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主要理论基础

从社会层面看,大学生创业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过程,造成大学生创业率低和创业成功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提高大学生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需要大学生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研究大学生创业失败与改进问题,需要多种理论的支持。根据课题研究需要,本研究选取经典创业模型、创业失败学习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作为主要理论基础。创业模型是研究创业过程的重要方法,经典创业模型可以为大学生创业过程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创业失败学习理论为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创业失败和开展大学生创业失败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社会支持理论为构建有效的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以提高大学生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经典创业模型

创业模型的构建是进行创业研究的重要方法,它能帮助研究者深入认识和全面把握创业要素间的关系以及整个创业过程的推进机制 。随着创业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学者们提出了一些具有广泛影响的创业模型,这些创业模型在丰富创业学学术研究以及指导创业活动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着创业活动不断向前发展。从创业模型构建的理论视角上,可以区分为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两种类型 ,全球创业观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模型、Wennekers等(1999)提出的模型、Martin等(2010)提出的模型都是从宏观视角切入的,本研究主要讨论微观视角的创业模型。根据现有研究来看,微观视角的创业模型主要分为侧重复杂性的理论模型、注重动态性的理论模型、强调动态性与复杂性融合的理论模型三类

1.三类代表性创业模型介绍

(1)侧重复杂性的创业理论模型

回顾创业模型构建研究的历程发现,早期研究侧重于从创业要素的复杂性角度解释整个创业过程,着重分析创业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间关系。最具代表性的是Gartner于1985年在他的论文《描述新企业创立现象的理论框架》(“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中所构建的理论模型。

Gartner模型主要由创业者、环境、组织和创立过程等4个要素构成,4个因素相互影响,构成了网状结构 。Gartner强调要想清晰且生动地呈现企业创建的全面性和复杂性,需要深入研究创业者、环境、组织和创立过程这4个要素,并且需要研究不同要素之间是如何进行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Gartner提出的创业模型对于深入认识创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突破了尝试识别创业者特殊人格特质研究的局限,首创性地从创业过程复杂性这一视角来阐释创业过程 。但该模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4个要素下面的变量总数超过50个,整个模型非常复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很难得到清晰阐释;另外,该模型忽视了创业过程的动态性

William(1997)在Gartner模型的基础上,从新企业成败影响因素的视角提出了略有不同的创业模型,该模型包括人、机会、环境、风险与报酬等要素。William对于创业过程中人这一要素的定义要比Gartner模型广,他认为人这一要素不仅仅特指创业者本人,还包括给予创业者重要帮助的人员;另外,William特别重视创业机会,他认为机会对于创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出创业过程的关键点和核心就是识别机会、评估机会和把握机会。然而,William模型和Gartner模型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即没有认识到创业过程的动态性,没有认识到动态性是创业过程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2)注重动态性的创业理论模型

20世纪90年代前期,随着创业活动的发展,创业实践对创业理论的需求越来越多,学术界为了给予创业实践更多的理论支持,构建了大量侧重动态性的创业模型。这些动态性理论模型突破了复杂性理论模型的局限,以创业活动时间为主线,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来研究创业活动的逻辑顺序,目的在于为创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Holt(1992)的理论模型

Holt(1992)依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将创业过程划分为创业前阶段、创业阶段、早期成长阶段及晚期成长阶段,并指出各阶段不同的活动内容与重点 。但该模型过于注重创业过程的逻辑顺序,忽视了创业的不确定性,也没有考虑到创业活动的不确定性对创业过程的影响。

Bhave(2006)基于案例研究,提出新企业创建过程模型,并着重强调每一阶段的核心要素。Bhave(2006)将创业过程分为机会阶段、技术确立和组织创建阶段、交换阶段等三个阶段,其中机会识别是第一阶段的关键要素,生产技术是第二阶段的关键要素,产品是第三阶段的关键要素。Bhave模型从微观上描述创业过程,将创业过程视为一个闭环系统,创业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受到顾客反馈、战略反馈和运作反馈的影响,该模型有意识地考虑微观环境对创业过程的影响作用,具有部分系统性的特征。但Bhave模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考虑到创建企业的微观系统,却忽略了宏观大环境对创业过程的影响;同时,未能呈现出不同关键活动间的动态关系

(3)动态性与复杂性相融合的创业理论模型

到20世纪末,随着创业理论模型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动态性和复杂性是创业过程的两个显著特征,于是开始研究并提出兼具两者特征的创业过程理论模型。其中,Timmons模型与Christian模型是这些理论模型中最具代表性的

