于学前儿童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学前社会教育,从儿童自身出发,对每一位学前儿童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良好的教育,能帮助学前儿童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发展积极的自我认识。

对学前儿童开展社会教育,提供实现自我价值和体验成功的活动,保障儿童交往活动的权利与机会,有助于提高学前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学前儿童学会正确地自我评价。

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为学前儿童提供充分的自由选择、自我决策的权利,能够培养儿童独立自主和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及能力;通过开展多元、有效的活动,能够帮助学前儿童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如幼儿园开展“说说我是谁”的活动,能帮助学前儿童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外在特征、优点与不足,提高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能力。

(二)有助于学前儿童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

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过程中,儿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及良好的人际互动能够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不仅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情绪、情感,也能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

同时,教师从儿童的兴趣和内在需要出发,通过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与交往环境,接纳每一位儿童的个体差异,为每位儿童提供发现自我和展现自我优势的机会。而儿童在与同伴游戏和交往的过程中,也能够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有利于形成健康、开朗、活泼的个性特点和友爱、团结、互助的社会品质,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三)有助于学前儿童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人际交往是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学前儿童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学前儿童由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缺少交往的必要技能和策略,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交流。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重在提高儿童社会交往能力,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前儿童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在家—园—社区合作共育中帮助学前儿童不断丰富交往经验,提升社会交往能力。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促进学前儿童社会化的必由之路

社会学习是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及技能的过程。任何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从出生起,学前儿童就要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就需要在社会中与他人互动并学习相应的社会经验,学习并接受所处社会特有的价值规范、风俗习惯和行为准则,如果这种学习的需要与权利被剥夺,就会永远停留在“自然人”或“生物人”的水平,而无法成长为一位具有社会经验的“社会人”。

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积极的社会化并不总是自然发生的,它需要教育者创设积极的教育环境并加以适当的影响才能实现。人的一生是持续社会化发展的过程,学前期儿童的社会化正处于终身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期”,学前社会教育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按照积极、健康的社会价值取向,为学前儿童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前儿童实现积极的社会性发展,帮助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

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实现社会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

每一位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公民,都是社会文化的承载者。而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把社会文化知识、社会规范技能、社会文明传递给受教育者,既注重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又在传承的过程中实现着创新与发展,从而实现社会文化的延续,推动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也是未来世界公民的主体。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为提高未来公民的社会素质奠定基础,这既是学前社会教育存在的意义,也是实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动力。 VADo4qE6+GpoO7IZ50Mf4y560ZTkhIxBxTH96A33vMz/WAR8yM8vizHYOD+/VX7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