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价格信息搜寻

消费者价格信息搜寻是消费者行为定价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消费者购买行为逐渐发生了改变,对商品性价比的追求使得消费者开始主动搜寻信息,特别是价格信息。本章主要对信息搜寻、价格信息搜寻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

第一节
信息搜寻概述

信息搜寻是消费者为解决消费问题而做出相应的行为,是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第一步,也是消费者做出最终购买决策的基础。消费者购买行为既受到消费者的特征和差异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消费者个体的信息需求、情感、认知、体验等因素的影响。

一、信息搜寻的概念

信息搜寻的概念首先由斯蒂格勒在1961年提出,他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经济行为主体掌握的是不完全信息,这使得经济行为主体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环境。为了做出最优选择,经济行为主体需要通过搜索相关信息帮助其决策,由于在信息搜寻过程中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只有预期综合收益大于信息搜索成本时,信息搜索行为才能发生,因此,信息搜寻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预期收益、降低不确定性、增加用户满意度或改变其已有知识 [1]

在此之后,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自己的观点。Wilkie(1974) [2] 认为,信息搜寻是指“消费者为获取有关产品、商店的知识所从事活动的总和”,借由通过获取某些信息,增进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并进一步帮助消费者做出决策以减少在购物时的不确定性。Engel等(1982) [3] 则认为,信息搜寻是“消费者有意识地激活记忆里所储存的知识、信息或在周围环境中获得信息的过程”。Marchionini(1995) [4] 把信息搜寻定义为“人们为了改变其知识状态而从事的有决心的活动过程”。Solomon(1996) [5] 则将信息搜寻定义为“消费者为了制定合理的决策,而对环境进行观察以获取适当资料的过程”。Wilson(2000) [6] 认为,由于个体对需求的认知,信息搜寻行为是个体为满足这种需求而激活其记忆里已存在的或者对周围环境中的信息进行有目的的搜寻过程。

从上述文献分析中可以看出,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信息搜寻是消费者为解决其消费问题而做出相应的搜索行为,既包括从自身内部即自己大脑记忆中搜寻或回忆相关信息,也包括从外部环境即外部信息源如广告、口碑、标价等信息源中搜寻各种信息。主要体现了消费者的内部认知过程和与环境的认知与运用过程两个方面。

(一)消费者的内部认知过程

人类是信息搜寻的主体,为了使自己的搜寻行为更加合理科学,人类往往不是被动地承受环境的压力,而是积极寻求、改变和塑造这些经验,使用心理加工,在自身的认知发展过程中转变信息,这是人的一个心理过程,主要体现在记忆、问题解决、推理、决策、感觉、语言和其他认知形式方面。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信息搜寻更多是消费者的问题解决和意义构建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Dervin、Belkin、Taylor等人为代表的学者相继提出以用户为中心的视角来研究信息搜索行为,其中Dervin(1976) [7] 提出的“情景—缺口—使用”模型最有代表性。他认为消费者信息搜寻是一个包含消费者内部认知的过程,消费者和信息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相互依赖主要表现在信息是由消费者自己构建并解释的事物,同时信息的意义也是由消费者来决定,只有消费者认为有意义,信息才有意义。由于消费者存在着对商品知识的非常态的认知 [8] ,消费者本身又无法精确描述出能够解决这种非常态的真正需求,这时,消费者只有通过采取向信息系统求助的方式,来描述、解析和解决这种非常态。因此,信息搜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消费者对信息的需求和满足,只有满足了消费者有意义的信息需求,用户的信息搜寻行为才得以结束。

(二)消费者对环境的认知与运用过程

由于信息搜寻依附于一定的环境,因此,研究信息行为必须考虑环境这一因素。Taylor [9] 把环境定义为“一系列元素构成的综合体”,Ng [10] 认为环境主要指搜索环境。信息搜寻行为是搜寻者从环境中寻找未知信息以满足其需求的过程。例如,去商店、市场进行实地参观调研;通过观看广告搜寻相关信息等。

在网络经济时代,作为信息载体的数据库是整个信息搜寻活动的重要信息源,原则上,任何与互联网连接的数据库资源都可以被用户访问。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信息是以数据的形式被传递,但只有当消费者使用这些信息,同时这些信息按消费者搜寻的方式被进行特征化处理时,才能成为真正的信息(Braza,1988) [11]

信息之所以被传递,主要在于知识差的存在,知识差是造成信息传递的主要动力,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知识缺乏,使得消费者对市场商品不了解,这时,消费者就产生了知识差。为了弥补这种知识差,消费者就会对相关信息产生需求,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到特定的网站上搜索,通过查询分类信息或在相关搜寻平台进行检索,经过计算机的多次过滤,这些信息最终能够填补这种知识差。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消费者信息搜寻行为的出现并不仅仅是因为知识差的存在,有时消费者的好奇心也会促使消费者进行针对性的信息搜索,比如看到一个好笑的视频或一些引发好奇心的广告等。

二、信息搜寻研究的理论基础

信息搜寻的研究主要基于有信息经济学、认知行为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之上。

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信息的经济现象及其运动变化特征的一门科学。主要是从成本—收益分析的视角来分析消费者的信息搜寻行为,认为消费者在信息搜寻过程中,会对其搜索成本和搜索收益进行比较,当其感知信息搜寻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搜寻收益时,就会放弃搜索行为。感知成本和收益成为影响消费者搜寻行为的主要因素。

传统经济学假设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市场中的主体都拥有完全的信息,在这样的市场中市场主体所做出的决策都是最优决策。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进入的一个市场都是一个选择空间,理论上来讲,在这个空间中,他可以通过搜寻的方式获得有关商品的全部信息。但是,事实上,没有一个市场可以提供所有的信息,让搜寻者进行比较和选择。比如消费者到商场购买冰箱,他可能只能获得冰箱的外观、效能、价格等基本信息,对于冰箱压缩机的信息可能无法获知,要想获取压缩机的信息必须通过其他市场或空间如网络、生产商等处获取。但当消费者感知搜寻压缩机信息的成本大于期望收益时,他就会放弃这种搜索行为。

