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后天环境论

与先天决定论相反,后天环境论的各种主张都强调后天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有的甚至认为句法学习并非人类所独有,灵长类也有学会的可能。后天环境论主要有模仿说、强化说和中介说三种理论。

一、模仿说

模仿说是以行为主义为理论背景的后天环境决定论中的一派观点。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而学会语言的。成人的语言是刺激(S),儿童的模仿是反应(R)。模仿说可分为早期的机械模仿说和后来的选择模仿说。

(一)机械模仿说

机械模仿说是较早的行为主义理论,它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在1924年提出。机械模仿说认为儿童掌握语言是在后天环境中通过学习获得语言习惯,是一系列“刺激—反应”(Stimulus Response,简称S R)的结果,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的临摹,儿童的语言是其父母语言的简单翻版。

机械模仿说存在以下不足:(1)许多事实证明,如果要求儿童模仿的某种语法结构和儿童已有的语法水平距离较大时,儿童不能模仿,他总是用自己已有的句法形式去改变示范句,或顽固地坚持自己原有的句型。(2)儿童经常在没有模仿范型的情况下产生和理解许多新句子,具有创造性,而且按语言能力的发展顺序来说,理解总是先于产生,即在儿童能说出某类句子之前,已能理解该类句子,也就是说理解是产生的基础。这些事实都是无法用机械性模仿来说明的。

(二)选择性模仿说

不少研究者虽不赞成传统的机械临摹说,但并非根本否定模仿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的作用,他们认为对语言模仿的性质应有正确理解。怀特赫斯特等主张对传统的模仿概念加以改造,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选择性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并非是对成人语言的机械模仿,而是有选择性的,儿童能够把范文的句法结构应用于新的情境以表达新的内容,或将模仿获得的结构重新组合成新的结构。

选择性模仿说强调,语言学习不是在强化训练的情况下发生的,而是在正常的自然情景中发生的,当儿童对某种语言现象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理解)时,就会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选择模仿。选择性模仿把示范句的语法结构应用于新的情景以表达新的内容,或将模仿获得的结构重新组合成新的结构,这样便产生了儿童自己的话语。怀特赫斯特等把他们的这种理论表述为“理解、模仿、产生假说”。

和传统的模仿说相比,选择性模仿具有两个特点:(1)示范者的行为和模仿者的行为反应之间具有功能关系,即两者不仅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在功能上相似。因此,模仿者对示范者的行为不必是一一对应的临摹。(2)选择性模仿不是在强化和训练的情况下发生的,而是在正常的自然情境中发生的语言获得模式。模仿者行为和示范者行为的关系,在时间上既不是即时的,在形式上又不是一对一的。这样获得的语言既有新颖性,又有学习和模仿的基础。选择性模仿说给“模仿”一词增加了崭新的内容,它所提出的语言获得模式是比较符合获得过程实际情况的模式,但也不是唯一的模式。

一个怎么也教不会的句子,在另一个情况下,儿童居然能够自发并且正确地说出来。儿童能够把示范句的句法结构运用于新的领域以表达新的内容。允许儿童用少量自己的语言,这并不会对儿童以后的语言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相反,这正是适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表现。总之,选择性模仿认为,儿童不仅可以原原本本地模仿示范句,而且可以对示范句进行选择性模仿,特别是对示范句语法结构的模仿,并指出模仿的条件是儿童具有了对示范句初步理解的能力。选择性模仿说试图以此解决理解、模仿和新话语产生的关系,而且注意到儿童学习语言的主动性,为“模仿”增加了崭新的内容,对儿童语言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二、强化说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以及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行为修正理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或行为矫正理论。其代表人物是被称为联想派大师的斯金纳。

(一)强化说的主要观点

(1)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结合。

(2)儿童通过自我强化和强化依随形成言语能力。自我强化是指一个儿童听到别人的话之后,独立在别处发出同样的声音,就会自动地强化自己那个试探性的言语行为。强化依随是指强化的刺激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其特点有两个:一是最初被强化的是个体偶然发生的动作。如婴儿偶然发出[m]声,母亲就笑着来抱他、抚摸他并答应他等。二是强化依随的程序是渐进的。若要儿童学习一个复杂的句子,不必等待他碰巧说出这句话以后才给予强化,只需他所说的稍微接近那个句子就给予强化,然后再强化更加接近该句的话语,通过这种逐步接近的强化方法,儿童最终能学会非常复杂的句子。

