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学前儿童发展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于语言交流思想、增进了解;人类文明借助于语言得以传承。学前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是学前儿童由不成熟迈向成熟的第一步。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婴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我们将之称为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机体对环境影响极为敏感,对细微刺激即能发生反应。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发展特别迅速。但此时如果缺乏适宜的环境影响,也可能引起病态反应,甚至阻碍日后的正常发展。在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内,婴幼儿的听觉和言语器官的发育逐渐完善,正确发出全部语音的条件已经具备,三四岁时儿童发音机制已开始定型,发音系统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神经通路,以后要改变就非常困难。一个人在婴幼儿期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以后进行补偿教育就会非常困难。如果婴幼儿在发展语言的关键期,没有条件学习口语,以后就不可能真正学会说话。

众所周知印度“狼孩”卡玛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卡玛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四五个词,勉强地学说几句话。她死时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这个实例说明,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且错过语言发展关键期的幼童,就不会产生人所具有的脑的功能,也不可能产生与语言相联系的抽象思维和人的意识。婴幼儿语言的发展如果错过了时机是难以弥补的。因此,学前期的语言教育在家庭和幼儿园中应该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有效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

一、学前期语言教育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于思维,一般把它定义为“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所作出的间接与概括的反映”。语言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多方面地影响并制约思维。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遵循着一定的发展规律。人类首先具备发音的生理系统和有组织、整合能力的大脑中枢系统,随后是口语的运用、文字符号的创造、词句的产生和语法结构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婴幼儿的语言发展,从侧面看到人类掌握语言的发展规律与思维的关系。

(一)前言语活动的发音阶段

新生儿时期,婴儿能自动发出“ei”“ou”“o”等元音声音,这些断续的、经常出现的发音代表着婴儿的某些机体状态、感觉状态和情绪状态,反映着婴儿的感受。这些发音是言语发展的前提和组织者,“咿呀学语”是婴儿在与成人之间日益频繁的交往和互相呼应中产生的,婴儿以发出语声的方式同成人在感情和行为上发生联系。这个阶段的发音除了生理因素外,也与婴儿的语音分辨有关。有研究表明,出生4天的婴儿已经能够分辨不同长度的语言音节,能区分母语和非母语;2月龄的婴儿能够区分音素;4月龄婴儿已经表现出对语言刺激的偏好;6月龄婴儿开始学会保留母语而放弃非母语的语音。发音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基础,对语言的正确感知是婴儿发展正常的口语理解与表达能力的重要基础。

(二)言语的早期发展——词汇的理解和掌握

人类的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的,对词汇理解和掌握的不断发展,有助于婴儿语言的具体发展。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时,总是以第二信号系统的某种语言的词作为其刺激物(如声音、符号、体语、文字等),只有通过语言活动“说出”的词,才会有效地激活第二信号系统进行思维活动。一个人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时刻需要通过他人的语言来理解对方的思想,推测对方的意图,理解和推测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作用。第一批词汇的产生是婴儿言语产生的标志。发音阶段的语音是自发式的、无具体意义的表达,而一旦词汇产生,婴儿的言语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实质性的进程。人们在掌握语言的词的过程中,先是从单词开始的,然后发展到掌握复合词和句子。词汇的内容在这个时期也不断扩大,随着年龄的增长,从掌握与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词汇到与日常生活距离稍远的词,从具体的词汇到抽象性、概括性比较高的词。比如,儿童刚开始掌握的词中较多的是“人称类”“动物类”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了关于社会现象、工农业生产、技术、工具等方面的词。这个阶段,儿童对词义的理解逐渐得到确切和加深。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克服了词义扩张和词义缩小,能够正确理解并使用词。如“苹果”与“梨”、“老虎”与“狮子”的区别等,基本上能用比较准确的词分别进行表述。

(三)词语组合成句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阶段

15个月时,婴儿一般能说出20个以上的词语,2岁婴儿已学会使用100个甚至几百个词,经常出现两个字的组合,所以这个阶段又称为双字句阶段。双字句是婴儿语言表达的主要方式。能说出词是婴儿语言发展质变的标志。到1岁半时,语言发展较早的婴儿能说出少量的简单句子。这个阶段的句子似乎是以主题和主题的作用组织的,基本上符合主、谓、宾语的基本语法结构,这表明儿童已掌握了某些语法和某些语义。儿童使用词语组合,一方面是模仿成人的语句,另一方面是自觉的行为,是与成人进行沟通的直接、有效的方式。这表明,儿童基本上能够用他们自己所能说出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为其语言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口语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人类语言包括口语语言、书面文字语言等形式。口语语言在人类语言发展进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是人类进行交流和联系的重要手段之一。婴儿晚期和儿童早期的语言都是以口语为主的,并借此与成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有研究表明,儿童在3岁时已基本上掌握了本民族口语。这个阶段,儿童能说出完整的简单句,并逐步出现复合句,不但能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而且学着使用连接词、介词等。儿童到4~6岁已掌握了基本的生活应用词汇以及各种词类和句型,即掌握了语言的基础部分。但在儿童阶段的语言水平基本上属于情境性语言,并与活动直接联系。在儿童期,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不管是顺序性、完整性和逻辑性的发展,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趋完善。儿童具有独特的获得语法结构和自动应用组词成句的规则,并大致按照如下趋势发展:(1)从单句到复合句的发展;(2)从陈述句到各种形式句子的发展;(3)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的发展;(4)从简单句到语句修饰和精确化的发展;(5)从自言自语发展到能连贯地说话;(6)书面文字语言的萌芽阶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人类语言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而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思维是与之相适应发展的。在由直接地感知,表象进入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概括等抽象思维的过程中,语言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如果语言不能发展,思维的内容将不会得到有效的表述,思维的内容也会贫乏,缺少多样化。儿童的思维内容,只能用他们所掌握的语言进行表述,不可能用成年人的语言表述。因此,语言的发展推动着思维的发展。