因此,消费者信息搜寻的本质是消费者在掌握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为了做出最优决策,不得不进行信息搜寻,只有在信息搜寻的收益大于信息搜索成本或者搜寻行为能够降低决策的不确定性、增加相关知识或者提高其满意度时,消费者的这种信息搜寻行为才能产生。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看法、个人的信念等人的行为是由个人整体生活形态所塑造的。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记忆、问题解决、推理、决策、感觉、语言和其他认知形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影响人的行为,还影响个人整个生活形态的构成。认知和行为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结的关系,认知可以改变行为,行为也可以改变认知。比如,“宅女”在家点外卖。这类人可能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她的成长记忆中,极端例子是可能从来就不知道如何做饭,为了解决饥饿问题,就会选择点外卖。当她看到周围的人都在点外卖时,直觉告诉她,这是正常的生活行为,这样会强化其点外卖的行为,最后形成行为固化,长此以往,这样的固化行为就会变成她的一种生活习惯。

行为固化就是思想和行为自发的结合,且没有经过大脑思考或无意识的行为。正因如此,很多错误的想法、不理性的思考、荒谬的信念、零散的认知等,可能不会为个人所察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调整。通过行为的调整来促使认知和环境的一致,因此,认知行为理论更多强调人的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

从消费者的信息搜索行为来看,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的内在认知和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影响人的信息搜寻行为。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信息搜寻研究主要探讨消费者个体认知如何影响信息搜寻过程,将信息搜寻过程视为一个问题解决活动,同时也是一个意义构建过程,其目的在于促使人类的信息搜索行为更加科学、合理,以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 。这一过程主要由信息搜寻主体(消费者)、信息搜寻客体(信息源、信息内容)、环境(搜寻环境)和信息搜索行为四种要素所构成。

信息加工理论实际上是属于认知心理学的内容。该理论认为,人的记忆包含了三个不同的过程,第一个过程,编码,是将外界信息转化为可被储存在记忆中形式的过程。比如你看到了一场车祸,你可能会努力在脑海里构建一幅有关车祸的情景,这样你就能记住它。对于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个体都有相应的信息编码方式。第二个过程,存储,指保留和维持记忆中的信息,为了存储编码后的情景,大脑必然会产生一些生理上的变化,这一过程被称为巩固。比如为了使自己能够遵守交通规则,当你每次开车前想到你构建的车祸情景时,自己就会感到害怕,这样你的大脑就固化了车祸情景。最后一个过程是提取,即出现在记忆中的信息被唤起的过程。记住类似车祸情景这样的事情,人们就需要完成以上所有的三个步骤。因此,记忆是包含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认知过程。

在人的认知过程中,外部事物的相关特征可以通过信息编码的方式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语义或命题等形式的信息,然后被储存在大脑中。因此,这些具体形象、语义和命题实际上就是客观事物的特性在人的心理上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心理学上,他们被称为外部客体的心理表征。由于这种转化往往是一个过程,人们通常把外部客体以一定的形式表现看作是大脑的信息加工过程。

三、信息搜寻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研究目的,信息搜寻可以有多种分类方式,常见的主要有按照搜寻目的和信息源的分类。

(一)购前信息搜寻和持续性信息搜寻

任何信息搜寻都反映出消费者的搜索目的,根据搜寻的目的不同,Engel(1995) [12] 与Solomon(1996) [13] 将消费者的信息搜寻行为分为购前信息搜寻和持续性信息搜寻。

购前信息搜寻是指消费者为了达到特定的购买目的而进行的信息搜寻活动。而持续性信息搜寻更多地表现为无特定目的的一种信息搜索行为,这种搜索行为的产生可能是因为消费者的个人兴趣,但实际上消费者并没有自己的购买需求。比如夏天到了,消费者可能为降温而购买智能电风扇,由于对智能电风扇的知识不是很了解,这时就会针对性地搜索相关信息,这种信息搜索行为就是一种购前信息搜寻。当他在朋友家看到这款智能电风扇时,因为人机可以对话,就会产生好奇,这时可能会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了解相关知识,这种搜索行为就是持续性信息搜寻。在实际研究中,由于很难通过搜索行为来判断消费者的搜寻目的,比如消费者本来已经做好了购买智能电风扇的打算,由于孩子希望装台空调,在搜索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可能会放弃购买智能电风扇。也有可能消费者原本没有购买智能电风扇的意愿,只是出于兴趣对相关信息进行搜寻,但是经过一番搜寻了解后,却产生了购买动机进而实施了购买智能电风扇的行动。这两种搜寻活动非常相似,并不能从消费者的搜寻行为中辨别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因此,这种分类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只有在了解到消费者的搜寻目的后,对此进行区分才有助于研究。

(二)内部信息搜寻和外部信息搜寻

根据搜寻信息的来源,Wilkie(1994) [14] 提出消费者信息搜寻的概念,并把信息搜寻划分为内部信息搜寻和外部信息搜寻。当消费者需要对其购买的产品或服务有更多的了解时,他就会寻求大脑帮助,并从大脑的长期记忆中提取相关信息,这样的信息搜寻过程就是内部信息搜寻。当消费者大脑储存的信息无法满足其购买需求时,这时他就会利用外部环境的不同渠道如新闻、广告、口碑、评论等获得相关产品或服务的信息,这种对外部环境相关信息的搜寻过程被称为外部信息搜寻。内部信息搜索主要是基于消费者先前对产品或服务的经验和知识,而外部信息搜索依赖于不涉及个人记忆的所有内容,例如互联网和杂志。一般而言,内部信息搜寻主要依赖于人的大脑记忆信息,外部搜寻的信息是从外部获得。这两者的前提假设是“理性人”假设,在这种假设前提下,为了做出最优购买决策,消费者会不断进行信息搜寻活动,当内部搜寻无法获得其所需的信息或者信息不足时,就会转向外部搜寻,直到搜寻到所需信息。