Timmons于1999年在其著作《新企业创立:21世纪的创业学》( New Venture Creation Entrepreneurshipfor the 21st Century )中提出了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创业模型。Timmons从新企业得以成功创建的内驱力视角构建了创业模型,该模型将商机、资源、团队要素看作推动创业过程的最重要因素 。创业过程是商机、资源、团队相互匹配和平衡的结果,其中商机是新企业创建的起点,资源是新创企业成功的必要保证,团队是新创建企业的核心组织要素。Timmons模型高度体现了创业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特征,其中复杂性体现在其创业模型使用商机、资源和团队来概括创业过程的复杂性,动态性体现在商机、资源和团队的动态平衡过程 。Timmons认为,创业过程不是静止不变的,相反,它是时刻充满变化的,创业者要想获得创业成功必须学会对商机、资源和团队三要素进行最优搭配,并且能随着创业过程的推进及时做出改变,以求得更好发展

借鉴Timmons创业模型的逻辑思路,Christian从创业者与新事业之间的互动关系视角出发,提出了Christian创业模型 。Christian创业模型包括个人——创业者、新事业、流程、时间和外部环境等5个要素,其中创业者与新事业是其中2个核心要素。Christian创业模型强调创业者与新事业的互动关系;同时,该模型认为企业创建、创业流程管理以及同外部社会网络间协调与平衡等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内容

2.三类创业理论模型的述评

基于对创业过程动态性与复杂性特征的不同侧重点,创业理论模型研究大致遵循了由侧重复杂性的理论模型到注重动态性的理论模型,最后到强调动态性与复杂性融合的理论模型的内在逻辑 。早期的创业过程研究如Gartner(1985)、William(1997)等,强调从复杂性出发解释创业过程,忽视了创业过程的动态性特征。Holt(1992)与Bhave(2006)的动态性理论模型在某种意义上解决了Gartner(1985)、William(1997)的复杂性模型简单罗列组成要素的问题,呈现了创业过程的动态性特征,但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该模型未能反映创业活动的组成要素,也未能解释创业活动的深层次机理与规律 。随着上述两类创业理论模型缺陷的逐渐显现,学者们努力寻求一种可以解决上述两类模型存在问题的新的模型,Timmons模型与Christian模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Timmons模型与Christian模型充分考虑和体现了创业过程的复杂性、动态性,但该模型存在一定的问题:要素之间的关系过于简单化,忽视了创业过程本身具有的系统性 ;另外,对于不同元素间如何进行配对以及如何应对内外部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等问题未能给以清晰的、明确的和系统的论述。

创业活动一般规律的难以识别性和具体创业活动的巨大差异性,决定了创业过程研究必须超越动态性与复杂性特征,追求创业过程研究的系统性。创业过程系统性的欠缺致使现有的创业过程模型难以如实反映真实场景中的创业实践活动,无法清晰明确地阐释创业过程中的关键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与宏观和微观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大学生创业活动是由不同创业要素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要揭示大学生创业成功和失败的主导因素,就需要全面地认识和思考大学生创业活动中构成要素、要素间关系以及它们的组合如何影响创业过程。虽然现有的一般性创业模型由于自身局限性、国别创业环境、适用对象差异等原因,不能很好地反映大学生创业的过程,有必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反映大学生创业特点的创业模型,但这些创业过程模型对于我们构建大学生创业模型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研究在借鉴上述理论模型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拟基于系统理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反映大学生创业特点的大学生创业模型。

(二)创业失败学习理论

1976年,Fredland和Morris在其行为学习研究中提出“失败学习”概念,并认为失败经验是组织学习的特殊内容 [1] 。失败学习的概念起源于经验学习理论,创业失败学习,即从创业失败中学习,可以视为失败学习研究在创业学习研究领域的拓展。从本质上来说,创业失败学习是一种与创业失败有关的社会心理过程,是失败学习研究领域的延续。

1.创业失败学习的相关研究

自20世纪末以来,国内外已有不少创业研究者从失败学习的概念、学习过程、影响因素与学习结果等方面对创业失败学习问题开展了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关于创业失败学习的发生。创业失败学习是创业者对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一种反思性学习 ,创业者为了更好分析创业失败原因,进而提高再创业成功率,需要对自己的创业过程进行反思,而这种反思就推动了创业失败学习的发生。Shepherd(2003)认为当创业者意识到自己企业失败原因时,创业者也就明白该如何调整创业进程和管理企业 [2] 。Cope(2005)认为创业失败学习最重要的是要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和经验,创业失败学习的质量取决于创业失败经历情况,Cope非常重视创业失败学习过程中的失败经验和自主反思 [3]