学习强化论认为儿童的言语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特别是选择性强化而获得的。语言的操作条件反射建立在由环境引起的、声音和声音联结的选择性强化的基础上。比如,儿童在牙牙学语时,会自发地、无目的地发出各种声音,一旦有些声音近似于成人的说话声,父母就对这些声音加以强化,使这些声音逐渐巩固下来,在儿童的发声中占了优势。这里最重要的是“选择性强化”,即对接近于成人说话的声音给予正强化,反之则给予负强化,这样儿童就学到了正确的发音。

同时,儿童学习说话还必须学会适合各种语言反应的情境,使言语活动受到环境刺激的控制。比如,儿童最初说“爸爸”一词,不论其父亲是否在场都会得到强化。之后,儿童只有当父亲在场时叫“爸爸”才得到正强化,否则就得不到强化或得到负强化。这样,儿童的言语逐渐获得了意义,逐渐变得有效。

(二)对强化说的评价

刺激—反应论和强化说对语言学界和心理学界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这些批评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1)乔姆斯基认为,刺激、反应、强化等概念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实验室中通过对小白鼠等动物的实验得出的,人的语言行为必然不同于动物的“行为”。行为主义者把动物的“行为”与人的语言行为相提并论,用来解释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不合适的。

(2)行为主义者把语言行为简单地看作一系列刺激—反应现象,只强调语言可观察、可测量的外部因素,并认为弄清楚了这些制约语言反应的变量,就可以预测人的各种语言行为,这种看法也未免太简单。语言行为十分复杂,既有环境因素,又有心理因素,还有大量的语言因素。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并非都是可观察、可测量的,也不是简单的刺激与反应。比如,许多“异形同义”的语句会引起相同的反应,而“同形异义”的歧义结构,则是一种刺激引起不同反应。各种修辞意义的学习,也绝非简单的刺激—反应论所能解释的。

(3)强化虽然是儿童学习语言的一种重要方式,但绝不是唯一的方式。语言的单位和规则是有限的,但由这些单位和规则所生成的句子却是无限的,成人不可能把这些无限的句子都给出强化反应。而且,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自然环境中,成人比较关注的是儿童语言内容的正确性而不是语法结构的正确性。

总之,这一理论有合理的成分,但过分强调儿童的无目的反应和狭隘的强化作用,忽视了儿童自身在语言学习和语言活动中的作用,带有片面性。

三、中介说

(一)中介说的主要观点

中介说又称传递说,是为解决传统的刺激—反应论的简单化缺陷而提出的一种改良主张。斯塔茨认为,一个词或一句话都可以具有刺激的性质,可以诱发条件反应。这种隐含的反应又可以成为刺激,引起新的反应。这样一系列的刺激和反应构成了中介体系。中介说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加上了传递性刺激和传递性反应的中介,以此来解释客观环境怎样通过语言作用于人、语言怎样表现当时当地的事物、新的语言怎样创造出来并被理解等,这些都是传统的刺激—反应论所不能解释的问题;并利用它进而解释儿童是怎样通过一系列的刺激—反应链条学会语言的。

(二)对中介说的评价

中介说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加上传递性刺激和传递性反应的中介,解释了很多传统的刺激—反应论所不能解释的问题,是一大进步。但其依然坚持刺激—反应的基本模式,仍存在着很多缺陷。传递性反应不一定是在刺激作用下产生的,传递性反应也不一定能够成为隐含的刺激或引起新的反应。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是其在后天环境中通过学习获得语言习惯的过程。然而,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后天环境论,其很多观点都被证实是片面、狭隘的,其本身也并不能解释一些其他的语言现象。但是,这些理论也有很多合理的地方,对它们一概否定并不科学。而且,后天环境论在研究语言发展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研究和他人的批评,不断地修正、发展自身的理论。从机械模仿说到选择性模仿说,从强化说到中介说,都在不断增加和补充一些新的内容,不但为这一传统学说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一些新理论、新学说的形成提供了很多养分。 XRmRaFXvYrNMTtbmb4Ng4rgErafI2a5SqL+U2mEym8rYJzvleFMMFEP1jTlOXxq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