Wayne S.DeSarbo [15] 认为,消费者一般会依次进行内部信息搜寻和外部信息搜寻,以降低购买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取更大的预期收益,如果消费者运用自己的经验以及记忆信息形成购买决策时,消费者一般不再进行外部信息搜寻活动。如品牌忠诚或冲动性购买情况下形成的购买决策一般都是通过内部信息搜寻活动来实现。由于内部信息搜寻主要受消费者个体的影响,具有无意识和不受成本影响的特点,这给内部信息搜寻的研究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现有的研究更多关注外部信息搜寻

四、信息搜寻的影响因素

消费者的信息搜寻行为因人而异,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搜寻行为,即使同一个消费者也会在不同的情景下表现出不同的搜索行为,因此,消费者的搜寻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可分为两类:一是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文化、情景、家庭、朋友等来自消费者自身以外的因素;二是个人因素,主要指个性、知识、动机等来自消费者自身的因素。

按照Srinivasan(1990) [16] 的观点,在对信息搜寻的影响因素研究中,主要有三个研究视角:成本—收益分析视角、心理动机研究视角和知觉信息处理视角。

(1)基于消费者理性的假设,成本—收益分析视角的学者认为,消费者在搜索信息时,会对搜索成本与预期收益进行动态比较,这种比较过程也是消费者搜寻的边际成本和搜寻的边际收益达到动态均衡的过程。当搜寻成本大于预期搜索收益时,消费者就会减少信息搜寻,而当消费者认为搜寻的利益大于搜索成本时,消费者就会增加对信息的搜寻。因此,影响消费者搜索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消费者因搜寻所花费的金钱、时间与精力成本以及因搜寻所获得的产品知识、购买经验、感知风险和感知价格差异等收益。

(2)心理动机视角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消费者的搜寻动机。心理动机理论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动机驱使的,人们不会毫无动机地去做事情。在消费者信息搜寻的研究领域,心理动机研究的重点在于促使消费者搜寻行为发生的动机因素。消费者的搜寻动机,是指消费者愿意付出努力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欲望,以努力的方向和努力的强度为特征。假设消费者搜索信息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获得商品欲望的强烈直接影响他对信息搜寻的努力程度,因此,消费者对一种商品信息的欲望和该商品对消费者的重要程度是直接相关的,而影响搜寻动机的因素有许多,如人格特质、购物热情、需求大小、知识与经验、感知收益、感知成本等。

(3)知觉信息处理研究视角则是把研究专注在人类的记忆与知觉信息处理的限制方面,它强调的是消费者信息处理的能力。他们认为,信息搜寻行为的发生不仅取决于搜寻动机,还受到消费者个人是否拥有搜寻行为能力的限制,这种限制主要是消费者知觉信息处理的限制。比如,对于老年人而言,生活的经验告诉他,电风扇都是手动遥控的,对于能够人机对话的智能电风扇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可能有智能电风扇的搜索行为。为了促使这种行为的产生,社会就要向老年人传授相关知识,在老年人对智能电风扇有记忆的基础上,再通过影响其知觉的方式引导和促进搜索或购买行为。因此,影响搜索行为的因素主要有:消费者特性、知识与经验、产品特性、信息来源的可接近性等。

另外在如何提高信息搜寻量方面,亨利·阿塞尔(Henry Assael)(2000) 提出了影响信息搜寻量提高的八个因素:产品或信息的涉入程度、消费者的感知风险、产品的知识与经验、购买目标、购买决策的时间、商品价格、品牌间产品的差异程度、信息搜寻过程中的成本收益比值。比如,对于智能电风扇,如果消费者想成为市场专家,那么他就会搜索更多的相关信息,对产品或信息就会有更多的涉入;如果智能电风扇价格高、品牌间产品的差异很大、消费者没有相关知识或经验的积累,这时他会因更高的感知风险去搜寻更多的相关信息。

第二节
价格信息搜寻概述

价格信息搜寻是指消费者在特定的市场中,为获得最优价格而进行的信息收集过程。价格信息搜寻行为既存在于传统的消费者市场,也存在于组织市场。

(一)价格信息搜寻的内涵

在消费者行为定价中,寻找价格信息是最基本的一个环节,为了获得理想价格的商品,消费者首先要进行价格信息搜寻。Stigler将价格信息搜寻定义为“某消费者要购买某商品时,会询问许多商家以确定最适合的价格,该现象称为价格搜寻”。Urbany(1989)等将价格信息搜寻定义为“消费者为获得较低价格,在竞争的商店中观察和比较价格的行为”。Avery(1996)则认为,为了获得最优价格商品,消费者在购买前会对不同商店间的商品价格信息进行搜寻比较,也有可能在某一家商店,针对性地对要购买的商品去做不同品牌产品间的价格信息搜寻和比较。因此,价格信息搜寻就是消费者为了寻求某商品的最优价格而进行的价格信息收集活动。Anu C.Haridasan等(2021) [17] 认为,消费者从外部来源搜索信息,以寻求更好的价格。价格信息搜索是消费者在特定的价格范围内寻找商品的过程,当消费者无法找到预期价格范围内的产品时,往往选择平均价格的知名品牌商品。价格对消费者的搜寻行为有着直接影响。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价格信息搜寻的概念主要建立在传统的消费者市场之上,组织市场同样也存在着价格搜寻行为。

Homburg等(2014) [18] 将价格信息搜寻的概念引入到组织市场的环境中,基于消费者情境中时间维度搜寻和空间维度搜寻的区别,对组织市场特定的内部价格搜寻和外部价格搜寻概念进行了界定。具体地说,借鉴消费者市场中消费者从多个零售商店购买商品,并比较这些商店内部或商店之间的价格的特点,认为组织市场中一个组织从多个供应商购买商品,并在与供应商签订合同之前也同样比较该供应商内部或供应商之间的价格。因此,与店内搜寻的概念类似,组织内部价格信息搜寻是指在不考虑市场上其他供应商的情况下,在其当前合同供应商的范围内直接搜寻最优价格的信息。外部价格信息搜寻则是指组织在现有供应商之外的供应商之间的价格搜寻行为,这一点与消费者市场中消费者在商店之间的价格搜寻类似,价格的高度重要性增加了外部价格搜寻,当对现有供应商的满意度较高时,购买者就会减少他们的外部搜寻行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消费者市场还是组织市场,购买者为了获得最优价格,都需要进行价格信息搜寻的工作,价格信息搜寻购买者通过不断地进行价格信息搜寻、收集和比较,以便在一定市场内获得最优价格的商品。

