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过程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儿童对语言的获得包括对语音、语义和语法的理解与表达;语言还是一种交际工具,儿童语言获得还应包括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获得。儿童语言的获得是对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的综合习得。心理学的观察和研究表明,儿童语言的获得与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且具有阶段性。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主要分为前语言发展和语言发展两大阶段。

一、前语言发展阶段

有学者认为,儿童的前语言阶段,是一个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的语音核心敏感期。围绕着语音,儿童发展了三方面的能力,即前语言感知能力、前语言发音能力和前语言交际能力。

(一)前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

前语言阶段感知语音的能力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基础。正常儿童在这段时间内不仅能够听到声音,而且可以以某种能帮助自己语言学习的方式去感知语言。正常儿童出生后不久就能把语音和其他声音区分开来,并能对其做出不同的反应。我国的一些学者将前语言发展从语言产生和语言理解的准备两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概括,认为儿童的前语言发展从语言理解准备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语音知觉(0~8、9个月)和音位知觉或词语理解(8、9个月~1岁左右)两个阶段。

最近几年的一些研究,将出生后大约一年半的时间内儿童逐渐发展起来的前语言感知能力分成三种水平层次:辨音、辨调、辨义。

1.辨音水平(0~4个月)

在婴儿刚来到世界的这段日子里,他们对环境中的各种声音非常感兴趣。正常的婴儿首先运用他们的听觉器官去捕捉周围的各种信息,并且迅速地学会如何捕捉话语声音的方法。周兢等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出生到4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儿童基本上掌握了如何“听”单一语音的本领。换言之,他们在这个时期形成了感知、辨别单一语音的能力。

2.辨调水平(4~10个月)

语调是表示情绪状态的一种基本手段。进入辨调阶段后,儿童的前语言感知水平向前跨了一大步。他们开始注意一句或一段话的语调,从整块语音的不同音高、音长变化中体会所感知的话语声音的社会性意义,并且能够给予相应的、具有社会性交往作用的反馈。研究发现,这个时期的汉语婴儿对父母或其他成人说话时表现情感态度的语调十分注意,能从不同语调的话语中判断出交往对象的态度。

3.辨义水平(10~18个月)

10个月之后的婴儿开始进入对语音的辨义阶段,他们越来越多地在感知人们说话时将语音表征和语义表征联系起来,从而分辨出一定语音的语义内容。实际上,这时的汉语婴儿开始学习通过对汉语声、韵、调整合一体的感知来接受语言。这种能够从人们说话中感知、分辨语义的能力,在之后的几个月中迅速发展,婴儿很快便积累起大量的理解性语言。

(二)前语言发音能力的发展

除了大量地获得感知语言的经验之外,在出生之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儿童语言学习的另一种主要现象是前语言发音。尝试掌握语音的发音能力,是儿童为正式使用语言与人交往所做的另一番准备。前语言发音是指儿童正式说话之前的各种语音发声,类似于说话之前的语音操练。儿童自第一声啼哭到咿咿呀呀做好说话的准备,经过了大量的发音练习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单音发声、音节发声和前词语发声。

1.单音发声阶段(0~4个月)

婴儿的发音是从反射性发声开始的,哭叫是婴儿第一个月主要的发音。在这个月内,婴儿学会了调节哭叫声的音长、音量和音高,能用几类不同的哭叫声,表示饥饿、疼痛、无聊等意思,用以表达要人抱或要吃奶等不同需求。这些哭声一般只有父母才能理解。2个月时,婴儿出现了喁喁作声的情况,在早晨睡醒之后,吃饱了舒服地躺着时,会发出愉快的自言自语的声音。一般而言,此时汉语婴儿的发音大多为简单的元音,类似于汉语的单韵母,但也有少量的复韵母。

2.音节发声阶段(4~10个月)

大约从4个月起,婴儿发音出现明显的变化,一方面,婴儿发音有了一定的指向性,较多的是对成人的社会性刺激做出反应;另一方面,发音内容与以前不同,出现了许多辅音和元音的组合。汉语儿童在这段时间内的发音以辅音和元音相结合的音节为主,并且有一个从单音节发声过渡到重叠多音节发声的过程。

3.前词语发声阶段(10~18个月)