关于创业失败学习的过程。创业失败学习是一个认识、反思、联系和应用的动态过程 [4] 。关于创业失败学习过程,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二阶段失败学习过程,如Tucker等(2003)提出的双环学习模型,即先从创业失败中获得知识和信息,再将获得的知识和信息应用到创业实践中去修正创业行为。二是三阶段失败学习过程,如张玉利等(2015)认为失败学习是一个涵盖失败发生、失败分析和失败修正的过程 。三是四阶段失败学习过程,Cusin(2012)从行为主义角度提出四阶段失败学习模型,即定义失败、解释和分析失败、储存获得的知识以及运用从失败中获取的知识 [5] 。关于创业失败学习过程究竟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学习内容和学习模式是什么,学者们仍未达成共识,但在失败学习的起点上基本达成一致共识,即认为识别失败是失败学习的起点

关于创业失败学习的结果。创业失败的影响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这取决于当事人如何看待和面对失败;创业失败学习也一样,既可能带来积极影响,也可能带来消极影响。从创业失败学习主体角度,失败学习结果可以从组织、团队和个人等三个层面来进行分析 。积极影响:组织层面主要集中在改进绩效和推动创新,提高适应能力和问题处理效率,以及避免类似失败再次发生等方面;团队层面主要侧重于提升团队成员未来绩效战略决策质量;个体层面表现为通过获得有关知识和信息,提升后续创业意愿、完善创业准备和改进创业行为。消极影响:研究发现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体和组织层面,团队层面消极影响不显著,其中,个体层面主要表现为通过失败学习可能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组织层面主要表现为通过创业失败学习可能出现悲伤情绪等影响组织发展。

关于创业失败学习的影响因素。创业失败学习行为的产生并不是自动、自发的,而是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王华锋等(2017)经过研究发现失败归因、失败次数、失败程度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创业失败学习 。王飞绒等(2018)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发现,失败程度、悲痛恢复取向、认知风格等因素影响创业失败学习 。毛月和叶映华(2019)通过梳理近二十年国外创业失败学习研究文献发现,外部环境、失败成本、归因类型和情绪态度是影响创业失败学习的4个主要因素 。关于如何影响,学者们也开展了相关研究,如彭学兵等(2019)通过研究发现,创业者将失败归因为内部原因时倾向于进行利用式学习模式,将失败归因为外部原因时更倾向于进行探索式学习模式; 于晓宇等(2013)通过研究发现,内部归因有利于提高双环学习的概率,外部归因可能提高单环学习的概率,抑或是对其无显著影响

2.大学生创业失败学习的必要性

初创企业的失败率高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大学生初创企业失败率会更高。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业率、创业成功率和失败后再次创业率更低。当前,大学生创业失败已经成为大学生、大学生家庭、高校、政府乃至全社会共同关心的现实问题。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大学生创业失败也一样:一方面,创业失败会因失败成本而对大学生创业者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失败的创业尝试也能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也能为潜在的创业大学生、大学生创业的教育者、研究者和管理者提供珍贵的学习机会 。深入揭示大学生创业失败原因并探索如何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改进措施,迫切需要开展大学生创业失败学习。

(三)社会支持理论

1.社会支持的概念内涵与构成要素

(1)社会支持的概念内涵

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直到70年代才被作为一个专业概念提出。之后,精神病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分别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对社会支持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目前,学界关于社会支持的概念内涵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

国外学者对于社会支持的界定。从社会行为性质来定义,如Cobb等(2001)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网中的成员之间相互关心、交流,提供帮助性行为或是支持性信息 [6] 。这种观点把焦点集中于提供支持这一实际行为上,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外在可感的帮助性行为,是提供扶持的整体支持系统。从社会互动关系来定义,如Uehara(1990)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互动性行为,它不仅仅指支持者为被支持者提供帮助,更多情况下是支持与被支持双方的社会交换 [7] 。支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支持是客观动态的社会关系,着重强调社会支持系统中人与人、人与团体间的双向互动。从社会资源角度来定义,如Kim等(2008)指出社会支持是人们应对压力事件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将社会支持定义为来自他人爱、关心、尊重和重视的信息,是交流和相互责任网络的一部分 [8] 。支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支持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资源,是个体遭遇工作和生活中的危机时从他人那里获得的潜在性的资源支持,是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环境的一种资源互换。