(二)价格信息搜寻的分类
1.固定样本价格信息搜寻与连续价格信息搜寻

Stigler(1961)提出了固定样本价格搜寻模型。该模型是指当一个特定的价格波动范围确定时,消费者可以通过访问多个店铺来获取最优价格,从而实现其购买行为。比如某款酸奶的价格在10—15元之间,在消费者居住地有5家超市,消费者为了获得最低10元的酸奶,他就会到这5家超市现场了解酸奶的价格,最终选择有10元价格酸奶的超市购买酸奶。但如果消费者事先幸运地知道了10元酸奶的商店,他就可能不再到其余4家超市了解价格。因此,固定样本搜寻策略不能很好地反映消费者实际搜寻情况。

连续搜寻模型由McCall(1970) [19] 提出。他强调在找到最合适的价格之前,消费者的价格搜寻过程会一直进行。该模型假定顾客有一个期望价格,如果发现的商品没有超过期望价格,顾客就会停止搜寻,否则这种搜索行为就会继续。比如消费者想购买一款价格不超过12元的酸奶,在其驻地附近有5家超市销售这款酸奶,如果消费者拜访第一家超市就找到了11元的酸奶,即使另外还有10元的超市,他也会终止其搜寻行为。如果他去第一家看到是13元的酸奶,由于高于其预期价格,他会继续拜访另外的4家超市,直到发现低于12元的酸奶,他才会终止搜寻行为。

2.时间维度搜寻与空间维度搜寻

价格信息搜寻可以分为时间维度搜寻和空间维度搜寻。时间维度搜寻是指消费者通过比较同一商店在不同时间点的产品价格,来获取最优价格商品的行为,这种搜寻行为也被称为店内搜寻。比如一般大型超市对蔬菜会采取早晚不同的定价策略,以便吸引顾客促进销售,消费者在超市中寻找早晚不同价格的蔬菜行为,即为店内搜寻。空间维度搜寻是指消费者通过比较不同零售商之间的产品价格,来获取最优价格商品的行为,这种搜寻行为也被称为店际搜寻。现有的文献显示,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者时间维度或空间搜寻维度的搜寻行为方面(如Putrevu & Ratchford,1997 [20] ),后来的研究在其基础上整合了这两个维度,引出了消费者价格信息搜寻的两种策略,即附带价格搜寻(在时间和空间维度均较低)和时空价格搜寻(Gauri等,2008 )。时空价格搜寻与消费者的挑剔行为密切相关(Fox & Hoch,2005)。

第三节
价格信息搜寻理论基础

价格信息搜寻的理论基础与信息搜寻的理论基础基本一致,主要有信息经济学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和信息交流理论。

一、信息经济学理论

基于成本—收益分析视角,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信息收集过程中,消费者如果感知到信息搜寻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他就会放弃自己的搜寻行为。消费者在价格信息搜寻时呈现出同样的行为。Ratchford(2013) [21] 认为,消费者从价格搜寻行为中得到的边际利益和付出的边际成本的比较决定了他是否会进行价格搜寻,当边际成本大于预期收益时,消费者会停止价格搜寻,然后完成其购买行为。

消费者从价格搜寻行为中能够得到的收益主要是搜寻后的预期成本的节约,这是搜寻收益的来源的来源。按照Stigler(1951) [22] 观点,在任何市场中,由于供需状况与买卖双方的变化,使得商品的价格经常变动,出现了价格价差。买卖双方由于拥有着不完全信息,为了获得最优自己的价格,就需要进行价格搜寻。从卖方来看,不仅买方搜寻价格需要成本,买方向自己进行报价也要付出成本,当这两种成本大于所能获得的收益时,买方就会停止价格搜寻。对于买方而言,当价格价差越大或商品价格越高时,价格信息搜寻后的预期成本节约也就越高,自己获得的搜寻收益就越大,即搜寻的价值取决于它能为自己节约多少预期费用。随着搜寻次数的增加,消费者所能得到的边际收益呈现递减状态。

消费者搜寻信息的成本主要包括消费者的金钱、时间和精力成本,其中最重要的是时间成本。Avery(1996) [23] 认为,由于时间的不可逆性,与金钱和精力相比较而言,消费者的时间成本最为重要。一个忙碌的消费者愿意花在信息搜寻的时间可能就很少,因为对他而言,其搜寻价格的“时间价格”相对较高,导致用来搜寻的时间成本也比其他消费者高,这就促使他们的搜索行为变少。比如,与普通员工相比较,一个企业领导人可能不会为价格亲自去搜寻相关信息,这对他来说,时间成本太高。

Stigler也认为,搜寻成本主要是考虑搜寻时间的成本,搜寻成本与消费者所要咨询的卖家数量成正比,卖家越多,消费者花费的时间成本就越高。因此,消费者必须在搜寻成本和所能获得的预期报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经济学角度看,这个平衡点就是消费者边际搜寻成本等于边际搜寻收益时的搜寻点。当二者相等时,消费者的搜寻活动就会停止,这时消费者付出的时间成本为最佳。

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从信息经济学理论的视角来探究消费者的价格信息搜寻,主要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思想,其中收益主要是消费者价格搜寻后的预期成本节约,成本主要指消费者因此付出的金钱、时间和精力成本,其中时间成本是价格信息搜寻研究中最需要关注的内容。

二、心理动机理论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所有行动都是由动机驱使的,动机是激发、引导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的过程,是加强并引导行为朝向一定目标发展的需求和欲望。在消费者价格信息搜寻的研究中,心理动机理论主要涉及需求层次和影响动机的因素。

(一)需求层次理论

该理论主要由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Alderfer的ERG理论构成。ERG理论由Clayton P.Alderfer在1969年提出,是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E是Existence,指存在;R是Relatedness,指关系;G是Growth,指成长。ERG理论是从消费者需求动机出发来解释消费者的价格信息搜寻行为,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存在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存在需要与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相类似,这是人的最基本需要,也是消费者进行信息搜索的主要动力来源;关系需要与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归属和尊重需要相对应,是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更多地体现了人是社会人的这个本质;成长需要相当于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是个人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最高需求,通过发展个人的潜力和才能得到满足。