二、学前期语言教育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

个性通常是指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动机、兴趣、意志、理想等。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因此个性是心理及行为的动力来源。

学前期语言教育与儿童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首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萌芽状态出现于2岁左右,其进一步发展与儿童有关自我词汇的掌握密切相关。其次,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使其得到巨大的个人乐趣和满足,从而导致其个人或社会的良好调节,对其性格形成和发展带来积极影响。语言的发展,使儿童有可能与成人直接进行语言交往。儿童通过观察周围其他人对事物的态度、行为方式和成人强化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学习为人处世的方式,获得有关“什么是礼貌的行为”“什么叫诚实”等经验。再次,儿童通过阅读故事作品来了解故事中人物好与坏、是与非,结合自己进行对照。在老师的引导教育下,开始进行自我认识,逐渐学会评价自己、了解自己的特点,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学前期语言教育促进儿童社会化行为的发展

儿童社会化是儿童在一定的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征表现为:他们大都不甘寂寞,喜欢与同伴一起玩,游戏的关系从比较疏松的撮合发展到比较协调的、有规则约束的结合,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条件有社会环境系统、生物因素和心理工具,其中,心理工具指儿童的符号系统,主要是语言。语言的发展帮助儿童逐步发展对外部世界、他人和自己的认识,使儿童社会性发展得以正常进行。

儿童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纲要》在语言领域教育活动内容与要求中明确提到:要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由此可以看出:学前期儿童的语言教育强调儿童与人的交际,重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语言发展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随着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大大改善。有了语言之后,个人的内心活动就可以进行交流了,思维的发展使其能够把这种思维告诉别人。首先,学前儿童可以使用语言讲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让成人或同伴及时了解自己或引起他人的注意;能用语言清楚表达自己情感的儿童通常能够受到他人的欢迎和喜爱,使其情感获得极大的满足。其次,学前儿童可以使用语言来调节行为,掌握自我评价的标准。例如:在与他人交际中,儿童逐渐学会使用语言而不是身体动作的侵犯,学会通过语言协商而不是发脾气或其他粗暴行为,来解决与他人之间的争端或冲突。

婴幼儿早在会说话之前,就能用表情和动作吸引周围人的注意,用哭喊等方式来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当照护者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后,更提高了他们交际的积极性。随着婴幼儿各种需要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他们与周围人的交际逐渐增多,在与周围人的交流中,他们的各种需要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由此产生了愉快、积极的情绪,而且能够模仿并学到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怎样去理解别人,如何同情、关心别人,如何与别人进行合作等。这些经验的获得,既促进了儿童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也促进了儿童社会化行为的发展。儿童语言的逐步发展以及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促使儿童敢在众人面前讲话,愿意与人交谈。如此良性循环,逐渐使儿童喜欢交际,这样他们就比较容易适应集体生活,为今后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相反,语言能力差,交际中不擅于用语言与人沟通,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儿童与人交往的积极性。怕见陌生人,羞于在众人面前讲话,在幼儿园的活动中不敢大胆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儿童不但口语能力难以提高,与周围人的交往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语言教育不仅能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儿童社会化行为的发展和良好性格的形成。

(二)促进道德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也是在学前儿童掌握言语以后才逐步产生的,而且多少包含了一些意志行动的成分在内。语言获得初期,随着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良好的行为获得成人“好”“乖”的评价,婴幼儿能在成人要求的前提下做出一些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随着语言和认知的进一步发展,3岁后儿童的道德感开始形成,他们通过交往和模仿学习,逐渐掌握了一些行为规范和各种道德标准,还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满意或不满的情感,各种道德习惯也逐渐养成。

五、学前期语言教育为儿童学习书面语打好基础

人们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语言是主要载体。书面语言是信息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书面语言是以有声语言为基础的,在掌握口头语言的基础上才能学好书面语言。因此,发展儿童的口语,也是为学龄期学习书面语言做准备,这既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符合人们掌握语言的规律。

儿童在学习口语的过程中,学会了准确地发音,掌握了大量的词汇,理解词义的能力加强,这就使儿童在学习文字时能更快地找到意义和字形的联系,从而加强对字形的记忆。儿童在口头组词、组句、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中,如在各种类型的创造性讲述、续编故事、复述故事等语言能力的训练中,提高了口头语言的表现力。儿童口语的良好发展有利于向书面语言学习的过渡,在此基础上可以促进儿童文字表达能力的发展。学前阶段家长如能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孩子现想现说、有条有理地说,就可以促进孩子思维敏捷性、灵活性和逻辑性的发展。以上这些因素,均可为孩子入学后学习书面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LwuHYWMyGOPKXbk6BRjO7qiViwy3FtInA2qYe6af+5m0+6S7xM5hiKInalKaZRo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