国内学者也提出了相应的见解。从社会行为的性质来定义,如施建锋和马剑虹(2003)认为社会支持来自他人的同情,是给有需要的个体以资源上的帮助,满足其需要,缓解其紧张或压力处境 ;高园(2013)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旨在一定的社会网络环境下无偿为弱者提供物质及精神帮助 。从社会互动关系来定义,如刘萍等(2009)认为社会支持就是个人与外界的联系,它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具体来讲,这种联系包括亲人、朋友等给个体带来的各种帮助和鼓励 ;程虹娟等(2004)认为社会支持并不是个体单向的行为结果,相反是一种资源的互换,是个体在社会网络中形成的互动关系 。从社会资源角度来定义,沈鸿银和许明(2010)指出社会支持是指获取创业帮助和支持的可能性,包括政府政策和规程、资金和非资金支持、社会舆论、创业指导、创业技能培训等 ;陈国法和朱伟(2013)提到社会支持通常是指来自包括政府、社会团体、父母、亲戚、朋友等各方面给予个体在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

(2)社会支持的构成要素

关于社会支持构成要素,在早期的研究中,学者们大多从整体层面来研究社会支持,将社会支持简单地划分为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两大类。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注意到社会支持系统内部存在着复杂的联系,随之便出现了更为详细的分类方法。

国外学者关于社会支持构成要素的划分。从社会资源作用角度,Cohen和Wills(1985)将社会支持分成尊重的支持、信息支持、理解和应对支持以及工具性支持4类 [9] ;Brough和Pears(2004)将社会支持分为实际支持(建议、资源或专业知识)、情感支持(倾听、表示关心或考虑)进行评估研究 [10] 。从社会支持形式角度,学者们一般将社会支持分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两类,如Fong等(2020)提出可将社会支持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支持,正式的支持来源是指在官僚结构和机构下运作的服务;而非正式的支持来源是指家人、朋友等来自个人的社会网络中的支持 [11] 。从社会支持的性质界定,学者们一般将社会支持分为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两类,如McNally和Newman(1999)指出社会支持分为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但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的侧重点不同 [12]

国内学者关于社会支持构成要素的划分。从社会资源作用角度,赖晓桦(2012)指出社会支持主要包括物质支持、精神支持、信息支持和工具支持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熊智伟和黄声兰(2018)将社会支持分为社会情感支持、社会服务支持、社会经济支持 。从社会支持形式角度,国内学者一般也将社会支持分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两类,如李霖茜(2017)认为正式的社会支持是政府和准政府组织提供的社会支持,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指的是人际关系圈和非政府组织所提供的社会支持 。从社会支持性质角度,陈国法和朱伟(2013)将社会支持划分为客观社会支持和主观社会支持两类 ;而李丹(2021)将社会支持分为客观社会支持和领悟社会支持,前者指外界实际提供的客观的社会支持,后者指个体自身主观感受到的社会支持 。另有学者从社会支持来源角度,如孙时进等(2009)将社会支持分为伴随性社会支持和主动性社会支持 ;万星辰(2016)根据社会支持来源的不同主体将社会支持划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三个维度

2.社会支持理论的主要观点

社会支持理论是以互动关系、社会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对社会成员心理成长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一个个体的发展与成长,不仅会受到个体内在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个体外在环境以及个体与环境间的互动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其主要观点如下:

社会支持理论关注人的社会适应性问题。社会支持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主观感受,重视个体对外部环境中的资源利用问题 ,既强调外部环境的支持作用,也注重个体的主观体验以及对外部环境的理解与利用 。该理论认为个体是否能够顺利发展与个体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周围环境有很大关系,社会环境中的各子系统、各类资源是相互作用的,个体只有适应周围环境才能实现个人发展

社会支持理论重视人对社会资源的利用。由于人与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是相互作用的,所以社会支持理论尤为重视人对社会资源的利用程度。该理论认为,在个体的发展和适应性过程中,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密不可分的,个体与周围环境系统是密切联系的,个体想要改善当前的生活状态就需要充分利用周围的社会资源。通过制定一系列精准的行为模式,实施与之对应的干预计划,能够缓解一定的个体适应问题,激发个体的成长潜力,也能够为个体完善目前的生活状态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

社会支持理论关注人际关系的网络构建。个体必须与支持者建立一定的联系才能够获得相应的社会支持。该理论强调个体的目前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强度是密切相关的,个体拥有越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相对来说就越容易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也就拥有更多的资源更好地应对社会环境中的种种挑战,反之不然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社会联结的中断会导致一系列个体问题和社会问题