经过音节发声阶段之后,儿童咿呀学语的发音进入一个更为复杂的时期。此时,汉语儿童能够发出一连串变化不同的辅音加元音的音节,仿佛一句汉语包含了由若干声韵母组成的音节。这段时间儿童的汉语发音才真正具有了汉语的“味道”。儿童语言发展因其语言类型所造成的特殊性,在这个阶段有了明显的反应,而这一点与他们每日所感知、接受的语言有着必然的联系。

有关儿童英语发音的研究发现,这一阶段的婴儿不仅能发出英语的语音,而且能发出一些非英语的语音,并出现了语调、节奏、重音和音量的变化,用以表达明确的意义。

(三)前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获得语言之前,儿童是否具有一定的交际能力?有关儿童语言的研究对此给予了肯定的回答,指出婴儿期存在着一些交际的倾向和表现,这种表现可以称为前语言交际。前语言交际是儿童获得语言之前用语音及伴随的表情或动作去代替语言进行交往的现象。这种特定的交际能力与儿童的语言感知和发音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学前儿童的前语言时期主要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产生交际倾向(0~4个月)

周兢在研究中发现,汉语婴儿的前语言交际在出生后不久便开始了。一周至一个月期间的婴儿,已经能够用不同的哭声表达他们的需要,吸引成人的注意。婴儿最先用哭声唤来成人去帮他们解决问题,这种成功的经验促使婴儿调整自己的哭声,更好地吸引成人的注意。婴儿正是在这样的企图下逐渐发展起交际的兴趣,产生交际的倾向。

2.学习交际“规则”(4~10个月)

在产生交际倾向之后,婴儿的前语言交际进入一个似乎在学习基本交际“规则”的阶段。4个月左右的婴儿,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开始出现这样的变化:对成人的话语逗弄给予语音应答,仿佛开始进行说话交谈;在用语音与成人“对话”时,婴儿出现与成人轮流“说”的倾向,即成人说一句,婴儿发几个音,待成人再说一句后,婴儿再发几个音;当成人和婴儿一段轮流“对话”结束后,婴儿会发一个或几个音来主动地引起另一段“对话”,从而使这种交流延续下去。

3.扩展交际功能(10~18个月)

从交际的倾向来看,这个时期的婴儿有坚持表达个人意愿的现象。当婴儿用某种声音表示自己的需要却未得到成人理解时,婴儿会重复这种行为直至成人弄明白他想要表达的意思。这个时期的婴儿还逐步学会了用语音、语调和动作、表情等来达到交际的目的。他们的前语言交际行为不仅具备了四种功能,即指令、要求、情感表达和评论情景,而且具有表达陈述、否定、疑问、感叹、祈使等句式意义的功能。婴儿在前语言交际能力发展过程中,比较好地理解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二、语言发展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从一岁半开始,儿童正式进入语言发展期。处于语言发展期的儿童,其语言发展可以从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技能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语言形式的获得

语言形式是指语言中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和系列规则。儿童对语言形式的获得包括对语音和语法的获得。语音是指语言的声音,和杂乱的声音不同之处在于它有实际意义,而杂乱的声音毫无实际意义。因此,语音的发展,严格地说,是从牙牙学语阶段之后开始的。从1~1.5岁时起,儿童开始学习发成人词的音,但常会出错,错误的类型受儿童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得不尽一致。

1.语音的发展

语言的结构或基本成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入学前是儿童掌握语言结构的时期。入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口语的发展。口语发展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掌握语音问题。儿童掌握语音的过程服从一定的规律。语音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出现嗓音。儿童刚出生时,就会发出声音。为了得到足够的氧气,初生婴儿用力呼吸,于是气流冲向声门、声带和口腔,发出人生第一声哭喊。以后,这一类的哭声、叫喊声和在安静状态下发出的嗓音会经常出现。(2)出现“啊咕”声。从2~3个月开始,婴儿在吃饱睡足时,会发出“啊咕”等声音。这已经不是嗓音,而是一定的声音,这种声音只有在安静状态或满足时才出现,仍然是由于机体内部的因素引起。(3)出现喃喃语声。在这一阶段,明显地出现了元音和辅音,发声是在反复地重复某些音节的基础上形成的,发声的特点是出现较多的重叠音。(4)开始发出语音。这是真正发出语音的阶段。

