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美育与当代儿童的认知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主要是以促进智力发展为核心的。这实际上也是在儿童发展研究中长期流行的一种观点,即主要把人看成认知主体,而把儿童发展主要看成是认知的发展。事实上,儿童的发展,既是智力的发展,又不仅仅是智力的发展。只有包含知情意和身体在内的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才能为儿童一生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美育就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多维教育手段之一。

一、当代儿童的认知发展与智慧

随着儿童进入学校学习,就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养成一定的道德行为习惯,逐渐建立和健全自我的人格。儿童的感觉知觉逐渐发展,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也更加细致而有序。儿童的记忆能力发展迅速,以机械识记、形象记忆为主,逐渐发展到意义识记和抽象记忆,并且逐渐学会主动通过记忆策略来帮助识记。儿童的语言能力不断增强,从口头言语的运用到书面语言的掌握,逐渐学会阅读和写作。儿童的情感能力逐渐提升,感情的体验逐渐加深,情感的调节逐渐加强,情感的表达日益丰富。儿童的思维能力则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逻辑思维发展。按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个体从出生到儿童期结束的认知发展,一般要经过感知运动(依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前运算阶段(运用简单语言符号和表象思维认识世界,缺乏可逆性)、具体运算阶段(运用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认识世界,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和形式运算阶段(运用抽象思维和命题运算认识世界)。皮亚杰的结论是,儿童的认知发展几乎都遵从同一个顺序,似乎年幼的儿童总比年长的儿童“笨”,因此,儿童智力的开发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跟所受的教育水平有着关键而直接的联系。但皮亚杰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只是增加儿童的知识储备量,而是需要设置相应的挑战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同时,在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儿童个体在认识和解释事物的方式上也各有不同,所以需要准确了解并根据儿童的个体特点来进行辅导。忽视儿童的具体成长阶段、认知状态、个体特点的差异,就会给儿童带来压力和挫败感,扼杀他们求知的兴趣。

美育具有具体生动的特点,是一种儿童乐于接受的方式。利用美育能够更好地引导儿童的认知发展,促进其智慧开发。比如,脑科学研究就表明,在人脑的发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持续10年左右的学习关键期,在此期间,儿童的学习效率最高、最易学。其中,人生命的早期就有一个学习音乐的关键期,听觉是新生儿第一个能够使用的感觉,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就能对音乐产生反应,出生5个月的婴儿能够分辨出伴音,8—11个月能够记忆旋律,1—2岁能够感受节奏、风格、音色的不同,2—3岁能够引发情绪共鸣,3—4岁能够记忆歌词。2—5岁是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时期,5—10岁是儿童音乐能力开始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8岁时,在开始注意旋律和节奏的基础上,将出现对和声的认知发展。”

儿童音乐创作、欣赏能力的发展规律与其认知发展的规律大体类似,这决定了利用音乐教育等美育途径引导、促进其智慧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音乐与语言存在着密切联系,音乐美育的形象性、创造性和想象自由性等特征决定了它对儿童早期智慧发展的重大作用。试想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唱着儿歌《小燕子》时,还需要特别提醒他们“春天燕归来”的自然常识吗?还需要特别对他们讲述新时代的社会变化吗?“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优美的旋律,清新的歌曲意象,会让儿童在愉快的歌唱中自然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总之,儿童的智慧开发不只取决于其认知能力的发展,智慧并不单纯地指认知能力,而是以智力为核心的精神能力的实践表征。充分利用音乐、文学等美育实践方式的作用,能更有效地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提升其智慧水平。

二、美育与智育

现代教育对儿童智育的高度重视,造成一切以智育为中心,过分强调智育的偏颇。美育与智育确实关系密切,但不能以智育取代美育,也不能将美育智育化,使美育等同或附属于智育。智育促使儿童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提升儿童的认知能力。而美育的参与,可以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助推智力教育的成效,并推动智力在实践中转化为智慧。

更为重要的是,从儿童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看作人的感性思维不断理性化的过程,即儿童发展的早期,其思维特性偏向于艺术性、审美性的,这决定了美育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突出地位。

审美和艺术的训练,也可以帮助儿童打下耳聪目明、心灵手巧的基础。美国著名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博士说:“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 如乐器的演奏就需要动手动体,也要动脑动心。绘画、舞蹈、唱歌等,无不如此。