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所强调的还没有实现较低层次需要的人几乎不可能达到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的观点不同,ERG理论则认为,人类的行为既可以表现为从低层次需求到高层次需求不断满足的过程,同时也表现为从高层次需求到低层次需求退化的过程。换句话说,如果个体在追求满足高层次需求努力中不断遭受挫折,那么他就有可能退而求其次去追求较低层次的需求,即高层次的需求会被较低层次的需求所替代。对于价格信息搜寻的消费者而言,他既有可能为获得最优价格的商品而进行搜寻,也有可能因最优价格不能满足其高层次需求而放弃自己的搜寻行为。

(二)刺激寻求动机理论

基于生理学原理的驱力降低的动机理论认为,所有的有机生命体都具有某些为了生存而必须满足的生理需要(驱力),这种需要产生了一种内在紧张的状态,并且驱使个人或有机生命体去减少这种状态。比如,夏天长时间没有喝水,人对水的生理需要就导致一种紧张状态,这种状况下,口渴就是一种驱力,人就会被驱使去寻找水来减少这种驱力并且满足自我的生理需要。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人尽管长时间不喝水,也没有口渴的感觉,如果和大家一样去找水,其搜寻的动机不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可能更多的是满足生理需求之外的如好奇、愉悦、精神满足等需求,这就是刺激寻求动机理论。刺激寻求动机理论认为,当人的警觉状态和心理与生理活化的状态处于较低水平时,刺激寻求动机如好奇心、探索、操纵对象以及游戏等使得人类和其他动物去寻求刺激。

Urbany(1989) [24] 等学者认为,消费者在进行价格搜寻时,不仅能够获得经济收益,还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等收益。因此,消费者价格搜寻的动机可能是希望通过价格搜寻享受到购物的乐趣,也可能是为了将搜索价格信息过程中获得的信息与亲友共享,成为他们的购物专家,进而获得他们的赞赏和尊重。

三、信息处理理论

信息处理理论则是把研究专注在人类的记忆与知觉信息处理的限制方面,它强调的是消费者信息处理的能力。心理学家认为,信息搜寻行为的发生不仅取决于搜寻动机,还受到消费者个人是否拥有搜寻行为能力的限制,这种限制主要是消费者知觉信息处理的限制。消费者知觉信息处理的过程实质上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是认知的终极目标。

不论消费者的动机如何,消费者进行价格搜寻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其面临的问题。一个问题通常由几个基本成分组成:初始状态(问题开始时的情况)、目标状态(问题的解决方案)、一组必须遵循的规则(限制条件)以及一组必须克服的障碍。西蒙认为,问题解决就是从初始状态逐步发展到目标状态的过程,借助于计算机技术,通过采取将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子目标来将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距离最小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并提出了一个通用的人类问题解决模型:首先,外部世界中的问题信息转化为内部的心理表征,然后以一种顺序进行的方式将各种心理操作应用于此表征,将其转换为越来越接近目标状态的其他表征,因此,问题解决通常被描述为经过一系列阶段的一个阶梯状进程 。以消费者对智能电风扇价格的搜寻行为为例,问题:夏天到了,需要一台电风扇降温,这台电风扇需要智能遥控,但消费者对智能电风扇的知识一无所知。解决:子目标1,学习搜索知识和智能电风扇知识;子目标2,了解市场中的智能电风扇的相关品牌和价格;子目标3,品牌智能电风扇的特点和价格;子目标4,购买智能电风扇。通过一个个子目标的实现,消费者最终完成了价格信息搜索行为。

第四节
价格信息搜寻的影响因素

价格信息搜寻主要由信息搜寻主体、信息搜寻客体、环境和信息搜索行为四种要素所构成,因此,消费者、信息源和信息内容、搜寻环境等是价格信息搜寻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制约消费者的价格信息搜寻行为。

一、消费者特征

由于所有的搜寻活动都与搜寻主体密不可分,因此消费者自身的特征成为价格搜索研究的重点。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有关消费者特征可以划分为两部分,一是消费者的物理特征,二是消费者的经验特征。

(一)消费者的物理特征

消费者的物理特征主要是指消费者的个体特性,主要包括人的心理特征和人口统计特征两个方面。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性格是核心。性格是指个体在努力与外部世界相适应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独特的风格,是个体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外在表现形式,借助于观察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就可以从整体上对其所处的环境、同伴、对社会以及对生存所持的态度进行了解。比如具有享乐主义性格的人可能更多关注美食,由于他富有想象,对一顿美餐的最佳享受往往是在佳肴端上餐桌之前,这时一个有关性价比的餐饮广告可能促成他的消费。同样,如果他正在享受一顿美餐,他内心的想象力会把其他快乐同时注入他们的真实感觉中,从而把过去的美好记忆和未来的美好憧憬都融入这顿美餐中,那他以前在此餐厅的愉快消费体验加深了他对该餐厅的良好印象。

人口统计特征主要包括人的性别、年龄、收入、所处的社会阶层、文化差异、教育程度和所从事的职业等。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女性使用较少的线索进行搜寻(Schaninger & Sciglimpaglia,1981),年轻的消费者习惯于网上搜索信息(Burke,2002)。性别和跨文化因素也可能揭示所指来源类型的差异。例如,与英国消费者相比,法国消费者在购买礼物时更喜欢与销售人员交谈(Goodwin等,1990)。在店内购物时,男性较少采用货比三家的行为,而女性则会更广泛地搜寻(Laroche等,2000)。一般情况下,女性更关注外表,因此有关外表的产品更容易引起女性消费者的关注,比如一些互联网细分市场如化妆品、服装等,其主要客户群体是女性,她们也会更多地在这些细分市场中进行价格搜索。收入比较高的群体可能较少花费时间在购物平台上进行价格搜索,而收入较低的群体往往是价格搜索的主力军,这也是淘宝平台和拼多多平台诞生的原因之一。