2.语法的获得

语法是组词成句的规则,儿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掌握母语,进行言语交际就需要逐渐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基本语法结构形式。语法的获得是指儿童对母语中语句结构的获得,包括理解和产生不同结构的语句。对儿童的句子产生的评定和分析通常采用两种方式:其一,考察儿童说出句子的长度,即句子中所包含的最基本意义单位的数量;其二,考察儿童说出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和复杂性。

学前儿童句法结构获得大致呈如下规律:(1)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分化过程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①表达内容的分化。儿童早期的言语功能由表达情感、表达意动和指物等三个方面紧密结合发展到以后的逐步分化。②词性的分化。最初,儿童的语词不分词性,如“嘀嘀”既可以当作动词(开汽车),也可以当作名词(汽车)。③句子结构层次的分化。句子结构由主谓不分的不完整句发展到结构层次分明的完整句。(2)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逐步严谨。儿童最初的句子不仅结构简单,而且不完整,常常漏掉或缺少一些句子成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句子结构逐渐复杂而且严密,意义也较明确、易理解。(3)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儿童最初的语句结构不能区分出核心部分和附加部分,陈述内容显得单调、形式呆板,只能是千篇一律的、由几个词组成的句子,稍后能加上一些修饰词,最后达到修饰词的灵活运用,表现的内容也逐渐丰富。据研究表明:儿童在5岁时语句结构逐渐完善,6岁时句法结构水平显著提高。

(二)语言内容即语义的获得

儿童语义的发展是指儿童对词、句子和语段三个语言结构层次在理解上的发展和获得。儿童语义的获得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根据当前的语境和已有的经验猜测语词的意思,最初的猜测通常是不全面或不正确的。第二,对语义的理解经历理解词或句子所表达的基本语义关系、理解语言的实用意义和理解句子的各个语词的含义等几个阶段。

儿童获得词义要比获得语音、句法更加复杂,可以说,对词义的获得贯穿人的一生。儿童最早获得的是专用名词,然后逐渐获得普通名词、相对词等。

(三)语言运用技能的获得

语言运用技能的发展是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运用技能是指交际双方根据交际目的和语言情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儿童的语言运用技能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为了能够与同伴和成人进行顺利的交际,儿童需要掌握一定的语用知识和技能。学前儿童的语用技能可以从语言操作能力、对交际外在环境的感知能力和心理预备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1.语言操作能力

语言操作能力指的是交际双方根据交际的实际需要,灵活而有效地调出已有的语言以及与其有关的非语言知识,并恰当地用于交际过程的能力。对语言及其辅助系统的操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言语交际的效果。语言操作能力包括说话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听话人的语言理解能力。其中,语言表达能力包括根据交流的需要对语言各要素进行适当组合的能力,通过发音器官发出有意义的声音的能力,以及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恰当结合的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包括辨别有意义声音和无意义声音的能力,通过耳朵和眼睛的协同作用感受言语及非言语的能力,以及理解听到和看到的言语和非言语的意义的能力。

2.对交际外在环境的感知能力

感知言语交际的外在环境的能力包括:对交际对象本身特征的敏感性、对实际交际情景变化的敏感性和对交际对象反馈的敏感性等。

对交际对象本身特征的敏感是指,说话人能够对不同的交际对象采用不同的、易在交际双方之间产生共鸣的语言形式。

对实际交际情景变化的敏感指的是,当交际情景发生变化(如交际的时间、地点及内容发生变化或增加了新的交际伙伴等)时,说话人能够根据需要调整语言的表达方式、内容,或者听话人根据情景的变化理解变化了的语言形式的能力。

对交际对象反馈的敏感则是指,说话人可根据交际对象发出的是否已经接收到信息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说话的内容和方式,也是指听话人对说话人所说的话的理解情况的自我感知能力和及时反馈的能力。

3.心理预备能力

言语交际行为的顺利完成还有赖于交际的双方对言语交际的心理预备能力的提高。这类心理预备能力包括交际双方调节自己的情感、兴趣、动机并使之指向言语交际行为的能力,对同一话题的保持、拓宽能力,以及对有关交际内容知识的组织能力等。学前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相对较多,社会性语言有待发展,其社会性语言的产生和理解情境性较强,他们很容易随外部客观情景的变化而转变谈话的主题。 epuPaGd/PV0kYT/upU/YYcWZMGZEQU265AK41BXFzs6BIQ76bj/2hb+YhgkF053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