审美和艺术的训练,还可以帮助儿童增强记忆力,推动创造力的迸发。审美和艺术带给人的情绪记忆、形象记忆,有时比概念记忆更持久更深刻。而艺术的本质就是个性与独创,艺术是最富有创造品格的人类实践活动之一。科学与艺术都需要创造。我国古代发明家和天文学家张衡,英国生物学家和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都是诗歌的爱好者。相对论的创立者、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断言:“在科学的领域里,时代的创造性冲动有力地迸发出来,在这里,对美的感觉和热爱找到了比门外汉所能想象得更多的表现机会。” 他的一生,除了为之迷醉的科学探索,还有音乐与他相伴。音乐启迪着他的智慧和灵感,丰富着他的精神生活,为他潜心探索科学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胎儿已有超过我们想象的发达知觉。受过音乐胎教的儿童,无论从性格气质还是从智力发展上,都比未接受过的好得多。音乐胎教宜选择柔和抒情的轻音乐,使胎儿感受到温馨的环境,为今后的良好性格和人际融合打下基础。学习音乐,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都对儿童的听觉感知以及其情感能力的发展有重要的积极影响。普通人不怎么留意的音色、音高变化等声音特性,学习过音乐的人都会有比较敏锐的感知,其情感能力也会变得特别突出。

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因素的融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习的方式更加具体生动,帮助打通各门课程之间的学习关联,提高整体学习效益的功效。如鉴赏文学作品、野外美术写生等,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像大家都熟知的达·芬奇小时候学习绘画的例子。刚开始时,达·芬奇对连续不断地画鸡蛋感到不耐烦。是老师告诉他,画鸡蛋很不容易——在上千只鸡蛋中从来没有两只形状完全相同的鸡蛋,即使是同一只鸡蛋,只要换一个观察角度,它的形状便立刻不同了。从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知道,学好绘画对视觉感知力培养的重要作用;而这种视觉感知训练对认知活动是大有裨益的。

美育活动中,儿童与审美对象的主客相互作用,有利于他们更深入地认识对象,了解自我。儿童对审美对象的捕捉和欣赏,借助审美的中介作用,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和把握对象,这是由于审美心理活动中的审美直觉所决定的。而在此过程中,儿童也将更深地了解自己的情感和内心,因为在主客体的审美作用中,主体的特征也会在审美客体的激发下更鲜明地呈现出来,促使审美主体达到意识自觉。在儿童艺术美育中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比如我们上文提到的达·芬奇学习画鸡蛋。当达·芬奇能够画出不同于他人常见的鸡蛋时,意味着他对鸡蛋有了不同于他人的深入观察,而这同时意味着他自己独特的审美个性的形成。儿童在艺术创作中对人或者事物成功的艺术表现也同样如此。这意味着他对艺术对象有了独特的审美发现,而这种审美发现,也是儿童逐渐形成和明晰自己的审美个性的过程。

此外,艺术审美中对均衡、匀称等形式美特点的体认,也可以启发学生在数学、化学、物理等课程中对公式、方程、比例等的学习。美学中的科学美揭示了美感与科学之“真”的关系。西方最早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是数的和谐”开始,人们就认识到特定的数学比例关系是美的,如著名的黄金分割律。从音乐中的数学比例关系出发,毕达哥拉斯还提出了天体运行的和谐所产生的“宇宙音乐”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后代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对天体运行规律的研究。古希腊人还特别推崇“对称”的美。他们认为在各种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中,圆形是最美的,因为圆形具有最高的对称性,即旋转对称。另外,艺术美中的简洁美,在数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科学研究中有更为突出的表现。一则物理学定理,一则数学公式,就能揭示大千世界中无数事物或者现象背后的规律,这些原理、公式所呈现出的高度抽象和简洁性,具有强大的审美魅力。这些都能够有效地激发儿童对数学和物理学等的学习兴趣。

总之,写写画画、说说唱唱绝不是儿童教育中可有可无的点缀。美育除了直接提升儿童审美水平、发展儿童审美能力的作用外,它对儿童的智力教育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Kx94JT5iwrdRKVoxv0gS5yQSgxfETq/+Ws2u5XfRq1Yxy6XP4DVRdsnmR4zJuIX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