(二)消费者的经验特征

消费者的经验特征主要是指消费者的产品涉入、产品知识和过去的购买经验等。具有丰富产品知识和购买经验的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更多地依靠自己的主观评价,较少受到市场专家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涉入是指“一个人基于其固有需求,价值观和兴趣对对象的感知相关性” [25] ,产品涉入则指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与自己相关性的感知,主要包括消费者的持久涉入、购买涉入和自我涉入 [26] 。持久的产品涉入(“产品与自我和/或从产品中获得的享乐快感相关的程度”)会促使消费者寻找更多外部来源,从而进行广泛搜寻。由于产品涉入增加了消费者感知购买中的风险,消费者更喜欢在购买前搜索来自目录、杂志广告、文章、与销售人员或朋友的沟通以及定期的商店访问等各种离线信息来源(Chaudhuri,2000 [27] )。他们还可能使用在线和离线资源来收集信息和比较产品(van Rijnsoever等,2012 [28] )。无论消费者涉入水平如何,在线搜索体验在增加搜索活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Mathwick和Rigdon,2004 [29] )。

购买涉入(个人参与购买活动)也增加了消费者的外部搜索工作。在购买过程中,消费者通过媒体搜索、零售商搜索、人际搜索以及新闻中立来源信息等,来决定自己的购买行为。同样,口碑对消费者购买服务的涉入也有着积极影响(Voyer和Ranaweera,2015 [30] )。在所有各种涉入类别中,只有自我涉入(产品对个人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自我的重要性)对消费者的总搜索量有负面影响。

知识是“消费者在外部搜索发生之前拥有的产品经验和对产品的熟悉程度”( Alba & Hutchinson ,1987 [31] )。根据Srinivasan & Rarchford(2011) [32] 的定义,产品知识是指“当搜寻发生时,存于记忆中的关于品牌或产品相关的知识”。消费者的产品知识对外部搜索有负面影响。例如,对汽车经销商信息和专业知识的了解会导致消费者减少汽车的外部搜索。在日常使用汽车产品过程中所获得的特定有关汽车产品的知识减少了消费者的信息搜索,而仅有常识性的汽车产品知识则增加了消费者的对各种外部来源的信息搜索。消费者会从包括朋友、销售人员、书籍或杂志以及购买新车之前的试驾经验等来源收集信息(Srinivasan & Agrawal,1988 [33] ),但是,消费者对产品知识的信心会减少其在线电子产品的信息搜索(Rose & Samouel,2009 [34] )。Moorthy & Ratchford(1997) [35] 认为,拥有较多的产品知识可以提高消费者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较高的产品知识水平可以减少消费者的搜寻时间,提高搜寻效率。

产品知识分为客观产品知识和主观产品知识。客观产品知识指“实际存储在记忆中的产品知识”,主观产品知识指“消费者个人感觉到他们所知道的产品知识”。主观产品知识增加了消费者向经销商征求意见的倾向,而客观产品知识促进消费者增加对产品属性信息的检查。主观产品知识较高的消费者在店内购买葡萄酒之前会使用批评者和出版物信息来源(Barber等,2009 [36] )。消费者的主观产品知识对在线信息搜索同样具有积极影响,因为他们花费大量时间从网站或社交媒体收集信息(Gallant & Arcand,2017 [37] )。Schmidt & Spreng(1996) [38] 认为,由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客观产品知识很难进行测量,在消费者的信息搜寻研究中,研究人员一般采用主观产品知识来测量消费者的产品知识。

消费者过去的购买经验、产品的使用经验也会对消费者信息搜索行为产生影响。消费者过去的购物经验和产品使用经验增强了消费者对该产品的熟悉程度。熟悉程度有助于消费者对来自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评估,这可能会减少消费者对相关信息的搜索(Broilo等,2016 [39] )。比如,一位消费者在华为旗舰店购买了一部华为手机,使用多年后,当他希望再换一部手机时,往往会首先想到再次到华为旗舰店购买华为手机,主要原因在于他对华为手机的系统和产品质量都有充分了解,不需要对华为手机进行更多的信息搜索。

二、信息源和信息内容

(一)信息源

消费者的信息来源主要分为商业和非商业的个人信息来源。个人来源一般为建议性的,主要来源于亲朋好友、别人的经验介绍,主要动机是分享和传播而不是交易,对消费者而言,这种信息来源可信度较高,容易被接受。商业来源一般为告知性和说服性,比如产品介绍、广告、宣传等,最终目的是达成交易,这类信息由于来自外部,往往不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因此,许多企业就会选择市场专家的形式促进产品的销售。市场专家一般是指对产品、市场和价格等信息熟悉的消费者。这部分消费者兼具商业和个人两类信息来源的特点,消费者对其信息来源具有一定的信任,能够降低消费者的搜索成本、提高消费者的搜寻效率和减少消费者的价格搜寻时间,因此也容易达成交易。比如,我们现在购买耐用品,往往都是通过咨询朋友或看到网上的一些购买攻略后再做出购买行为。

(二)信息内容

消费者在价格信息搜索时,其搜寻的内容不仅仅是价格信息,还包括产品或服务信息以及产品使用者的评价信息等,其最终目的还是希望获得一个性价比较高的商品或服务。

价格信息是有关商品价格运动的消息、情况、数据和知识的总称。由于影响价格的因素的复杂性和价格及其运动形式本身的多样性,反映市场价格及其变动的消息、情况等价格信息也是多方面的。如市场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变化、产品生产成本、消费者的价格心理及其变化等都属于价格信息的范畴。消费者通过及时、准确、完整并系统地收集和掌握商品价格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认真分析和处理,进而做出最优的购买决策。在实际的搜索行为中,消费者更多关注的是商品的价格促销信息包括优惠、打折等信息。

