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晓庄,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策源地与实践地,是先生办学的核心区域。先生情系晓庄,与晓庄有着深厚的渊源,在南京学习、生活、办学、工作14年。晓庄是先生奋斗、热爱和长眠的地方,珍藏着先生生命中太多的不可割舍的深厚情愫。

1909年,陶行知来到南京汇文书院学习;1910年考入金陵大学;1914年,先生从金陵大学毕业后远赴美国留学。1917年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暨东南大学教育科和教育系主任。1927年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了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1946年5月,筹建民盟南京支部。同年7月逝世,12月1日归葬于南京晓庄劳山之麓。

陶行知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一生。他以“教育救国”的思想,积极开展平民教育,以唤起民众改造社会。他结合中国国情创造了“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他通过教育求真知育真人,至今仍有实际意义。我们要永远学习陶行知先生,创新先生的思想与实践。

陶行知是一位大先生,他是倡导中国教育变革、引领优良师德师风的先驱者、开拓者、实践者,他的教育思想具有创新性。先生在南京学习、工作、生活了14年,把生命中的三分之一献给了南京。先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优秀典型代表,他从小立志教育救国,其教育理论与方法,就是为了改造社会,改变中国现状。

先生亲手创办晓庄学校,推进生活教育实践。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在当时堪称全国一流,洪波所及,影响全国许多地方,唤醒了很多青年,培养了许多革命志士与各种人才,为改革旧教育做出了示范,为建设新教育展示了无穷光明的前途。

陶行知波澜壮阔的人生轨迹和壮怀激烈的教育生涯中,表现出以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为核心的崇高师德,已成为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教育财富,感染着广大教师。当今,大力弘扬行知师德,讲好行知故事,争做“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崇德修身、教书育人,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

陶行知师德师风教育,以真实史料、照片和事例为基础,展示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奋斗、教育和生活的情况,展现陶行知先生为中国教育事业奋斗,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经历。尤其是他追求真理做真人,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思想,帮助广大教师正确认识为人、为事成功的源泉,在于“爱满天下,奉献社会”。

陶行知师德师风教育,围绕陶行知先生对于社会、教育、人生、人性、平等、金钱、仁爱、恕道等的深层思考与实践,对于今天的广大教师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具有重大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的奠基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陶行知师德师风教育,深刻挖掘提炼陶行知先生在晓庄的100个生活教育实践事例,用文学的方式,书写真实的历史。传承行知思想,弘扬行知精神,培育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广大教师要学习陶先生精神,心怀“国之大者”,以坚定的信念、模范的言行、人格的魅力,努力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晓庄,是大先生陶行知“教育救国”梦升起的地方,也是先生梦断的地方。36岁的陶行知,年富力强,来到晓庄办学,以创建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为起点,希冀通过改造教育,以改造社会,从而实现其教育救国的梦想。晓庄学校是陶行知亲手创造的“乐土”,他的家国情、教育梦生于斯,长于斯,正当如火如荼的时候,国内外有影响的时候,学校被国民党当局查封,“梦断晓庄”。因而,晓庄是陶行知人生中发生重大变故的地方,可是先生没有屈服,百折不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演绎无怨无悔的生命历程。

大先生在晓庄,三年零一个月,晓庄因教而兴,成为国际、国内生活教育革新的热点;晓庄的社会与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令晓庄百姓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先生在晓庄的生活教育实践,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与认可,为晓庄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我们学习陶行知思想,就是要学习和发扬行知精神,争做新时代“大先生”。

一是陶行知的博爱精神,这首先体现在陶行知的爱国精神上。先生认为“凡是脚站中国土地,嘴吃中国五谷,身穿中国衣服的,无论是男女老少,都应当爱中国”,爱国必须爱民,由此他以“爱满天下”的精神,爱学生、爱平民、爱工人、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最不幸之农人。从爱国爱民出发,他爱教育,决心一辈子献身教育,立志要用教育来救国救民,他更爱救国救民于水火的中国共产党,由此他成为一个“无保留地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二是乐于奉献的伟大情操。先生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终身,为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他是“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愿为农民“烧心香”。为了办乡村教育,他搬离了洋楼,一家老小住到了晓庄的草房里,他甚至一度住在牛棚里。他办教育,不是简单的“仪型他国”、照搬西方,而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为农村、为穷人、为大众办教育,苦心探索,矢志追求。他的教育依靠群众,动员群众,发动社会力量,是真正的人民教育家,所以毛泽东同志也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身教重于言教,求真务实,身体力行,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真正实现了他“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宗旨。

三是甘愿为国献身的行动。在国难当头之际,先生总是挺身而出,呼吁团结抗日,他与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人联合发表了《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得到了毛泽东的回信。他始终保持着炽热的激情,且从不懈怠,即便是遭受到各种各样打击的情况下,他依旧保持着这一激情。他主动走在反帝反封建的第一线,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他就率领南高师学生走上街头;1930年他支持晓庄学子反日游行,这也直接导致了晓庄师范被查封。此后,他还赴欧美、东南亚等多地演讲,为国内抗日募集资金。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他全心全意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仔细研读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三次前往马克思墓拜谒,与中共高层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徐特立等人往来密切,还为中共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战士,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陶行知始终自觉主动改造人生观、世界观。开始的时候,陶行知奉行教育救国理念,但随着国内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在他的一批共产党学生的影响下,他开始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阅读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著作,参加马克思的纪念活动,并将自己的名字“知行”改为“行知”,体现出了他强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在理路。他献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一贯同情、支持、保护和营救共产党人,晓庄时期他就同情、支持共产党人的活动。在晓庄师范学校里,他的学生当中有不少人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还多次筹措款项将被捕的共产党学生从牢狱中救出。

四是不屈不挠的刚毅品质。陶行知自赴美留学起,就立下了教育救国的决心,他自始至终坚持办教育,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办理了各级教育,包括乡村教育、师范教育、英才教育、幼儿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等,只要他决心办一所学校,无论是怎样的困难环境,都一直坚持下去。作为一名“海归”,陶行知回国的时候,到南京高师任教,当时有很高的报酬,后来又兼中华文化基金董事会秘书,收入就更高,但是他把这一切都抛弃了。他脱下了西装,下乡办乡村师范学校,赤脚穿草鞋,与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做一个“挑粪校长”。

五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陶行知一生强调以求真为宗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在政治上求真,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为革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在世界观的改造上,他从接受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知行观”转变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行知观”,这是他在哲学思想上求真的结果。在教育思想上,他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翻半个筋斗,发展、改造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是他“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求真思想的结晶。创办晓庄师范等校,则是他教育实践上求真的第一次实际行动。

六是开拓求新的创造精神。先生提倡“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创造宣言》提出:“要大力推行创造教育。”可以说,陶行知先生是中国最早提出创造教育的教育家之一。先生一生的实践是不断地开拓、创造的过程。陶行知重视创造,时时处处开拓创造,不管是他的教育学说,还是他的教育方法等,都具有独特的陶行知的味道。

陶行知师德师风教育实例,通过介绍先生在晓庄的100个经典实例,为培育和造就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提供榜样引领和实践坐标。讲好行知故事,用足用好史料资源,传承弘扬好陶行知思想。行知精神,薪火相传。新时代,我们要学习陶行知思想,争当时代教育先锋。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具备优良师德;拥有丰富知识,掌握过硬本领,担当历史重任。

9Bta79EkPusBPtjhex+cgMzBYQFieCCxs/My4RRXyGxXZwMWvXvf+zIDrgWTHgl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