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十五 陶行知先生:“人人有面包吃又有水仙花看”

《乡村教师》刊物:1930年2月1日由陶行知先生的中国乡村教育先锋团创办的教育周刊,办刊宗旨为促进乡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以实现“小的村庄与大的世界沟通”。陶行知为编委会主任,方与严为总编辑。

陶行知题写《乡村教师》发刊词:“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这是再好也没有的人生观,可是当时中国的农人和乡村教师只有一块面包,换一朵水仙花,肚子就得挨饿,不换水仙花,精神又要枯萎,怎么办昵?陶行知先生的回答是:“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种力量,分散的时候,如同一点点的小雨,连喝也不能止;合起来,力大无穷。”

广大农人和乡村教师追求一种有水仙花看又有面包吃的生活,是多么美好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其实教育就像培育水仙花一样,孩子缺少水分,教师给予浇水;孩子缺乏阳光,教师给予阳光;孩子缺少营养,教师给予营养,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大先生在晓庄,具有高尚的情操。他深入人民大众之中,引领人民大众进行生活教育的实践,不断前行与进步。陶行知先生全身心地投入中国教育实践与变革,不断践行他的教育救国梦,实现教育改造社会生活的远大理想。

陶行知先生的理想信念就是人民至上,为人民办教育,改造乡村生活。先生36岁,人生最强时刻,来到晓庄,怀着改造中国社会的决心,毅然辞去东南大学教务长的职务,脱下西装革履,离开城市,满腔热忱地来到乡村创办教育。

陶行知先生出生在安徽歙县,这里古称徽州,徽州人能吃苦,被人戏称为“徽骆驼”或“绩溪牛”。陶行知说:“吾乡称绩溪人为‘绩溪牛’,人以为辱,我以为尊敬。”陶行知也终生对牛怀有敬意,在他身上传承了徽州人世代吃苦耐劳的精神。

陶行知36岁,正处强壮之年,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但是不入仕途。先生心怀理想信念,历经千辛万苦,百折不回,创办晓庄学校,成绩喜人,精神可嘉。

陶行知先生认为:乡村学校是村庄的灵魂,乡村的精神寄托在乡村学校,乡村文化的传承依靠乡村学校。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陶行知先生办学过程中,千教万教,教人追求真理、追求知识;千学万学,教人学做品行端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陶行知之所以被称为大先生,就是因为心里有大爱,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值得后人永远学习。 I8VD1uB/tzAdlqMTKK2FSk6Ulm/oSmJiKDjcs63lZOOa/5ifq9cHRKVyljZBvBh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