产品或服务信息主要是指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信息。根据ISO9000对质量的定义,质量是一项产品或服务整体的特征或特性,而这种特征或特性使具有满足顾客规定或潜在需求的能力。因此,质量包括四个层次:①适用性,指产品适合使用的特征,包括使用性能、辅助性能和适应性能;②符合规格,即实体产品符合设计要求;③满足顾客的期望,即产品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④提供高于顾客的价值。消费者对这四个层次质量的认识取决于其对产品性价比、服务质量、厂商声誉、品牌形象、价格、来源地等的主观感知,最后形成产品质量的整体判断。

评价信息是商品购买者对其所购商品的评价,这类评价信息也是消费者价格信息搜索的内容。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为了降低购买风险,消费者往往采取从众行为,抱着众人买我也买的心理购买他不太了解的商品,这一点对于网上购物的消费者而言尤为显著。比如,我们对自己没有购买或使用过的商品,往往都是根据网上的好评和差评来做出购买决策,这主要因为消费者发表的交易和商品评价信息都基于自身经验或他人经历,无论正面信息还是负面信息,其真实性都很高,对于有购买意愿的消费者特别是不愿付出太多搜寻成本的消费者有很大的帮助。

三、搜寻环境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类活动是由个体行为、个体认知及其他个体特征、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这三种因素共同决定。但这三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不会同时发生,强度也不尽等同,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因素之间的双向作用才能逐渐得以发挥。因此,环境对人的认知产生了很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消费者价格信息搜寻行为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价格信息搜寻环境主要包括情景因素和环境因素。

情景因素是指消费者在进行价格信息搜寻时涉及时间、空间或收益成本方面的因素和利用信息源的可能性以及其他心理上或物理上的条件,包括消费者因搜寻所可能花费的金钱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以及风险感知和策略选择等。如果为了买一个10元钱的商品,哪怕投入5分钟去搜寻价格便宜的替代品,对消费者而言可能得不偿失,而对于一笔50000元的交易,即使花上1天的时间,可能也不为过。因此,消费者的搜寻策略受其感知付出成本和感知风险的影响。感知付出成本和感知风险越大,消费者就会选择更多的搜寻策略,同时也会搜寻更多的信息。为了降低消费者的感知成本和感知风险,企业的定价策略就变得非常重要。

在定价策略方面,近年来研究表明,低价担保和日常低价担保对价格搜寻强度存在影响。低价担保是一种如果消费者在给定的时间内发现市场上其他地方的产品价格更低,零售商则会提供差价(有时甚至是更大的数额)退款的价格策略。日常低价担保是一种价格策略,其特点是在广泛的产品品种上保持稳定的低价,因此不存在某些产品或类别的临时价格折扣。

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价格模式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减少价格搜寻的范围。例如,日常低价担保只减少购买前的价格搜寻,但可以增加购买后的价格搜寻,因为消费者试图通过在其他地方找到更低的价格并要求退款来将交易的价值最大化。低价担保有效性的另一个决定因素是价格差异,即同一产品在不同销售商之间的价格差异。在高价格离散度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低价担保等价格信号的依赖更少,并且比在低价格离散度的情况下进行更广泛的价格搜寻。这种效应背后的理论基础是搜寻经济和风险理论。消费者在市场价格变动较大的情况下对日常低价担保做出反应时,可能会预期更高的财务风险,因为他们可能因为没有寻求更低的价格而错过可能的交易。这种价格离散的负面影响可以部分克服,通过日常低价担保的设计可以恢复价格信号的有效性,例如通过提高退款水平等。最后,在搜寻成本较低的情况下,日常低价担保似乎比日常低价担保更有效。这些新发现从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先前的假设(有些普遍),即接触到日常低价担保会降低消费者的搜寻意图。这个关于低价担保和价格搜寻强度之间关系的新见解对卖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强调他们需要知道提供低价担保,相当于买家在购买产品或预定之后增加他们的搜寻努力的成本。

关于广泛的价格搜寻的结果,学者和实践者都提出了这样的担忧,即挑选行为确实可以通过独家购买促销的亏本商品来产生负利润率。食品杂货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挑选食品的部分非常小(约占食品杂货消费者的2%),因此,它对零售商盈利能力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此外,从比价网站获得的价格信息可以作为以后购物时的参考价格。例如,价格信息可以影响消费者在线下购物时的价格评估。研究还表明,消费者从比价网站上对零售商的良好评价中推断出,其价格比评价较差的竞争对手的价格更好、更可靠。

Taylor把环境定义为一系列元素构成的综合体,并认为,消费者信息行为的研究需要从不同的环境中来分析用户所表现出来的信息行为特征。这主要是因为个人承担着特定环境下特定群体的成员的角色,因此,更容易受到环境和群体成员的影响。Specht(1987)认为,环境和群体对其成员有三种主要影响方式:信息性影响、规范性影响和认同性影响。信息性影响主要指群体成员的行为、观念、意见被个体成员作为有用的信息予以参考,进而影响其行为。当消费者对所购产品缺乏了解,无法通过商品外观对产品品质做出判断时,这时群体成员的使用和推荐将被视为非常有用的证据。规范性影响是指由于群体规范的作用而对消费者的行为产生影响。规范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群体对其所属成员行为的一种期待,它是群体为其成员确定的行为标准。认同性影响是指群体成员对群体价值观的认同,是群体成员对群体价值观和群体规范的内化为个人价值观的表现。如支持环保主义消费理念的消费者在购物时往往拒绝使用一次性购物袋,这就是认同性的影响。决定群体影响力的因素主要有产品或品牌的可见性、产品的必须程度、个人对群体的认同度和忠诚度、产品的生命周期等。当消费者获得的价格信息来源群体时,他可能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去搜寻。

四、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购买频率、市场知识、声誉形象、价格预期及服务质量等也会对消费者价格信息搜寻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购买频率是营销研究中较为关注的领域。

购买频率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某种或某类商品的次数。它是度量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一项指标,一般取决于商品使用频率的高低。通常情况下,由于价格搜寻可以为消费者频繁的购买行为节约成本,因此,商品的购买频率越大,消费者就会有更大的可能进行价格搜寻。实际上,在业界,营销人员的工作中心也是在重点用户和频繁购买者身上,而较少时间花在一般用户和不经常购买的用户身上。具有较多市场知识的消费者会较少进行价格信息搜寻,由于具有良好声誉的或企业形象的产品降低了消费者的感知风险,使得消费者可能不再为价格信息搜寻去付出更多的搜寻成本。网站质量会影响消费者的价格搜索行为。当消费者对一个网站有积极的态度时,他们会在该网站更多地搜索,并倾向于从该网站购买商品(Ho等,2012b [40] )。

[1] Lin,Q.C,Lee,J.Consumer Information Search When Making Investment Decisionss[J]. Financial Services Reviews ,2004(13):319-332.