社会支持理论注重为弱势群体提供救助。当前,学界大多认为社会支持理论的假设基础是弱势群体的需要,即在对弱势群体有科学的认知和界定的基础上,判断提供什么样的资源才能够使弱势群体摆脱当下的困难处境。社会中现存的弱势群体是社会支持的受益者,虽然导致弱势的原因各不相同,如有的是生理原因造成的,有的是自然原因造成的,有的是社会原因造成的,等等,但这些群体都是社会支持的重要对象。

3.社会支持理论在大学生创业研究中的应用

相对于一般社会人士的创业,大学生创业者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大学生是否创业、创业能否成功,一定程度上同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与健全密切相关。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社会支持对提高大学生创业意愿、激发创业行为、提高创业成功率起着重要作用。

从创业意愿视角看,社会支持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推动大学生创业。田晓红和张钰(2016)运用社会支持和创业意向成熟量表,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社会支持与创业意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蒋珞晨和万明国(2019)整理文献发现,大学生自身因素、家庭支持力度、高校创业教育、政府创业激励政策都影响着大学生创业意愿,都能够推动大众创业 。国外学者Sahban等(2016)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社会支持系统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创业倾向 [13] ;Neneh(2020)也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社会支持显著地正向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14]

从创业行为视角看,社会支持可以帮助大学生把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行为。Klyver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创业动机对积极创业情绪和创业行为倾向的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支持对这两个变量的调节作用,发现社会支持调节了创业动机的中介作用 。张帆(201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其创业准备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通过进一步回归分析得出,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创业准备行为

从创业过程视角看,社会支持可以减少大学生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张秀娥和李梦莹(2019)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社会支持显著地正向影响着创业坚持,有助于坚持创业过程 。杨跞文(2020)通过个案研究法,深度分析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得到社会支持情况,发现社会支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创业过程中遭遇的难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积极鼓励和高校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蓬勃发展,但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仍存在创业率低和创业成功率低的“两低”问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有创业意愿但没有实际创业行为,或者有创业行为但难以成功创业,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大学生创业对社会资源的依赖性强,破解大学生创业率低和创业成功率低的“两低”问题迫切需要广泛的社会支持。

于跃进和刘亚平(2013)认为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是指大学生在创业活动过程中获得来自社会、政府、学校、家庭、朋辈提供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与帮助总和 。Sahban等(2014)认为社会支持是一个可能对创业导向和学生创业意向有调节作用的因素。社会支持被视为社会、心理和生物完整性的基础之一。这些社会支持作为正式和非正式的支持因素,被认为是个人社会资本的核心组成部分,有助于他们成为企业家的愿景 [15]

[1] Fredland,E.J.,Morris,C.E.“A cross section analysis of small business failure”, American Journalof Small Business ,1976(1).

[2] Shepherd,D.A.“Learning from business failure:Propositions of grief recovery for the self-employed”, Academy ofManagement Review ,2003(28).

[3] Cope,J.“Toward a dynamic learning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 ,2005(4).

[4] Cope,J.“Toward a dynamic learning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 ,2005(4).

[5] Cusin,J.“Disillusionment from failure as a source of successful learning”, Canadian 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2012(2).

[6] Cobb,R.J.,Davila,J.,Bradbury,T.N.“Attachment security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The role of positive perceptions and social suppor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1(9).

[7] Uehara,E.“Dual exchange theory,social networks,and informal social suppor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0(3).

[8] Kim,H.S.,Sherman,D.K.,Taylor,S.E.“Culture and social support”,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8(1).

[9] Cohen,S.,Wills,T.A.“Stress,social support,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5(2).

[10] Brough,P.,Pears,J.“Evaluat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type of social support on job satisfaction and work relate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sational Behaviour ,2004(2).

[11] Fong,E.,Yeoh,B.S.A.,Baig,R.B.,et al.“Formal and informal social support systems for migrant domestic worker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020(6).

[12] McNally,S.T.,Newman,S.“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conceptualizations of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999(4).

[13] Sahban,M.A.,Ramalu,S.S.,Syahputra,R.“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upport on entrepreneurial inclination among business students in Indonesia”,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Review ,2016(3).

[14] Neneh,B.N.“Entrepreneurial passion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20(1).

[15] Sahban,M.A.,Kumar,D.,Ramalu,S.“Model confirmation through qualitative research:Social support system toward entrepreneurial desire”, Asian Social Science ,2014(22). gSfVIcGd0zG0+I+4QuQuP7wly34VmOYcRwweABG6EVgIILyJVQifwPcSoZcrcJg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