[2] Wilkie W L,Gardner D M.The Role of Marketing Research in Public Policy Decision Making:How Con Marketing Research aid the Public Policy Maker? [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74,38(1):38-47.

[3] Engel J F,Blackwell R D. Consumer behavior [M].Dryden press,1982.

[4] MarchioniniG . Information seeking in electronic environment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5] Judd V C.Consumer behavior:buying,having,and being (3rd ed.)[J]. Psychology & Marketing ,1998,15(1):111-113.

[6] Wilson,T.D.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ur[J]. Informing Science ,2000,3(2):49-56.

[7] Dervin,B.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human information needs: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J].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1976,20(3):323-333.

[8] N.J.Belkin,R.N.Oddy, H.M.Brooks.Ask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Part I.Background and Theory[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1982,38(2).61-71.

[9] Taylor,R.S.Information Use Environments[J]. Progress in Communication Sciences ,1991,10(217):55

[10] Ng,K.B.Towar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tuated action and planned action models of behavior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contexts:contributions from phenomenology[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2002,38(5):613-626.

[11] Braza F,José C S.An analysis of mother-young behaviour of fallow deer during lactation period[J]. Behavioural Processes ,1988,17(2):93-106.

[12] Engel J,Blackwell R,Paul. Consumer behavior [M].Dryden Press.1986.

[13] Judd V C.Consumer behavior:buying,having,and being (3rd ed.)[J]. Psychology & Marketing ,1998,15(1):111-113.

[14] Wilkie W L,Gardner D M.The Role of Marketing Research in Public Policy Decision Making[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4,38(1):38-47.

[15] Wayne S.DeSarbo,Jungwhan Choi,A latent structure double hurdle regression model for exploring heterogeneity in consumer search pattern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9,89(1-2),423-455.

[16] Moorthy S,Talukdar R D.Consumer Information Search Revisited:Theory and Empir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97,23(4):263-277.

[17] Haridasan A C,Fernando A G,Saju B.A systematic review of consumer information search in online and offline environments[J]. RAUSP Management Journal ,2021.

[18] Homburg C,Allmann J,Klarmann M.Internal and external price search in industrial buying:The moderating role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4,67(8):1581-1588.

[19] McCall J.J.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and Job Search[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0,84(1):113-126.

[20] Sanjay PutrevuBrian T.Ratchford.A model of search behavior with an application to grocery shopping[J]. Journal of Retailing ,1997,73(4):463-486.

[21] Batchford B T.Price Discrimination by Non-uniform Pricing[J]. Management Research News ,2013,1(1):7-7.

[22] Stigler G J.The Division of Labor is Limited by the Extent of the Market[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1,59(3):185-193.

[23] Avery R J.Determinants of Search for Nondurable Goods: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Theory[J].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1996,30(2):390-420.

[24] Urbany J E,Dickson P R,Wilkie W L.Buyer Uncertainty and Information Search[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89,16(2):208-215.

[25] Zaichkowsky,J.L..Measur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85,12(3):341-352.

[26] Anu C.Haridasan,Angeline Gautami Fernando,B.Saju,A systematic review of consumer information search in online and offline environments[J]. RAUSP Management Journal ,2021,56(2):234-253.

[27] Chaudhuri,A.A macro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of product involvement and information search:The role of risk[J]. 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2000,8(1):1-15.

[28] van Rijnsoever,F.J.,Castaldi,C., & Dijst,M.J.In what sequence are information sources consulted by involved consumers? The case of automobile pre-purchase search[J].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 ,2012,19(3):343-352.

[29] Mathwick,C., & Rigdon,E.Play,flow,and the online search experience[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04,31(2),324-332.

[30] Voyer,P., & Ranaweera,C.The impact of word of mouth on service purchase decisions:Examining risk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ie strength and involvement[J]. Journal of Service Theory and Practice ,2015,25(5):636-656.

[31] Alba,J.W., & Hutchinson,J.Dimensions of consumer expertise[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87,13(4):411-454.

[32] Srivastava P K, Kayastha A M,Srinivasan.Characterization of gelatin-immobilized pigeonpea urease and preparation of a new urea biosensor.[J]. Biotechnology & Applied Biochemistry ,2011,34(1):55-62.

[33] Srinivasan,N., & Agrawal,J.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or knowledge and external search[J].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988,15(1),27-31.

[34] Rose,S., & Samouel,P.(2009).Internal psychological versus external market-driven determinants of the amount of consumer information search amongst online shoppers[J]. Journalof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9,25(1/2):171-190

[35] Moorthy S,Ratchford B T,Talukdar D.Consumer Information Search Revisited:Theory and Empir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97,23(4):263-277.

[36] Barber,N.,Dodd,T., & Kolyesnikova,N.Gender differences in information search:Implications for retailing[J].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2009,26(6):415-426.

[37] Gallant I ,Arcand M.Consumer characteristics as drivers of online information searches[J]. Journal of Researchin Interactive Marketing ,2017,11(1):56-74.

[38] Sellin,L.C,Mattila,et al.Conformational analysis of a toxic peptide from Trimeresurus wagleri which blocks the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J]. Biophysical Journal ,1996,70(1):3-13.

[39] Broilo P L,Espartel L B,Basso K.Pre-purchase information search:too many sources to choose[J]. Journal of Researchin Interactive Marketing ,2016,10(3):193-211.

[40] Ho L A,Kuo T H,Lin B.The mediating effect of website quality on Internet searching behavior[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2,28(3):840-848. vlg4tC8nSOVRaeOX6XNWEsTGdz9HVLGechnO+B9xD8fc7MCDu4PgnKDmrUPIJqZ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